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专题03地球上的大气2

标签:
地理地理试题考试试卷试题 |
分类: 高考真题荟萃 |
(2020·广东省高三二模)“万年冰洞”位于吕梁山脉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洞穴开口向北,呈肚大口小、垂直分布的“保龄球瓶”状。洞里冰的年龄各不相同,核心部分的冰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300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期时期,外部、靠近洞口或靠近主流水道的冰,成冰年代比较晚。读冰洞所在的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下图所示冰洞剖面图,其冬季气流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A.A
17.冰洞内冰体夏季不易融化的原因是
A.海拔较高,外部冰川广布
C.下冷上热,洞内空气稳定
18.以下措施中,不利于冰洞中冰体保持的是
A.增加通风设施
C.控制游客数量
【答案】16.D
【解析】试题考查热力环流
16.根据空气的热力性质可知,冷空气收缩下沉,热空气上升。冬季洞外气温低,冷空气收缩下沉到洞内,热空气被抬升到洞外,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冰洞内冰体夏季不易融化的原因是下冷上热,洞内空气稳定,C正确。由材料“位于吕梁山脉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可知,海拔不高,外部没有冰川,A错。空气对流旺盛,冰体易融化,B错。该地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气温高,无论洞口向哪个方向,都不易受冷空气影响,D错。故选C。
18.增加冰洞的通风设施会加快洞外热空气进入洞内,不利于冰洞中冰体保持,A正确。搬运冰块进洞,有利于降低洞内温度,有利于冰体保持,B错。控制游客数量,可减少对冰洞内环境的干扰,有利于冰体保持,C错。保护洞边植被,有利于保护洞周边环境,利于冰体保持,D错。故选A。
(2020·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其他)在水汽充足、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团雾是其中的一种,受局部因素影响,形成突然、范围小、浓度强的雾。京沪高速在江苏无锡梅村段常受团雾影响,一般夏半年(4—9月)较少,但6月份较多。与大雾不同,团雾持续时间一般在4小时以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最容易遇见浓厚团雾的时间可能是
A.日出前后
20.导致梅村6月份团雾多发的原因是
A.气温高可容纳的水汽多
C.工业发达排放颗粒物多
21.高速公路遇见团雾时,合理措施是
A.开双闪灯减速慢行
C.就地等待团雾消散
【答案】19.A
【解析】19.雾是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小水滴,当大气温度降到最低时,小水滴凝结最多,雾最浓厚。日出前后太阳辐射还未显著增加,但地面辐射持续增加,大气温度降到一天中最低,因此此时最可能遇见浓厚团雾,A正确。故选A。
20.6月太阳辐射达一年中最大,但气温并非最高,因此气温高可容纳水汽多并非其主要原因,A错误。梅村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处于梅雨季节,降水多、湿度大,多见团雾,且水汽充足,较为浓厚,B正确。工业发达与地形复杂均非该地6月所特有现象,CD错误。故选B。
21.高速公路中汽车高速行驶,若遇见团雾最合理措施应为打开双闪警示后车并减速慢行,A正确。由于能见度低,加速驶离团雾区,可能会追尾前方车辆,B错误。在高速公路上就地等待团雾消散,停车联系交警电话求助等均可能会导致后方追尾,造成危险,CD错误。故选A。
(2020·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三其他)贵州是我国冰雹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自2020年1月以来,截至5月6日,全省共出现58个降雹日,较常年偏多5.4天,首场冰雹比往年出现偏早1个半月,最大直径达70毫米。左图是冰雹形成示意图,右图是贵州省等高线地形图,据图文信息完成下面小题。
22.据左图推测冰雹一般情况出现在一天中的(北京时间)
A.5:00—7:00
C.14:00—16:00
23.据新闻报道,贵阳市夜间经常出现冰雹天气,据右图和所学分析其原因是
A.谷地地形闭塞,热量集中空气对流旺盛
B.夜晚谷地空气上升,对流运动显著
C.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空气对流旺盛
D.夜间地面辐射冷却降温,水汽迅速凝结
24.与往年相比,贵州今年冰雹出现异常的原因是
