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专题05地表形态的塑造2
标签:
地理地理试题考试试卷试题 |
分类: 高考真题荟萃 |
(宁夏银川市2019—2020学年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一模))新疆的且末绿洲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的南缘、阿尔金山北麓。整个绿洲沿车尔臣河分布,呈狭长的条带状。自西汉以后,由于受地质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且末河河道多次改道,最终发育为今天的车尔臣河。在河流西部戈壁分布有古墓葬群,不同时代其选址地位置不同。下图为车尔臣河河道变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自西汉以来且末河河道变迁方向及流域面积变化的趋势是
A.由东向西迁移,流域由北向南退缩
C.由东向西迁移,流域由南向北退缩
17.导致且末河河道变迁的主要地质作用及地势变化是
A.地壳运动,由西向东降低
C.岩浆活动,由东向西降低
18.且末河河道变迁及绿洲面积变化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是
A.人口数量减少
【答案】16.B17.A18.C
【解析】16.读图可知,且末河上游河段河道自西向东变迁,即AC错误;下游河段河道向南退缩,流域面积减小,B正确,D错误。故选B。
17.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北部出现断裂带,西部有相对凸起区,东部有相对凹陷区,所以,导致且末河河道变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地壳运动,地势变化是由西向东降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河道向东变迁,向南退缩,会导致古绿洲退缩,在新河道沿岸出现新绿洲,人口数量不会减少,A错误。主干道路不一定会缩短,B错误。河道向东变迁,人类活动向东迁移,古墓选址东移,C正确。聚落位置也随着河道的迁移而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C。
(2020年广东省惠州市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横断山区是川藏铁路康定至林芝段必经之地,其中三江并流区发育有三级夷平面,是横断山区抬升过程中,由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起伏平缓的陆地平面。下图为三江并流区夷平面横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每一级夷平面主要由A.地壳运动形成
20.最早形成的是A.高原面夷平面
21.通过该区的川藏铁路最适宜布局在高原面夷平面高原盆地夷平面高原谷地夷平面高原深切河谷区
A.
【答案】19.D
【解析】19.地壳运动是横断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却不是夷平面形成的原因,故A不选。该地位于欧亚(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有些山体地形地貌的确是由火山喷发形成,但却不是每一级夷平面形成的原因,故B项不选。风化作用,分为三种,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风化主要是指岩石发生破坏和改变,并不是这种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故C项不选。该系列小题的解答,首先要读懂“夷平面”三个字的具体内涵。所谓的“夷平面”,即指在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夷”,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有“平坦,使平坦”之意,所以“夷平面”,即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所以该地的每一级夷平面主要由侵蚀、堆积(夷平)作用形成的。故D项正确。故选D。
20.地面经过长期剥蚀、堆积(夷平)作用,形成准平原;在这之后,地壳抬升,准平原受切割破坏,残留在山顶或山坡上的准平原,称为夷平面。所以最早形成的应该是位置最高的,最早形成的高原夷平面,故选A项。其他的高原盆地、高原谷地夷平面、高原深切河谷区,原则上都晚于高原夷平面,它们依次形成的顺序是:高原夷平面、高原谷地夷平面、高原深切河谷区,故B、C、D三项错误。故选A。
21.川藏铁路沿线地区多处于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地形崎岖,居民点(城市)分布主要在山间谷地和盆地,为了照顾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多经过其间的居民点。其次,穿过谷地、盆地,海拔适中,线路只需要适当起伏(坡度),就可以尽量照顾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故、正确,、不符合题意。B正确。故选B。
【点睛】铁路布局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是地质、地形、水文、水系,社会经济因素是城市分布、人口分布、资源分布等。
(山东省2019—2020学年高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黄海南部的沙洲群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辐射沙洲群,拥有涨潮为大海、落潮为巨滩的别致地貌和景观。其形成是古黄河、古长江和海洋动力共同作用的产物。2019年7月5日,位于沙洲群中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成为中国第一个海洋世界自然遗产。下图示意辐射沙洲群位置和湿地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辐射沙洲群的形成
主要受入海河流作用影响
A.
