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地理试题

标签:
地理地理试题考试试卷试题杂谈 |
分类: 高三地理试题 |
第I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镇湖镇是江苏省苏州手工刺绣(简称“苏绣”)的主要发源地和重要产地。20世纪80年代,该地苏绣多为农户家庭副业;20世纪末,镇湖镇政府投资建成绣品街,集聚近500家绣庄。近年来,当地绣商前往朝鲜寻找加工厂代工生产苏绣,并运回镇湖镇售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20世纪末,镇湖镇政府建设绣品街主要是为了
A.
2.
A.
【解析】【分析】本题以江苏镇湖镇政苏绣的发展历程为例,考查产业集聚及产业转移
【1题详解】根据材料分析,20世纪末,镇湖镇政府投资建成绣品街,集聚近500家绣庄在此集聚,逐渐产生与吸引一系列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在该地聚集而成群形成以苏绣为主导企业的产业园区,这样的目的就是增加集聚效应,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产品的竞争力,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特征的差异性。与苏州相比,朝鲜经济较落后,刺绣水平较低,A错;但由于劳动力价格较低,具有廉价劳动力优势,D对;苏州作为苏绣的重要产地和销售市场,与朝鲜相比,苏州更占优势,B、C错误。故选D。
【点睛】产业专业
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冬季湖面结冰,冰上多分布有风沙活动带来的砂砾。湖底沉积物一年中由粗和细两层组成,下图为库赛湖地形及取样点沉积层垂直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
4.
5.
A.
【解析】考查等深线的判读,外力作用与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3题详解】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根据图中等深线,湖泊西南部等深线稀疏,湖水较浅,且有河流注入,库赛河是其接纳的最主要的地表径流,库赛湖西南部流水搬运沉积特征明显,湖滨湿地广布,故规模最大的湖滨湿地位于湖泊的西南部,因此甲地是规模最大的湖滨湿地分布区,A正确。其它位置等深线较密集,不易形成湖滨湿地,BC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冬季湖面结冰,冰上多布有风沙活动带来的粗颗粒砂砾,粗颗粒沉积物在冰面堆积,春季,当湖面冰层融化后,颗粒物才能沉入湖底形成粗颗粒层;细颗粒层具有流水搬运沉积特征,该湖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河流径流量大,搬运能力强,形成细颗粒层;故同一年份的粗颗粒层位于细颗粒层下部,粗颗粒层形成季节是春季。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5题详解】结合前面分析,湖泊沉积层细颗粒为夏季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冬季风力偏大影响粗颗粒层,A错误。该湖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B错误。夏季气温高,河流径流量大,搬运能力强。若湖底细颗粒层较厚,可推测该年的河流径流量大。该年古代气候环境比往年夏季气温偏高,C正确。冬季光照与沉积层无关,D错误。故选C。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电气栽培技术试验。在电气栽培大棚中,农作物生长在裸露的铜线下,高出地面约3米的铜线通电后产生的高频电流能杀死空气或土壤中的细菌和病毒。在植物内部,高频电流加速天然带电粒子(如碳酸氢盐和钙离子)的运输,同时也使吸收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等代谢活动有所增加。目前在我国,一公顷的电气化温室大棚每天需要消耗大约15度电,耗电量非常低,但考虑到硬件成本问题,未在所有大棚中开展电气栽培技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A.
C.
7.
8.
【答案】6.
C
【解析】【分析】本题以电气栽培技术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6题详解】电气栽培技术无法改变作物的生长周期,可知A错误;电气栽培技术的硬件成本比较高,会提高作物的生产成本,故B错误;由材料可知电气栽培技术可以“杀死空气或土壤中的细菌和病毒”,这样可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从而改善作物的品质,故C正确;科技量虽然上去了,但是产品价格要是也上去了就会失去一定市场竞争力,因此,提高产品价格显然不是电气栽培技术的主要目的,故D错误。
【7题详解】由材料可知电气栽培技术不仅需要消耗一定电力资源而且其硬件成本也是比较高的,这样整个大大棚的成本必然会相应的提高,这是在电气栽培大棚里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才会赚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因此可知目前,在电气栽培大棚中种植最多的农作物可能是蔬菜,可知ABC错误,故D正确。
【8题详解】结合数学知识可知气候和土地都不是东部沿海地区推广电气栽培最大障碍,可知AB错误;与我国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资金更加充足,因此资金不是东部地区推广电气化栽培大棚的最主要障碍,可知C错误;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较为发达,经济活动量比较大,能源比较紧张
【点睛】第2题由于电气化栽培大棚的建设成本比较高,只有在大棚内栽培经济价值比较高作物才会赚取更多的利润。
灵渠,古称秦凿渠,于公元前
9.
A.
C.
10.
A.
B.
C.
11.