A.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强盛
C.春季气温较往年低,水汽易凝结
【答案】22.C
【解析】22.从图中可以看出,冰雹一般出现在强上升气流之后,午后14时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对流运动最强,贵州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一个小时左右,故冰雹一般情况出现在一天中的(北京时间)14:00—16:00。故选C。
23.从图中的等高线可以判断,贵阳位于谷地,夜晚谷地空气上升,对流运动显著,夜间经常出现冰雹天气,B正确;谷地白天气流下沉,A错误;形成逆温层,不利于空气对流,C错误;夜间地面辐射冷却降温,不利于空气对流,D错误;故选B。
24.与往年相比,贵州今年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势力强,冰雹出现早,B正确;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强盛、春季气温较往年低、高空0大气层位置较往年低都不利于对流,不易形成冰雹。故选B。
【点睛】
本题以冰雹形成示意图和贵州省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020·湖北省高三其他)在西北太平洋,9~11月生成的台风通常称为秋台风,其强度强、危害大,甚至可形成双台风、多台风共舞现象,这种现象在大西洋、印度洋极少出现。此时,
影响台风路径的副热带高压开始东退南移。下表为1949
25.秋台风登陆最多的省份可能是
A.广东
26.与夏台风相比,秋台风强度强、危害大的原因是
A.登陆频率更高
C.冷空气势力弱
27.与形成西北太平洋双台风、多台风共舞现象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A.海流速度
【答案】25.A
【解析】25.秋季,由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东退南移,受其影响,秋台风主要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广东受其影响最大,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A。
26.夏季向秋季过渡时,太阳直射点从北向南移动造成的海水温度偏高,积累更多热量,提供给台风的能量更大。读图可知,秋台风比夏台风登陆频率低,此时冷空气势力增强;海面摩擦力不会随季节而发生改变。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选B。
27.西北太平洋海域面积广阔,若海水温度偏高,易造成双台风、多台风现象多发。海流速度、海水深度、海水盐度和台风发生关系不大。故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故选D。
【点睛】
台风其实质就是热带低气压。在热带地区,气温越高,气压越低,台风的强度越大。因此分析台风的形成、强度应该从气温的角度进行分析。
(2020·全国高三其他)下击暴流是一种极端天气,其形成与雷暴云顶的上冲和崩溃紧密联系。随着上冲高度的增加,上升气流不断被储存起来,一旦云顶迅速崩溃,巨大的乳状云从天而降,压向地面。气流到达地面后,会产生一股直线型大风,越接近地面风速会越大,最大地面风力可达15级,研究表明:垂直高度45~80千米,提前预警的时间为0;小于20千米或大于80千米的则无法准确预警。下图示意2020年2月28日澳大利亚珀斯机场附近某摄影师拍下的下击暴流的画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下击暴流类似于前后叠加的两种天气系统分别是
A.锋面、低气压
C.低气压、气旋
29.目前很难对下击暴流准确预警的原因是
A.时间极短,尺度极小
C.风力极大破坏性大
【答案】28.D
【解析】28.根据材料可知,下击暴流的形成与雷暴云顶的上冲和崩溃紧密联系,上升气流不断被储存,云顶迅速崩溃后,下沉气流到达地面,与之类似的是低压系统气流上升,高压系统气流下沉,D正确。故选D。
29.材料中有“垂直高度45—80千米,提前预警的时间为0;小于20千米或大于80千米的则无法准确预警”,下击暴流难以预警,是因为其为极端天气,具有突发性、时间短、尺度小等特点,A正确。目前卫星遥感分辨率已较高,下击暴流难以预警,主要源于在一定分辨率中才能准确预警,B错误。风力大、天气系统变化剧烈等均不是目前难以预警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A。
(2020·重庆市合川太和中学高三月考)云瀑,一种尚未被人们熟知的景观,顺地表溢出,沿山岭向下翻腾,落到半山腰又猛地收住,似水流溅开腾起,犹如天河倾泻,气势磅礴(图甲)。四川盆地,尤其是川西地区,是目前云瀑景观发现的中心区域(图乙)。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0.云瀑常常出现的时间是
A.晴朗的白天
C.湿润的白天
31.云瀑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哪些条件影响
潮湿气团
A.