23.辐射沙洲群地形独特,对海岸带的影响有是天然海堤,可缓冲外海大浪和风暴潮冲击会导致海水顺沙槽涌入,加大对海岸的侵蚀使沙槽变深,增加出海航道
A.
24.辐射沙洲群湿地的形成
A.会加重江苏以东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C.为候鸟提供栖息繁衍地
【答案】22.D
【解析】22.黄海南部的辐射沙洲群是古黄河、古长江搬运到此处堆积的泥沙在潮流作用下海水侵蚀、堆积塑造的地貌形态,故主要受潮流作用影响,正确;呈放射形扇状向海洋一侧发展,正确;入海河流只负责携带泥沙到此,沙洲形成是潮流作用的结果,错误;在此过程中海岸以淤积为主,海岸线向海洋一侧发展,错误。故选D。
23.注意区别外海大浪、风暴潮和潮流,它们的作用强度和方向不同。图中潮流是从三面向一面运动发生作用,大浪和风暴潮则主要受盛行风和台风影响,当风向垂直于沙脊时,沙脊产生阻挡作用从而起到保护海岸的作用,正确。顺着潮流方向容易侵蚀形成沙槽,当海水顺着沙槽流向海岸时,受地形抬升,流速会减弱,对海岸造成的侵蚀是微弱的,反而会增加海岸堆积,错误。侵蚀较深的沙槽会形成深水航道,有利于船舶进出,正确。南下冷水的范围广,沙洲对其阻挡作用小,错误。故选B。
24.辐射沙洲群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 为候鸟提供栖息繁衍地,C正确;湿地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B错误;湿地对海水起到净化作用,A错误;滩涂面积向海延伸,利于海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人类的经济活动,D错误。故选C。
【点睛】在沿海地区因海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潮流对海岸地貌有塑造的作用。
(福建省三明市2019—2020学年高三6月质量检查测试)辽河三角洲由辽河、大辽河、大凌河等泥沙沉积而成。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辽河三角洲经历了河道(湖沼)—滨海(河口湾)—浅海—三角洲的沉积演化过程。读辽河三角洲区域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5.在河道(湖沼)至浅海沉积演变阶段,该区域海岸线的整体变化过程是
A.先向北后向南移
26.辽河三角洲发育时期,导致海退的主要因素是海平面上升泥沙沉积速度加快海平面下降地壳变动频繁A.
27.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时,关于河流的推断合理的是
A.入海河流数量最多
【答案】25.C
【解析】25.河道(湖沼)至浅海沉积演变阶段,该区域经历了河道(湖沼)—滨海(河口湾)—浅海的过程,说明海岸线不断后退,结合图中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范围可以看出,海岸线的整体向北移,故选C。
26.海平面上升,不会出现海退,错误;泥沙沉积速度加快,出现海退,正确;海平面下降,出现海退,正确;地壳变动频繁会导致海岸的不规律波动变化,错误;故选B。
27.从图中可以看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时,入海河流数量最多,A正确;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流程缩短,河流的流量不是最大,河流的含沙量也不是最大。故选A。
【点睛】本题以辽河三角洲区域图为背景,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河北省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北坡某谷地上游微观地貌(海拔约5000米)示意。该侧谷地由冰川堆积作用形成的冰碛陇坡面上分布着成群的冰绩土柱,这些冰碛土柱的形成发育存在多种外力的综合作用,其相对高度在生命周期中经历先增大后降低直至消失的过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8.冰碛土柱的形成发育存在多种外力的综合作用,其中存在显著日变化的是
山谷风
29.冰碛土柱相对高度增大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
