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

(2021-04-08 10:25:33)
标签:

地理

地理试题

考试

试卷

试题

分类: 高考真题荟萃

山东省青岛市20192020学年高三6月模拟(二模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即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受大气降水(固态、液态水)气温及风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下图示意2011—2016年祁连山中段北坡七一冰川”26个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随海拔的梯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转载]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7七一冰川月平均物质为最大正平衡的月份是A1 B4 C7 D9

18形成七一冰川”1月平均物质平衡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冰川消融量少 B冷空气活动频繁,降雪天气多

C受风吹雪影响,降雪积累少 D积雪表面返照率低,消融加剧

19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该地区冰川物质平衡的变化会导致

A冰川扩张 B降水增多 C雪线上升 D林线下降

【答案】17B18C19C

【解析】17据图分析,1月份,只有一个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明显大于0,多数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在0附近;4月份,多数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明显大于07月份,绝大多数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小于09月份,约5个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大于0,多数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在—800之间;七一冰川月平均物质为最大正平衡的月份是4月份,B正确。故选B

18材料显示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即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受大气降水(固态、液态水)气温及风等因素变化的影响,祁连山中段北坡1月平均物质平衡状态多数小于0或接近01月祁连山中段北坡受西北风影响大,单考虑气温低、冰川消融量少则平均物质平衡状态应该大于0,因此这不是主要因素,A错误。若降雪天气多,积累量应该大于消融量,平均物质平衡状态应该大于0B错误。受风吹雪影响,降雪积累应该较少,C正确。积雪表面返照率高,消融慢,D错误。故选C

19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消融量增加,积累量减少,雪线上升,冰川萎缩,该地区位于中纬度降水可能减少,林线上升,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风吹雪是一种由气流挟带起分散的雪粒在近地面运行的多相流的天气现象,又称风雪流,简称吹雪,俗称白毛风。根据强度的大小等方面分为低吹风、高吹风和暴风雪三类。风吹雪对自然积雪有重新分配的作用,它所形成的积雪深度要比自然积雪厚 310倍。雪粒如吹经平坦开阔地面,则风力以摩擦损失为主,能量损失少,雪粒便随风运行并形成各种吹蚀微形态。若吹经起伏变化大的地面,不仅摩擦阻力增大,同时形成因地形(物)局部变化,产生的涡旋阻力,使风速急剧减小,导致雪粒的大量堆积。堆积形态多种多样,如雪檐、雪堤、雪丘、雪舌、波浪式雪堆等。

从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475米)沿山脊徒步至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的户外徒步线路——鳌太线,以山水形胜而出名。但其积雪多、难度大、危险性高,对户外爱好者提出挑战,尤其以一段称为石海的路段最难,基本上是在碎石上攀爬。如图示意石海景观与秦岭太白山北坡植被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转载]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转载]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从安全角度考虑,一年中最适合在鳌太线上徒步旅行的时期是

A12 B45 C78 D1011

21推测石海出现的位置在

A落叶阔叶林之下 B落叶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之间C针阔混交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 D高山灌丛草甸之上

22石海形成过程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A气温的日变化 B气温的季节变化C降水的日变化 D降水的季节变化 

【答案】20C  21D  22A

【解析】20由材料可知,鳌太线旅游的最大威胁是来自于积雪,从安全性角度考虑,夏季气温高,积雪较薄,有利于徒步旅行,C正确。其他季节积雪厚度大,且山顶气温低,气候寒冷,容易冻伤等,ABD错误。故选C

21石海出现在穿越鳌太线过程中,其海拔高度在3475—3767米之间,对照太白山北坡植被垂直分布图,石海应当位于高山灌丛草甸之上,D正确。故选D

22石海存在裂隙,在水分反复冻融情况下,岩石破裂成很多小块,或者因温度变化,组成岩石的矿物不均一热涨冷缩,造成岩石破裂。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大量大小不等的棱角状岩块及岩屑,在地形平缓的条件下,大多岩屑在原地残留下来,形成碎石覆盖地面,这就是石海。所以石海的形成与气温的日变化有关,A正确。故选A