C.
32.与川西地区云瀑景观多发的原因无关的是
A.河网交错,水汽充足
C.群峰纵列,峡谷纵横
【答案】30.D
【解析】30.云瀑是多云,云密集形成瀑布的形态,湿润的雨后水汽充足,早晨温度降低水汽凝结,云瀑常常出现在湿润的早晨,选项D正确。
31.水汽充足形成潮湿气团,在风(季风、信风、谷风等)动力吹送至地形起伏变化的地方,气团抬升、遇冷、凝结形成云雾,顺着风向翻过山岭,由于重力因素跌落,选项C正确。云瀑如下图所示。
32.图中川西地区气候湿润,河网交错,为云瀑形成提供水汽,选项A正确;该地气候复杂,天气多变,气流运动强烈,为云瀑形成提供动力,选项B正确;由图可知该地靠近横断山区,群峰纵列,峡谷纵横,地形起伏大,为云瀑形成提供地形条件,选项C正确;植被茂盛,种类繁多,与云瀑形成关系不大,选项D错误。
(2020·天津高三二模)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平流雾。2013年3月19日,我国某省长江以北区域出现了一次较强的平流雾过程。0时起,长江北岸开始起雾,雾区范围逐渐扩大,下图示意不同时刻的雾区北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平流雾发生之前,图示区域经历过一次天气系统过境,该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A.低压
C.冷锋
34.19日11时,该省长江以北区域平流雾大部分消散,推测原因可能为当地
近地面风向改变
地面温度上升
A.
【答案】33.C
【解析】33.根据材料可知,平流雾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平流雾。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暖湿空气与地表之间有较大的温差;二是有适当的风向和风速。根据这两个条件,可知在平流雾形成之前,有冷锋过境,地表降温,气温较低,当暖湿气流底层空气经过时,空气迅速降温,空气中水汽冷却而达到饱和,水汽凝结而形成平流雾,C正确。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难以形成平流雾。热低压和热高压,地表气温较高,难以形成平流雾。故选C。
34.根据图的信息可知,该地形成平流雾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一旦风向改变,水汽来源中断,平流雾会逐渐消失,正确。雾消散,大气逆辐射应该减弱,雾的生消与大气逆辐射强弱没有直接关系,错误。白天,太阳辐射增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气温升高,雾逐渐消散,正确。平流雾的范围广,持续时间不长,人为活动影响成本高,错误,正确,故选A。
【点睛】
平流雾危害:平流雾来去突然、生成迅速,风向有利时可在几分钟内布满机场,对航空飞行安全威胁极大,严重妨碍航班的起飞和降落;也会严重高速公路能见度,需要临时封闭。
(2020·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三月考)雨幡是一种特殊的气象学现象,是雨滴在下落过程中蒸发、消失而在云底形成的丝缕条纹状悬垂物。它随云飘荡,形似旗幡,因此得名。下图为某摄影爱好者7月某日在阿尔卑斯山区拍摄到雨幡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拍摄当日,与同是晴天的武汉相比,阿尔卑斯地区
A.日出方位角更偏北
C.白昼时间更短
36.雨幡中,下落雨滴蒸发消失的直接原因是云底
A.空气干燥
37.在航空飞行中,飞机接近雨幡是非常危险的。这主要是因为雨幡附近
A.空气能见度太低
C.易聚集高空飞鸟
【答案】35.A
【解析】35.阿尔卑斯地区位于40°N以北,武汉位于30°N左右。拍摄日期是7月某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除极昼地区外,太阳东北升西北落,纬度越高,日出方位角越大,即越偏北。故阿尔卑斯地区日出方位角更偏北,A对。7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至赤道间,武汉纬
36.空气干燥,雨或水滴未及落地,就在空中蒸发,从而形成这种空中降水基本没有落至地面的现象,A对。根据材料可知雨幡是雨滴在下落过程中蒸发消失而在云底形成的丝缕条纹状悬垂物,进而可以推测出雨滴在下落过程中能受热蒸发,气温下降不利于蒸发,B错。风力强劲可以影响蒸发,但蒸发的水汽不会形成丝缕条纹状悬垂物,C错。气压升高有可能是因为冷高压导致,如是这样不利于蒸发,再则气压升高不是影响蒸发的因素,D错。故选A。
37.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以电波导航,空气能见底低对空中飞行的飞机影响不大,A错。雨幡是雨滴蒸发而形成的,故其下不会有高空飞鸟聚集,C错。下沉气流或上升气流都会对航空飞行中的飞机造成颠簸甚至较大的冲击,造成危险。雨幡现象中的雨滴在云下蒸发时由于吸热,导致周边温度较低,这样会产生一些低温气团,这些低温气团会在空气中下沉形成,B对,D错。故选B。
