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三联考地理试题

标签:
地理地理试题考试试卷试题杂谈 |
分类: 高三地理试题 |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
小明于北京时间6月18日8:30从上海出发去纽约出差(航线甲),会议结束后他于当地时间6月23日16:00从纽约返回(航线乙),单程用时约15小时。去程中小明从高空俯视阿拉斯加东南沿海地区,被地面上的巨幅“抽象画”所震慑—黑白相间的线条在大地上旋转、交错、卷曲。下图为小明往返航班路线和阿拉斯加东南沿海景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A.
2.
C.
3.
石古湾村位于湖南省南部新田县,是国家级贫困村。该村三面环山,植被茂密。村内有一口泉眼,全年水量充盈,且每天会出现多次像潮汐一样的涨落现象,被称为“潮汐泉”。其形成与虹吸作用有关:当蓄水溶洞水位达到甲水位时,地下水会通过曲管越过高处流出,形成泉涌;当洞内水位降至乙水位时,泉水水位回落,如图所示。
4.
C.
5.
A.
6.
A.
海水透明度是海水能见度的一种量度。常以直径30cm的白色圆盘垂直放入海水中的可见深度来表示。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水中的悬浮物质、浮游生物、进入海水中的径流、光线等。下图是我国沿海8月份海水多年平均透明度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
8.
C.
9.
A. 12—浮游生物较多,透明度低
C. 32—此时正午太阳高度大,透明度高
2018年10月11日凌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与四川甘孜州白玉县交界处发生山体滑坡,致金沙江断流,形成堰塞湖。12日17时许,堰塞湖水漫过坝体开始自然下泄,威胁逐步减除。11月3日原地点再次发生滑坡,原堰塞体水面以上新增塌方体,金沙江再次断流形成堰塞湖。堰塞湖一旦决口会使下游形成洪峰,处置不当会引发重大灾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11.
【答案】10.
C
NDVI又称归一化植被指数,在遥感影像中主要用于检测植被生长状态和植被覆盖度等,-1<=NDVI<=1,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云、水、雪等,对可见光高反射;0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下图为渭河流域NDVI及各气象要素年际变化趋势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A.
13.
A.
幼发拉底河89的流量来自上游。底格里斯河流经巴格达后,所挟带的泥沙绝大部分不能到达波斯湾。下图为两河流域大型水坝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4.
15.
A.
16.
【答案】14.
D
全球所有水果中约80%都是以新鲜形式出售,近年来,我国进口水果琳琅满目,如东南亚泰国的榴莲、山竹,南美智利的车厘子、蓝莓等。2018年我国水果进口额首次超过出口额。水果加工业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水果产业,然而,在美国、欧洲和大洋洲等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果汁和水果罐头的消费有下滑的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A.
18.
A.
19.
A.
【答案】17.
C
阿瓦什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每年旱季开始,园内食草动物逐水草而居,食肉动物随之迁徙。中国建造的亚吉铁路穿越该国家公园;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安全,在铁路沿线设置了供动物通行的涵洞通道(图a)和路堤通道(b)。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21.
A.
22.
A.
位于土耳其东南部的哈兰和叙利亚北部部分地区有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大约建于公元前2000年,每间屋一般由3至4个土塔相连通而成,从高处俯视,土塔并排组合起来像蜂巢一样,所以被称为“蜂巢屋”(如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A.
24. “蜂巢屋”的土塔每半年需维修一次,最可能的原因是
A. 传统习俗
25.
A.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猫跳河流域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在距今的两亿年以前,其是一个长期被海水淹没的海湾。该流域上、中游为丘陵,下游多高深峡谷,在杨桥汇入乌江,是乌江中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该流域碳酸盐岩层出露面积达70%,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下因为猫跳河流域地理位置示意图。
(1)推测猫跳河流域干支流的形成发育过程。
(2)分析猫跳河流域上、中游与下游水文特征的差异。
(3)我国南方城市大都沿河分布,但猫跳河流域的城市如西秀、平坝等并未靠近河流,请解释原因。
【答案】(1)海洋沉积形成可溶性碳酸盐岩层;受地壳运动影响,隆起成为高原的一部分;夏季降水量较大,受流水溶蚀等外力作用,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发育形成猫跳河流域的干支流。
(2)上、中游为丘陵,河谷较宽,流速慢,含沙量小等。下游水量大,山高谷深,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含沙量大等。
(3)位于上游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流水侵蚀强烈,地形崎岖,不宜建城;水浅,航运价值小;河谷地区交通不便等。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交界处的塞罕坝,春季多大风,历史上曾是皇家避暑狩猎之所,后因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变为荒山秃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国土绿化。1962年,塞罕坝林场从1000km之外的黑龙江孟家岗林场运来树苗栽种,但成活率极低。随后,林场采用高床育苗(下图),使树苗成活率明显提高,栽种过程中发现南坡的成活率相对较低。经过50多年的发展,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当地的小气候得以改善,霜冻发生的频率显著减少。
(1)说明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从孟家岗林场引进的苗木成活率低的原因。
(2)说明与平床育苗相比,塞罕坝高床育苗的优点。
(3)简述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不利条件。
(4)分析塞罕坝林场建成50多年后,当地霜冻发生频率减少原因。
【答案】(1)距离较远,运输时间较长,苗木易失水受损导致质量下降;难以适应当地环境。
(2)增加土层厚度,提高土温;便于雨季排水。
(3)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暴雨频率较高,土层较薄。
(4)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热容量增大,冬春季风力削弱,冬半年气温和土温较高,出现极端低温的概率减少。
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甲地区为世界上最大的湿地(潘塔纳尔湿地),面积季节变化明显,生物资源丰富,鸟类众多。近年来,随着人类过度占用资源,潘塔纳尔湿地接近99%的土地被私人拥有,改造开垦湿地,用作农耕及经营大牧场。保护湿地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材料二:R河流流域示意图和甲地气候统计图,乙处河段洪水期为5月~6月。
(1)简析甲处湿地面积季节变化明显的原因。(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
(2)说明乙处河段洪水期形成于5月~6月的原因。
(3)阐述甲处湿地鸟类资源丰富的原因。
(4)运用整体性原理,说明潘塔纳尔湿地被破坏可能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答案】(1)夏季(湿季)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较多,湿地面积较大;冬季(干季)受信风影响,降水较少,湿地面积较小。
(2)R河上游地势低平,湿地面积大,雨季时蓄洪能力强;干季时(5月~6月)湿地对河流水源补给量大,导致乙处河段汛期明显滞后。
(3)湿地面积广,鸟类有广阔的栖息地;大量水生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人烟稀少)人为干扰破坏小;水热条件好,适宜鸟类生活(没有大规模的迁徙)。(答对其中2点即可)
(4)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湿地破坏导致湿地萎缩,调节局地气候能力下降;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能力下降;湿地水质变差;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任答4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