2020·山东省高三三模)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 (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气候、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的植被覆盖度。下图为我国某山脉4—10月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统计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

[转载]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3该山脉可能为A天山 B阴山 C秦岭 D南岭

24该山脉2900米以上植被覆盖度下降的主导因素是A土壤 B水分 C光照 D热量

25图中甲处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基本一致,其主要原因是

A水热条件相似 B人类活动相似C植被类型相似 D地形地势相似

【答案】23C 24D  25B

【解析】23根据材料图示显示4—10月不同海拔植被覆盖度状况,4—10月为我国绝大部分植被的生长期,图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1000—3000米左右可达到90%以上,说明该山脉植被覆盖率较高。且在2000米以下的位置,南坡植被覆盖度高,说明在2000米以下的同海拔高度,南坡水热条件好,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为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其植被覆盖度较低,北坡受北冰洋和大西洋水汽的影响,水分条件比南坡好,所以北坡应比南坡植被覆盖度高,故A错误;阴山海拔高度在400—2000米左右,南岭海拔最高处约为2000米,图示山脉接近4000米,故BD错误;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夏季雨热同期,水热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则覆盖度较高,且秦岭海拔高度接近4000米,故该题选C

24根据材料气候、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植被覆盖度,读图2900米以上的植被覆盖度南北两坡都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2900米以上的山区土壤随海拔的升高变化较小,所以其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受土壤影响小,故A错误;2900米以上的山区因水汽减少,降水较少,且变化不大,故其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受水分影响小,故B错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光照条件越好,植被覆盖度应上升,与图示不符,故C错误;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热量条件变差,植被覆盖度应下降,故该题选D

25据第一题,该山脉为秦岭,南坡为阳坡和迎风坡,所以南坡水热条件比北坡好,甲处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且北坡坡度较陡,南坡较缓,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其南北两坡植被覆盖度应不会相同,故ACD错误,根据材料影响植被覆盖度的因素还有人类活动,若南北两坡人类活动相似可能使植被覆盖度相同,故该题选B

2020·和县第二中学高三其他)植被指数是对地面植被生长和覆盖状况的度量,指数越大,地面植被生长越好,覆盖状况越 好。增强植被指数(EVI)可以指示不同海拔、不同地貌类型的植被变化。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流 上游河谷植被类型及 EVI垂直变化。近几十年来该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据此完成7—9 题。

[转载]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6图中P植被类型最可能是A热带季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阔叶灌丛 D落叶阔叶林

27近几十年来,该河谷植被类型生长条件会有所改善的是

AP植被类型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山地针叶林 D高寒蒿草杂类草草甸

28该河流可能是A岷江 B珠江 C湘江 D淮河

【答案】26C  27D  28A

【解析】【分析】26据图可知,EVI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开始向上下减少,说明P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状况低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P处可能是灌丛,C正确。热带季雨林的植被覆盖状况优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EVI较大;我国不存在热带草原;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热量方面,而低海拔地区热量条件更好,ABD错误,故选C

27根据材料可知,近几十年来该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当地气候出现暖干化趋势,因此森林植被的生长条件会恶化。高山草甸等植被因热量条件改善而生长期延长,加上对降水的需求量较小,故生长条件会有所改善,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8根据海拔高度可知该河流位于青藏高原及横断山脉地区,岷江的可能性最大,A正确。珠江发源于云贵高原,海拔相对较低;湘江发源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淮河流域海拔较低,且常绿阔叶林分布于其山麓地带。BCD错误。故选A

【点睛】考查自然带分布规律,主要根据图示信息进行解题。

2020·湖南省高三三模)麦金利山(图1)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中南部,海拔6194 m 2/3的山体终年积雪,发育有规模很大的现代冰川,北坡雪线高度达到1830米。该山山势陡峭,属于花岗岩断块山。图2为麦金利山垂直带谱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转载]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9麦金利山南坡与北坡雪线高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原因是南坡