(2020届广东惠州高三第二次调研)气象谚语凝聚了古人认识自然的智慧,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有明显的地域性。某地理研学团队通过记录我国北方某县天气实况(下表为部分记录摘取),开展气象谚语“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验证实践。据此完成38—40题。
38.该县1月主要受
A.冷高压影响
39.该谚语中前后两次“雾”的出现分别预示当地大气
A.云层消散
C.水汽减少
40.当地预测雾后天气,失准率较高的地区最可能是
A.弃耕荒地
【答案】38.A
【解析】38.据题干可知,该县在我国北方地区,所以1月份主要受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冬季气温较低;锋面气旋冬季在我国北方有出现,但并不是影响当地的主要天气系统;冬季副高对我国影响小;中纬西风对我国北方地区影响小。故选A。
39.谚语“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的意思是说天晴了很久,经过长时间阳光的烘晒,空气中的水分变少,就算是到了晚上,冷空气来袭,一般也不会出现大雾;但如果要是出现了大雾这就说明空气中的水分在增多,一场大雨很可能就要来了。所以第一个“雾”预示当地大气水汽增加;同样的道理,雨后空气中水分充足,保温作用强,导致夜晚降温较少,之后的时间就不容易出现大雾,如果清晨出现大雾,一定是由于夜晚云层散开天气转晴,导致气温迅速下降而产生的,所以第二个“雾”预示当地大气云层消散。故选B。
40.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型水库对局部地区气候起调节作用,使当地水汽增多,而弃耕荒地、平原公路、居民社区等地区对水汽影响较小。所以当地预测雾后天气,失准率较高的地区最可能是大型水库。故选D。
(湖北省武汉市2019—2020学年高三高中毕业生学习质量检测)雨幡是一种特殊的气象学现象,是雨滴在下落过程中蒸发、消失而在云底形成的丝缕条纹状悬垂物。它随云飘荡,形似旗幡,因此得名。下图为某摄影爱好者7月某日在阿尔卑斯山区拍摄到雨幡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1.拍摄当日,与同是晴天的武汉相比,阿尔卑斯地区
A.日出方位角更偏北
C.白昼时间更短
42.雨幡中,下落雨滴蒸发消失的直接原因是云底
A.空气干燥
43.在航空飞行中,飞机接近雨幡是非常危险的。这主要是因为雨幡附近
A.空气能见度太低
C.易聚集高空飞鸟
【答案】41.A
【解析】41.阿尔卑斯地区位于40°N以北,武汉位于30°N左右。拍摄日期是7月某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除极昼地区外,太阳东北升西北落,纬度越高,日出方位角越大,即越偏北。故阿尔卑斯地区日出方位角更偏北,A对。7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至赤道间,武汉纬 度较低的,离直射点近,正午太阳高度更大;阿尔卑斯地区纬度较高的,离太阳直射点远,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小,B错。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极昼区除外的北半球各地纬度越高昼越长,日出时刻越早,日落时刻越晚,C、D错。故选A。
42.空气干燥,雨或水滴未及落地,就在空中蒸发,从而形成这种空中降水基本没有落至地面的现象,A对。根据材料可知雨幡是雨滴在下落过程中蒸发消失而在云底形成的丝缕条纹状悬垂物,进而可以推测出雨滴在下落过程中能受热蒸发,气温下降不利于蒸发,B错。风力强劲可以影响蒸发,但蒸发的水汽不会形成丝缕条纹状悬垂物,C错。气压升高有可能是因为冷高压导致,如是这样不利于蒸发,再则气压升高不是影响蒸发的因素,D错。故选A。
43.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以电波导航,空气能见底低对空中飞行的飞机影响不大,A错。雨幡是雨滴蒸发而形成的,故其下不会有高空飞鸟聚集,C错。下沉气流或上升气流都会对航空飞行中的飞机造成颠簸甚至较大的冲击,造成危险。雨幡现象中的雨滴在云下蒸发时由于吸热,导致周边温度较低,这样会产生一些低温气团,这些低温气团会在空气中下沉形成,B对,D错。故选B。
(黑龙江省实验校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三次模拟)布拉风是一种从山地或高原经过低矮隘道向温暖沿海地区倾落的地方性大气运动形式,它所经之处会带来严重灾害。下图为欧洲东南部局部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可能出现布拉风的是