A.坡面草甸覆盖率上升
30.冰碛土柱相对高度降低直至消失的过程中,其所在坡面
A.倾角保持不变
【答案】28.D29.D30.C
【解析】28.任何地貌的形成演化不是单一自然因素起作用。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有明显的日变化,对。雨滴的溅蚀及坡面径流侵蚀,这两个侵蚀过程发生的时间集中在春末和夏季,在冰硕士柱的孕育期,它们引起了坡面的溅蚀、片蚀、细沟侵蚀、最终演变为沟蚀,不具备日变化,错。土柱上的冰碛物在重力作用下,不断散落在坡面底部,但不具备日变化,错。由于山坡和大气受热升温速度不同,导致白天盛行谷风,夜晚盛行山风,所以山谷风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对。故选D。
29.冰碛土柱的形成演化是一个过程,随着坡面冻融作用继续,沟壑日渐加深,冰碛物受重力作用,产生以散落为主的崩塌作用,冰碛颗粒不断沿坡面向下作滚动或者跳跃式地连续运动,土柱高度不断增加,相对高度增大,此时顺着侧碛陇坡面山风不断侵蚀着流水切割开的冲沟,坡面冲沟的深度和规模不断增大,坡面径流增加,C错、D对。坡面此时尚未形成土壤,植被覆盖率较低且随着上方塌陷物堆积,会更加不利于植被生长,顶部受到外力侵蚀,沉积物减少,AB错。故选D。
30.由于土柱不断崩塌,上方物质散落,使得整个坡面的倾角变小,A错。底部堆积物增多,B错。冰碛土柱不断变小,上下方的相对高度变小,此时外力作用已经将地表削高填低,使得形态趋于稳定,C对。重力崩塌作用变弱,D错。故选C。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联考)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牡蛎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夹层厚度较薄,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右图),礁体—由老到新。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1.在牡蛎礁从到的形成时期,该区域
A.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
32.礁体中任一水平夹层形成时期,该区域可能
A.处于枯水期,营养物质减少
C.处于寒冷期,海平面上升快
33.礁体顶部泥沙沉积层形成的主要沙源及外力作用分别是
A.海底淤泥 海水搬运、沉积
C.河流泥沙 流水搬运、沉积
【答案】32.B32.B33.C
【解析】32.材料信息表明,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如果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则潮间带持续性在改变,牡蛎礁不可能有长时期稳定堆积,不可能产生牡蛎礁,而图中有多条牡蛎礁,说明海岸线不是持续性向海洋推进,A错。材料信息表明,礁体—V由老到新,表明海岸潮间带是向海洋推进,说明海平面下降;每个牡蛎礁形成需要长时期稳定堆积,说明每一条牡蛎礁形成时期,海平面是稳定不变,由此推断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对。如果河流入海口泥少含量稳定,则海岸线会持续向海洋推进,导致形成牡蛎礁的可能性小,不符合题意,C错。地壳持续性下沉,会导致海平面持续性上升,海岸线会向陆地方向推进,与题意不符,D错。
33.材料信息表明,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水平夹层是因为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而形成的。枯水期,水量小,流速慢,河流含沙量小,河口清澈,利于牡蛎生长,不会形成水平夹层,A错。洪水期,水量大,流速快,河流含沙量大,河口混浊,导致牡蛎个体快速窒息死亡,礁体沉积泥沙形成水平夹层,B对。寒冷期,冰雪融化较少,海水遇冷收缩,海平面可能下降,不可能上升快,C错。温暖期,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功能强,河流泥沙含量小,河口清澈,利于牡蛎生长,不利于水闰夹层形成,D错。