A地处迎风坡,降水多 B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C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D处于阳坡,太阳辐射强

30麦金利山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A搬运沉积——地壳隆起、断裂——风化侵蚀B地壳隆起、断裂——岩浆侵入——风化侵蚀

C岩浆侵人——地壳隆起、断裂——风化侵蚀D地壳隆起、断裂——搬运沉积——冰川侵蚀

【答案】29A  30C

【解析】29麦金利山南坡处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且受阿拉斯加暖流的影响,降水较丰富,雪线低。故选A

30根据材料中信息该山属于花岗岩断块山,可推断出该山形成过程为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形成花岗岩,随着地壳隆起,岩石发生断裂,形成断块山,出露地表,受到外力作用。故选C

31山东省20192020学年高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冲刺卷1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脉南部,上游冰川广布。监测流域内降水量整体增加,冰川总面积减少,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的居延海,居延海后期因湖面缩小被分裂成两个湖泊,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下面甲图为黑河流域图,乙图为黑河流域冰川条数不同海拔区间变化。

[转载]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转载]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指出黑河不同季节的补给类型并简要分析黑河流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居延海面积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归纳20世纪60年代至2010年黑河流域不同海拔区域冰川面积的变化规律。分析黑河流域冰川条数与面积的变化对河西走廊绿洲带来的影响。

【答案】1)补给类型:春季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以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秋冬季节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变化规律:从上游到下游流量先变大后变小(上游到中游流量变大,中游到下游流量变小);夏季流量大(季节变化大)。

2)气候更加干旱,温差加大,风沙天气增多,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物理风化加剧,风力侵蚀加入;湖水盐度升高,水质恶化,湿地减少,水生生物减少;造成植被大面积死亡;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3)变化规律:以海拔4500米为界,高于海拔4500米的区域冰川条数增加,低于海拔4500米的区域冰川条数减少。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先是冰川融化量增加,补给绿洲大量水资源,利于绿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但随着气候的持续变暖,冰川条数减少,面积缩小,提供给绿洲的水资源渐少,最终绿洲会因水资源的短缺甚至枯竭而变为沙漠,威胁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生存。

【解析】本题以黑河流域图和黑河流域冰川条数不同海拔区间变化为背景,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1)从纬度位置看该地纬度较高,冬季有积雪,春季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夏季降水集中,祁连山冰川融化,所以夏季以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秋冬季节降水和冰川融水少,以山麓地下水补给为主。上游冰川融水是黑河的主要补给来源,中下游地区由于农业灌溉、蒸发及下渗等,河流流量变小;夏季温度高,融水量大且有降水补充。

2)主要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湖面变小,蒸发量减小,气候更加干旱,湖水盐度升高,水的净化能力弱,水质恶化,湿地减少.水生生物减少,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加剧。

3)依据图示信息以4500米为界,高于海拔4500米的区域冰川条数增加,低于海拔4500米的区域冰川条数减少。 其影响可分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即前期径流量增多的影响和后期径流量减少的影响。干旱地区水资源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前期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量增加,补给绿洲大量水资源,利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后期随着气候的持续变暖,冰川融化后,冰川面积缩小,绿洲水资源补给渐少,最终绿洲会因水资源的短缺甚至枯竭而变为沙漠,威胁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生存。

32湖南省长沙市20192020学年高三统一模拟考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宁夏平原地处断裂陷落带,在1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曾是一个浩瀚大湖,沧桑巨变,大湖最终演变成冲积平原。现在的宁夏平原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近2 000毫米。而银川一带位于平原的沉降中心,地势低洼,附近湖泊湿地众多,河渠纵横,灌溉农业发达。图a示意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图b为宁夏平原及周围地区地形和地质构造剖面图。