A.甲
45.该地区布拉风带来的主要灾害是
A.狂风,暴雨
46.下列时间段中易于布拉风形成的是
A.夏季的白天
【答案】44.A
【解析】44.根据布拉风的定义可知,其多发地一侧为山地或高原,一侧为温暖的沿海地区,图中丙所在位置缺少“一侧为温暖的沿海地区”这一条件,排除C;乙位于多瑙河下游南岸黑海沿岸地区,地势平坦,缺少“一侧为山地或高原”这一条件,排除B;甲地位于黑海北侧沿岸,黑海较为温暖,气压较低,甲地北侧为山地(喀尔巴阡山脉),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冷空气发育,气压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冷空气沿北部山地向黑海一侧倾落,布拉风明显,A正确;丁地位置靠西,受盛行西风带的影响更强,在西风的影响下,布拉风表现不明显,排除D。故选A。
45.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发源于山地的冷空气向温暖的沿海地区倾落,会给所经地区带来大幅度降温(注意材料信息“低矮隘道”,其倾落的高差不是很大,焚风效应不明显),可能带来冰冻、风灾等灾害,B正确,C错;冷空气从高处向下运动,降雨少,不会导致滑坡和泥石流,AD错。故选B。
46.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布拉风形成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及重力等因素的影响。冬季的夜晚,山地或高原地区降温幅度大,气压高,冷空气发育;而温暖的海洋降温慢,气温较为温暖,气压较低,此时水平气压梯度大,最有利于布拉风的形成,D正确,C错;夏季的白天山地或高原地区气温也相对较高,与海洋温差差异不是很大;夏季夜晚山地或高原降温幅度不如冬季夜晚显著,AB错。故选D。
【点睛】
布拉风是一种从山地或高原经过低矮隘道向下倾落的寒冷暴风。布拉风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当冷空气被山脉或高地阻挡聚集起来,形成了很高的气压,而温暖的海面上空却处于暖空气低气压控制,这时,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山上或高地的冷空气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冷而重的空气像瀑布一样直泻山麓,冷空气的势能转化成动能,犹如从山坡上滚下来的石头越滚越快一样,使到达海岸的风速骤然增大。
二、综合题
47.(2020·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三其他)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印度板块,原位于南半球,大约在五千到五千五百万年以前时期与欧亚板块碰撞拼合,南亚地区由海洋转换为陆地,北部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南亚地区地形地貌、气候等环境发生变化。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河流注入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坡河流汇入雅鲁藏布江,南北坡的地势、河流不对称。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山峰。攀登珠峰一般选择5月份,此时气象条件较适宜。世界上很多高山峡谷区存在山谷风、冰川风。冰川风是指在冰川谷地中,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下图为喜马拉雅山局部图。
(1)目前图示区域分水岭北移,据材料判断图中分水岭北移的主要原因。
(2)早期在南亚地区由海洋转换为陆地形成过程中,当地夏季风变化明显,判断南亚夏季风势力强弱变化及其原因。
(3)攀登珠峰最佳月份是5月,从气象角度分析其有利条件。
(4)说明冰川风对珠穆朗玛峰北侧山谷风的影响。
【答案】(1)印度板块北移,山脉海拔抬升,图中山脉南侧河流多,落差大,是夏季风迎风坡,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水流急,流水侵蚀作用强于北坡,随着时间的推移,南侧的河流溯源侵蚀使沟谷延长,不断向北侧移动。
(2)夏季风增强。该地由海洋抬升为陆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增大,气压梯度增大,风力增强。