34.图中显示,泥沙堆积在牡蛎礁体之上,说明这些泥沙是在牡蛎礁体停止生长之后堆积的,说明此时牡蛎礁已经不在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海岸已经向海洋推进了,因此海水不可能把海底淤泥搬运至此沉积,排除A。风力不可能搬运海底淤泥,排除B。当地河流经常泛滥,泛滥时淹没牡蛎礁体,大量河流泥沙沉积在礁体之上形成泥沙沉积层,C符合题意。河口地区多湿地,泥沙湿度较大,风力很难搬运河流泥沙沉积,排除D。
35.(广东省深圳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分水岭盆地位于美国怀俄明州中南部地区,平均海拔约2100米。盆地内年平均降水量120~300毫米,浅水湖面年平均蒸发量大于750毫米。地质历史时期由于造山运动形成盆地,盆地内发育河流R(现为时令河),R河向东通过垭口注入北普特拉河;冰川期的北普特拉河源头山区冰川广布。气候转暖期冰川大规模消融,北普特拉河径流量剧增;地壳运动使R河出口处的海拔逐步升至1990米,大分水岭盆地出口被封闭,由外流盆地演变为内流盆地并一直保持封闭状态(河流无法外泄)。近1万年来,大分水岭盆地内沙丘广泛发育。下图示意大分水岭盆地及周边地形图。
(1)简述冰川消融期造成大分水岭盆地封闭的内、外力作用过程。
(2)分析盆地内沙丘广泛发育的原因。
(3)分析沙丘广泛发育对阻止R河外流的作用。
(4)大分水岭盆地自封闭以来,盆地底部地表物质中的盐类含量逐渐增加。请说明这些盐类物质的富集过程。
【答案】(1) (内力作用)大分水岭盆地出口处地壳抬升,使大分水岭盆地封闭:(外力作用)盆地内地势较低,冰川分布少,冰川融水补给较少,里盆地内地势平缓,河流侵蚀能力较弱、无法切穿原出口处的高地
(2)山脉阻挡盛行西风气流,降水少,蒸发能力强,气候干燥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发育差,昼夜温差大,地表物质风化作用强,沙源丰富盆地内部地势平坦,堆积空间广阔
(3)盆地东北侧的沙丘覆盖增大了地表高型,进一步碍流水外沙丘增大地表水下渗损失,减少地表径流量,降低侵蚀能力,使流水切原出口处高地的可能性降低
(4)地表径流不断从四周将盐分带到盆地底部;蒸发旺盛,地下水蒸发过程中不断将地下的盐分带到表层;降水稀少,盐分难以下出移(减溶)。(答对3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及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盐类在地表的富集过程等相关知识。
【详解】(1)由材料可知,冰川消融期,大分水岭盆地出口处地壳抬升,海拔逐步升至1990米,大分水岭盆地出口被封闭;其后,由于盆地内地势较低,冰川分布少,冰川融水补给量较少,盆地内地势平缓,河流侵蚀能力较弱、无法切穿原出口处的高地,所以,大分水岭盆地由外流盆地演变为内流盆地并一直保持封闭状态。
(2)盆地内沙丘广泛发育的原因可从气候、植被、土壤和地形方面分析。从气候来看,由于山脉阻挡盛行西风气流,降水少,蒸发能力强。从植被来看,由于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从土壤来看,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由于昼夜温差大,地表物质风化作用强,沙源丰富。从地形来看,盆地内部地势平坦,堆积空间广阔,所以,盆地内沙丘广泛发育。
(3)沙丘广泛发育对阻止R河外流的作用:读图可知,盆地东北侧的沙丘覆盖,增大了地表高度,进一步阻碍河水外流,由于沙丘面积的增大,使地表水下渗损失增多,减少了地表的径流量,降低了流水的侵蚀能力,导致流水切穿原出口处高地的可能性降低,从而阻止R河外流。
(4)大分水岭盆地底部盐类物质的富集过程可以从地表径流、蒸发和降水等方面分析。大分水岭盆地内部的地表径流不断从四周将盐分带到盆地底部。由于该区域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下水在蒸发过程中不断将地下的盐分带到表层,导致盐分在地表积聚。而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盐分难以下移,从而导致盐类物质在地表富集。