[转载]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转载]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从地质作用角度推测宁夏平原从大湖到平原的演变过程。

2)结合材料,分析银川湖泊湿地众多的原因。

3)贺兰山的隆升改变了区域的气候、水文特征,试分析其对宁夏平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大湖时期,由于地势低洼,接受黄河搬运物质的堆积,(加上来自贺兰山的堆积物、水生生物遗体等的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湖水水位抬升,湖水外泄,湖盆露出水面,连接在一起,形成平原。

2)地面沉降,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贺兰山山洪汇集,利于形成湖泊;黄河自然裁弯取直,原有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农业灌溉面积大,渠间洼地积水成湖。(任答三点即可)

3)削弱了冷空气的影响,使宁夏平原冬半年气温比同纬度高;使宁夏平原风沙活动减少;因夏季风受贺兰山阻挡,贺兰山东坡降水增多,增加了宁夏平原的河流径流量;地形抬升,河流流速加快,输沙量增加,增加沉积物,提供肥沃的土壤。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旨在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宁夏平原从大湖到平原的形成过程主要从堆积作用、湖水外泄、湖床出露等方面分析。宁夏平原地处断裂陷落带,在1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曾是一个浩瀚大湖,大湖时期,银川一带位于平原的沉降中心,由于地势低洼,接受黄河搬运物质的堆积,加上来自贺兰山的堆积物、水生生物遗体等的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经过长期的堆积作用,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湖水水位抬升,湖水外泄,湖盆露出水面,连接在一起,形成平原。

2)银川湖泊湿地众多的原因主要从地形地势、山洪汇集、河道变迁以及农业灌溉等方面分析。宁夏平原地处断裂陷落带,地面沉降,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位于贺兰山的东侧,贺兰山山洪汇集,利于形成湖泊;地形平坦,黄河在该地区多弯曲河道,自然裁弯取直,原有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河渠纵横,灌溉农业发达,农业灌溉面积大,渠间洼地积水成湖。

3)贺兰山的隆升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气温、降水、风沙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水文特征的影响主要从河流径流量、水流速度等方面分析。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受到西北风影响大,贺兰山的隆升,削弱了来自西北的冷空气的影响,使宁夏平原冬半年气温比同纬度高;该地区气候干燥,受西北风影响,多风沙,因受贺兰山阻挡,使宁夏平原风沙活动减少;因夏季风东南风受贺兰山阻挡抬升形成地形雨,贺兰山东坡降水增多,增加了宁夏平原的河流径流量;贺兰山的隆升,地形抬升,河流流速加快,侵蚀作用加强,输沙量增加,增加沉积物,提供肥沃的土壤。

33天津市红桥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岭南北宽100150千米,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地域分异显著,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专家认为,把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确定在秦岭南坡800米等高线更精确更科学。如图示意秦岭南北坡的景观差异。

[转载]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与秦岭南坡相比较,指出北坡一月平均气温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说明秦岭高山灌丛草甸发育的主要环境特点并分析原因。

3)你是否赞同材料中的专家观点,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特点:气温较低。原因:冬季风(或寒潮)影响大;阴坡多,不利于接受太阳光照:纬度相对较高,获得太阳光热较少;

2)特点:冷湿。原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

3)赞同,理由:南坡800米等高线以下是常绿阔叶林,说明是亚热带(是亚热带的代表植被群落);800米以上(常绿阔叶林消失)为落叶阔叶林,说明是暖温带(是暖温带的代表植被群落)。

不赞同,理由:温度带的界线有一定的过渡性(模糊性);水平方向的暖温带与亚热带以秦岭为界。

【解析】本大题以秦岭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气温分布及影响因素、植被形成条件及成因、区域分界指标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与秦岭南坡相比较,北坡一月平均气温的特点及原因应从大气环流、坡向和纬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秦岭南坡相比,北坡为冬季风(或寒潮)迎风坡,受寒冷气流影响大,气温较低;北坡处于阴坡,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与南坡相比,北坡纬度相对略高,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因此获得太阳光热较少,导致气温较低。