(3)5月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时间,风力小;5月进入暖季,降水少晴天多,此时气候条件相对适宜,白天气温和能见度较高,风速和降雪较缓和。6—9月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能见度低。
(4)延长山风的时间,增强山风的势力;缩短谷风的时间,削弱谷风的势力。
【解析】【分析】
本题以印度板块运动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材料,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考查海陆变迁及下垫面的变化对风力及风向的影响,知识迁移能力要求高。
【详解】(1)图示区域分水岭北移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图示区域南坡位于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丰富,河流的径流量大,河流的侵蚀作用或山坡的剥蚀作用都强于北坡,随着时间的推移,南侧的河流通过溯源侵蚀或侧向侵蚀使沟谷延长,不断向北侧移动。
(2)季风是季节不同,风向有明显改变的风。季风的形成原因包括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南亚地区由海洋转换为陆地形成过程中,陆地面积增大,夏季升温速度快,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温差增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增大,使得气压梯度增大,使得夏季风增强。
(3)在8000米高空,季候风无遮无拦,非常强劲,一般不适合登山。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为珠峰的雨季, 强烈的东南季风造成暴雨频繁,云雾弥漫,冰雪肆虐无常的恶劣气候。11月中旬 翌年2月中旬,因受强劲的西北寒流控制,气温可达—60°C,平均气温在—40°C至—50°C之间,最大风速可达90 米/秒。只有春秋两季在季候风转向时,高空才会短暂出现风力较小的几天,而这几天就是喜马拉雅山的登顶窗口;5月进入暖季,降水少晴天多,此时气候条件相对适宜,白天气温和能见度较高,风速和降雪较缓和。6—9月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能见度低。
(4)由材料“冰川风是指在冰川谷地中,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可知,冰川风风向与山风相同,所以冰川风会延长山风的时间,增强山风的势力;缩短谷风的时间,削弱谷风的势力。
48.(2020·山西省高三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混合层是指靠近城市下垫面的一部分大气层。夜晚,郊区由于地面辐射冷却,在近地面形成逆温层。当郊区空气移动到城市上空时,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使来自郊区的下层空气被加热,靠近地面的逆温层被破坏,从而形成城市混合层,其上部仍维持逆温现象。下图示意城市热岛混合层形成。
(1)据图描述逆温层分布的特点。
(2)简述城市热岛效应对逆温层和城市混合层的作用。
(3)在区域静风条件下,推测一天中城市混合层高度最低的时段,并说明理由。
(4)说明城市混合层高度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
【答案】(1)郊区逆温层厚,城市逆温层薄;由郊区到城市中心逆温层变薄。
(2)城市温度越高,热岛效应越强,对来自郊区的冷空气加热作用越显著;导致近地面的逆温层被破坏,逆温层变薄;城市混合层高度越高。
(3)日出前后。城市的气温日变化主要受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影响,日出前后气温最低,逆温层最厚,城市混合层高度最低
(4)混合层高度对于城市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与稀释具有直接的影响;城市大气混合层高度越低,对流运动越弱;稀释污染物的空气量就越少,污染物浓度越高,大气环境质量越差,二者成正相关(或城市大气混合层高度越高,稀释污染物的空气量就越多,污染物浓度越低,大气环境质量越好)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及其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
【详解】(1)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的的现象称为逆温,直接读图可以看出,郊区的逆温层较厚,城市的逆温层较薄;逆温层的厚度由郊区向城市中心变薄。