36.(山东省潍坊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模拟考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基瓦利纳小镇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一条狭长沙坝的南端,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该小镇以前位于海平面以上120多米,如今却仅在海平面以上1.8~3米,小镇正面临被大海吞噬的危险。海水和河流的侵蚀作用是影响沙坝面积变化的重要因素,美国政府曾花费巨资修建海堤保护小镇附近的沙坝,但海堤很快被海浪摧毁。沙坝原来有深厚的永久冻土层,一年中大多数日子被厚厚的海冰包围。近50年来,永久冻土层变薄,海冰存在日期减少,沙坝面积不断缩小。下图示意沙坝和基瓦利纳小镇的地理位置。
(1)对比沙坝东西两侧侵蚀作用的主要差异,并解释差异的成因。
(2)指出一年中沙坝面积减少最快的季节,并说明判断理由。
(3)与50年前相比,分析近50年来沙坝面积缩小、海拔降低的原因。
(4)沙坝面积缩少,影响小镇居民的居住安全。有人建议将居民全部搬迁到大陆,对此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l)西侧海水侵蚀为主(海浪、潮汐);东侧河水侵蚀为主西侧直面海洋,海面开阔,海水流动性好,受海浪和潮汐影响大;东侧离大陆近,大陆上多条河流注入,且流向与沙坝走向基本垂直,河水侵蚀作用强。
(2)夏季海冰融化,沙坝受海水侵蚀强;降雨多,冰雪融量大,河流流量大,沙坝东侧受河水侵蚀强;冻土融化,土层松软,易被侵蚀。
(3)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不断淹没沙坝; 海水结冰期缩短,侵蚀时间变长,沙坝边缘坍塌严重;沙坝地表径流和大陆河流流量增大,流水侵蚀增强;沙坝永久冻土层变薄,易被侵蚀。
(4)赞同全球变暖是长期变化趋势,沙坝海拔低,随着海水侵蚀加强和海平面不断上升,海水将吞噬沙坝;沙坝沿岸建设海堤费用很高,且效果差。
不赞同离大陆较远,海水阻隔,举镇搬迁不便;搬迁费用很高;对居民心理和生活方式影响大,阻力大。
【解析】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河流补给形式,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详解】(1)
(2)
(3)近50年来沙坝面积缩小、海拔降低的原因与全球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沙坝淹没增多,及沙坝受海水侵蚀和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有关;且读材料可知,近50年来,永久冻土层变薄,海冰存在日期减少,易被侵蚀,也是导致沙坝面积不断缩小的一个主要原因。
(4)
37.(2020·江苏省高三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简述万象盆地钾盐矿形成的气候和地形条件。
(2)分析地壳的局部升降运动对钾盐矿厚度的影响。
(3)描述古新世以来万象盆地钾盐矿储量的变化状况,分析其原因。
(4)分析中资企业与老挝合作开发钾盐矿的意义。
【答案】(1)古新世气候炎热干燥;盆地地形。
(2)地壳升降会改变盐类物质的沉积环境;在抬升部位已形成的钾盐矿层会被侵蚀,厚度减小;地势较低的部位会形成厚度较大的钾盐矿。
(3)钾盐矿储藏量增加;万象盆地钾盐物质主要来自于海水,盆地与大洋连通受限制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类物质不断沉积。
(4)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当地收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中老两国合作与交流。
【解析】【分析】考查矿产资源的开发,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详解】(1)燕山运动使该处抬升隆起,致使万象盆地与海水的连通受到限制,即海水通过潮水或隘口向盆地补给,古新世该地区气候炎热干燥,通过不断的蒸发,形成钾盐矿。
(2)在抬升部位侵蚀作加强,已形成的钾盐矿层会被侵蚀,厚度减小;地势较低的部位沉积作用加强,会形成厚度较大的钾盐矿,地壳升降会改变盐类物质的沉积环境。