2)秦岭高山灌丛草甸发育的主要环境特点及原因应从气温的垂直变化方面进行说明。图中显示,高山灌丛草甸分布在海拔3400米附近及以上,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气候冷湿。

3)材料信息表明,有专家认为,把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确定在秦岭南坡800米等高线更精确更科学。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注意表明明确的观点,不能模棱两可,再结合自己的观念针对性地说明理由。如果选择赞同专家观点,理由可从分界指标和图中信息进行归纳说明,我国暖温带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而亚热带的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图中显示,南坡800米等高线以下是常绿阔叶林,以上为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暖温带植被分界线相同,因此把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确定在秦岭南坡800米等高线更精确更科学。

如果选择不赞同专家观点,理由是自然区之间本身不具有明确的界线,温度带的界线有一定的过渡性,不需要更精确,也没有更精确的界线;图中800米等高线为垂直方向上的界线,水平方向暖温带与亚热带还是以秦岭为界更科学。

34四川省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四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路、铁路等建成后,要对施工后的道路两侧坡面进行工程加固,再通过恢复地表植被来减少水土流失的影响。某研究小组于20094月构建了G85成渝高速永川段试验区,在试验区内分别构建了草本、灌木,乔木、草灌一乔混合四种初始乡土植被类型,并进行了为期5年的观察,图a为试验期间不同初始植被配置所在边坡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差异,指数越大,物种越丰富;图b为试验期间不同初始植被配置所在边坡的产沙模数的变化差异,模数越大,产沙量越大。

[转载]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概括试验期间四类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

2)实验显示草乔混合型边坡植被保持水土能力强,试分析原因。

3)道路两侧的边坡治理早期应以种植草本植物为主,试说明理由。

【答案】1)各类型植被物种多样性均增大;早期(第12年),草本型植被多样性占优势(种群数最丰富);后期(第35年)混合型植被多样性占优势(种群数最丰富);乔木型植被多样性(种群数)一直最少。

2)混合型植被生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极为突出;地上茎、叶具有垂直分层结构,对雨水拦截、缓冲作用显著;枯枝落叶对土壤的发育和保护作用强;乔木、草、灌的根系立体纵横交错,固土作用强。

3)草本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生长快;早期种植草本,其物种多样性显著;能快速板结(固定)表土,雨日产沙量少(利于水土保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道路两侧的边坡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试验期间四类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可以从总体上描述再分阶段描述。从总体上看,试验期间各类型植被物种多样性均增大。分阶段来看,在第12年,草本型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大,物种最丰富,所以,草本型植被多样性占优势。在第35年,混合型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大,物种最丰富,所以,混合型植被多样性占优势。而乔木型植被多样性一直最少。

2)草乔混合型边坡植被保持水土能力强,其原因可以从物种的多样性,茎、叶的垂直分层结构,枯枝落叶、根系特点等方面分析。从物种的多样性来看,混合型植被生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极为突出。从茎、叶的垂直分层结构来看,混合型植被地上茎、叶具有垂直分层结构,对雨水拦截、缓冲作用最显著,可以减轻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从枯枝落叶来看,混合型植被枯枝落叶多,枯枝落叶对土壤的发育和保护作用强。从根系特点来看,乔木、草、灌的根系立体纵横交错,固土作用更强。所以,草乔混合型边坡植被保持水土能力强。

3)道路两侧的边坡治理,早期应以种植草本植物为主,其原因可以从适应性、物种多样性和产沙量方面分析。从适应性来看,草本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生长更快。从物种多样性来看,据材料可知,在早期种植草本植物,其物种多样性最丰富。从产沙量来看,在早期种植草本植物,能快速板结固定表土,使雨日产沙量最少,更有利于水土保持。所以,道路两侧的边坡治理早期应以种植草本植物为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