A. K=T
【解析】【分析】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水利工程建设的作用与功能,地形坡度变化。
【9题详解】泄水天平主要功能是泄水,该设施是为了解决来水太多的问题,如果进水量稳定,就不需要这个设施,说明河流进水量变化大,而该地处于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
【10题详解】灵渠初期最主要的功能是运输,当时修建主要是解决军需运输,A、B错;由于湘江故道比较直,坡度大,当时逆水行舟很困难,为了降低坡度,就通过延长里程,减缓流速,达到逆流运输目的,C正确,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根据材料,图中陡门是在南
【点睛】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陡门,或称斗门,是在南、北渠上用于壅高水位,蓄水通航,具有船闸作用的建筑物。
第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160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湖底高出东倒平原4~8米,所以又称为“悬湖”。历史上,该地区多次洪水泛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洪泽湖兴建了入海入江水道和灌溉总渠等一系列工程。下图示意洪泽湖水系。
(1)分析洪泽湖湖区防洪压力大的原因。
(2)分别说明兴建洪泽湖人海入江水道和灌溉总渠的作用。
(3)指出洪泽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特征。
(4)有人建议在洪泽湖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你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答案】(1)夏季降水集中,上游来水量大;地势低洼,入海通道少,泄洪不畅;为悬湖,易决堤;下游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一旦洪水泛滥,造成的损失大等。(任答3点)
(2)兴建海入江通道,可以分流洪水,减轻下游地区洪涝威胁;兴建灌溉总渠为下游平原提供灌溉水源,增加灌溉面积。
(3)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地处湿润区和半湿润区过渡地带;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地带等。
(4)同意。理由:水域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等。
或不同意。理由: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变差;破坏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环境及其影响。
【详解】(1)洪泽湖湖区防洪压力大的原因可从水量来源、地势、悬湖和经济角度分析。(2)兴建洪泽湖人海入江水道和灌溉总渠可以分流洪水和提供灌溉水源。(3)洪泽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特征包括温度带、干湿度、自然带等。(4)同意的理由可从水域条件和收入等说明。不同意的理由可从水质、生物多样性等说明。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赤水晒醋采用固体发酵繁殖产生天然醋酸菌,醋坯和成品醋都在阳光下长久曝晒而成。赤水晒醋是独特的民间传统手工酿制技艺,几十道工序精湛复杂的工艺,独特的千年活态传承方式,纯天然中草药精制秘方配方,二至三年夏季高温曝晒,形成了赤水晒醋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具有色、香、酸、醉、浓的特.点。近年来,随着赤水旅游发展,赤水晒醋作为当地独具特色的产品之一,逐步走上了旅游商品化发展道路。
请依托赤水晒醋设计旅游项目,并分析旅游业发展对赤水晒醋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旅游项目:观光,参观赤水晒醋生产基地,了解赤水晒醋历史传承、酿造工艺、生产工序等;体验,游客亲自参与赤水晒醋的生产过程,品尝赤水晒醋;购物,游客购买优质赤水晒醋作为转赠亲友的佳品。积极作用:增加赤水晒醋销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赤水晒醋的晶牌知名度;有利于赤水晒醋酿造下艺的传承等。
【解析】【分析】考查旅游地理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联系实际解答身边生活问题的能力,紧扣着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旅游项目和有利影响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从经济的发展,就业岗位的增加,品牌知名度的扩张,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以及游客本身的体验和感受等去作答,注意多方向多角度,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促进赤水晒醋产业的发展措施:在扩大规模上,赤水市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引进有一定实力和资历的企业入驻赤水,发展晒醋产业。引导现有小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坚持走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之路,统一品牌,从营销及产品研发上合力开拓市场。在机构设置上,整合资源,成立酿造办公室,专门负责酿造产业发展。在资金帮扶上,可以设置晒醋产业贴息和奖励,从而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困难。在文化方面,将做好赤水晒醋文化挖掘工作,加大晒醋工艺和文化的宣传力度,将赤水晒醋打造成为中国知名品牌。
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保护我国东部地区的河堤两岸、公路和铁路的边坡,专家研究出了灌木与草本植被相结合的护坡模式。与单一的草本护坡和灌木护坡相比较,该模式植被的地下和地上部分结构更合理,护坡效果更好。下图为灌草结合护坡作用示意图。
与单一植被护坡相比较,分析灌草结合护坡模式护坡效果更好的原因。
【答案】植被地上部分面积大,层次多(或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径流侵蚀减弱;雨水对地表的侵蚀减弱;地下根系部分面积大,层次多(或上下层交错/结构更复杂);固土与固坡相结合(或既能固土,又能固土);植被多样性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
【详解】由图可知,灌木与草本植被相结合的护坡模式更立体,有二次降落,故对地表侵蚀更弱,滞留降水效果更好;多样结合,根系更发达,生物生存率更高,生态效益更佳。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