(3)燕山运动使该处抬升隆起,致使万象盆地与海水的连通受到限制,万象盆地钾盐物质主要来自于海水,海水通过潮水或隘口向盆地补给,盆地与大洋连通受限制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类物质不断沉积,钾盐矿储藏量增加。
(4)开发钾盐矿需要大量劳动力,可提供就业岗位;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增加当地收入,推动经济发展;为促进矿产资源开发,需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较多,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中老两国合作与交流,促进两国关系发展。
38.(2020·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丹地貌一般位于沙漠、戈壁之中,而在柴达木盆地台吉乃尔湖区,雅丹奇特地出露在湖水之中。2010年7月至8月初,鸭湖水上雅丹群规模达到近年来的峰值。形成雅丹的地层夹有较多的膏盐层,易溶于水。台吉乃尔湖区是盐湖大开发的重镇,负责东台吉乃尔湖和西台吉乃尔湖的两家盐湖开采企业在鸭湖的两侧分别修建了一个拦水坝,使东台吉乃尔河水几乎全部汇入鸭湖。但短短几年,水中的一些柱状雅丹消失不见了,不少水上雅丹的基座也已经悬空,摇摇欲坠。左图示意柴达木盆地台吉乃尔湖区位置,右图中—示意水上雅丹演化过程。
(2)推测2010年7月至8月初,水上雅丹群规模达到近年来峰值的自然原因。
(3)分析盐湖开采企业在鸭湖两侧修建拦水坝的主要目的。
(4)有专家指出,鸭湖水上雅丹地貌将逐渐消亡。试说明理由。
【答案】(1)阶段古湖不断接受沉积物沉积;阶段由于青藏高原隆起,当地气候变干,古湖不断萎缩,部分隆起区开始发育雅丹;阶段湖泊逐渐干涸,湖泊沉积物在风力侵蚀为主的外力作用下,形成雅丹地貌;阶段气候转向温暖湿润,源自南部高山区的河流,汇入鸭湖,形成水上雅丹。
(2)由于该区域连降暴雨及高温导致融雪加剧,东台吉乃尔河水位上涨,台吉乃尔湖区水域面积增加明显,水上雅丹群规模达到近年来的峰值。
(3)防止洪水冲毁盐田;损坏生产设施;避免大量淡水补给地下卤水而降低盐的品质;为溶解矿区地下固体矿层提供水源。(答出3点即可)
(4)溶解基底(成分);湖水波浪侵蚀基座加速崩塌;冬季结冰,岩石裂隙中水的冻融加速雅丹底部的风化侵蚀。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运用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即可,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河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雅丹地貌形成分为四个阶段,根据图示信息进行分析即可,阶段是古湖不断接受沉积物沉积,形成沉积岩层;到阶段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使得当地气候变得干旱,古湖泊不断萎缩,第一阶段的沉积岩层出露地表,部分隆起区开始发育雅丹;到阶段,随着干旱加剧,湖泊逐渐干涸,湖泊沉积物在风力侵蚀为主的外力作用下,形成雅丹地貌;各阶段,该地区气候曾向暖湿转变,盆地中西部的鸭湖地区形成了我国唯一的水上雅丹景观,鸭湖地区当时气候转向暖湿,冰川融水增多,水量增加,有河流注入低洼区域,形成湖泊;湖水淹没部分陆地,雅丹部分出露水面,在湖泊边缘形成水上雅丹。
(2)2010年7、8月气温高,推测该区域连降暴雨及高温导致融雪加剧,东台吉乃尔河水位上涨,台吉乃尔湖区水域面积增加明显,水上雅丹群规模达到近年来的峰值。
(3)根据材料,“修建拦水坝使东台吉乃尔河水几乎全部汇入鸭湖,”故主要是拦水坝可以防止洪水冲毁盐田,防止其损坏生产设施;河水全部汇入鸭湖,则可以避免大量淡水补给地下卤水,保证了地下卤水的品质,保证盐的品质;同时,水源汇聚湖中为溶解矿区地下固体矿层提供水源。
(4)随着鸭湖水位上升,面积扩大,水体的作用导致水上雅丹景观的消失,湖水淹没部分陆上雅丹,部分出露水面,在湖泊边缘形成水上雅丹,湖面水位上升,逐渐淹没低矮的雅丹地貌;水上雅丹底部受水浸泡,容易坍塌,部分景观消失;该地温差大,岩层裂隙中水体冻融作用,导致岩层破碎,加剧景观破坏;湖面波浪的侵蚀作用,加剧雅丹地貌坍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