(2)城市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与郊区气温相比,城市气温越高,热岛效应越强,对来自郊区的冷空气加热作用越显著,对近地面的逆温层破坏越严重,逆温层变得越薄;而逆温层越薄则城市混合层高度越高。
(3)在区域静风的条件下,一天中城市混合层的高度大小可以从气温日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城市的气温日变化主要受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影响,一天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逆温层的厚度达到最大,而逆温层的厚度达到最大则城市的混合层高度达到最低。所以,在区域静风条件下,推测一天中城市混合层高度最低的时段为日出前后。
(4)混合层高度对于城市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与稀释具有直接的影响。这可以从对流运动的强弱方面进行分析。城市大气的混合层高度越高,对流运动越强,越有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与稀释,污染物浓度越低,大气环境质量越好;相反,城市大气的混合层高度越低,对流运动越弱,越不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与稀释,污染物浓度越高,大气环境质量越差;二者成正相关。
49.(2020·广东省高三其他)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岭东西跨约1000km,北跨约200km,是中国南北地理的重要分界线,也是我国生态脆弱区和气候敏感区,秦岭南北两侧的城市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北部逐步形成以西安一咸阳为核心的大型城市群。相比于南部,北部排放出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较多,研究发现,秦岭1970~2015年气温空间变化明显,其气温变化对该地区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下图示意秦岭1970~2015年气温变化等值线。
(2)用大气的受热原理解释秦岭北部气温日较差变小的原因。
(3)推测秦岭1月0等温线空间变化的总趋势。
(4)指出秦岭地区亚热带动物生存条件的变化。
【答案】(1)南北部均在增温;增温幅度南北部各异,秦岭北部增温幅度大于南部;秦岭地区的中南部和东南部增温最少。
(2)秦岭北部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作用强;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白天大气增温不明显。
(3)1月0等温线总体向北移,平均海拔升高
(4)栖息地的空间范围扩大;食物数量增多。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秦岭北部气温日较差变小的原因、1月0等温线空间变化的总趋势等知识点,同时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1)1970—2015年秦岭南北气温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主要特征表现为:整个研究区域气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秦岭以北增温明显高于秦岭以南;东段以秦岭分水岭为分界,西段以秦岭南麓1000m等高线为分界,气温趋势变化呈现“同步增温,南北分异”的特征;分界线以北地区气温变幅具有一致性,增温速率中值与均值相同;分界线以南地区气温增幅具有差异性,增温空间格局呈现出两个低值中心,两者相对其他区域,气温增速相对较慢。
(2)“相比于南部,北部排放出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较多”,温室气体较多,秦岭北部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作用强;污染物较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白天大气增温不明显。因此秦岭北部气温日较差变小。
(3)“北部逐步形成以西安一咸阳为核心的大型城市群”,城市排放废热较多,1月0等温线总体可能向北移,垂直方向平均海拔升高。
(4)据上题分析,1月0等温线总体可能向北移,垂直方向平均海拔升高。亚热带动物栖息地的空间范围扩大;亚热带范围扩大,亚热带动物食物数量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