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三阶段性检测文综地理试题

(2021-02-06 09:54:18)
标签:

地理

地理试题

考试

试卷

试题

分类: 高三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 分,共 140 分)

横断山某地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表现出规律性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转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文综地理试题【解析】

1. 随着海拔上升,该地( )

A. 木本植物丰富度逐渐减少B. 木本植物丰富度逐渐增多

C. 草本植物丰富度呈先减后增的趋势D. 草本植物丰富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2. 该地海拔3100 米以下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主要取决于A. 土壤变化 B. 气温变化C. 降水变化 D. 坡度变化

3. 海拔 3100米以上草本物种丰富度增多,主要原因是木本植物的变化改变了(  

A. 蒸发条件 B. 热量条件 C. 降水条件 D. 光照条件【答案】1. C    2. B    3. D

【解析】1题详解】读图可知,随着海拔上升,该地木本植物丰富度总体呈减少趋势,但不是逐渐减少,中间有反复,故排除AB;草本植物丰富度呈先减少,在3100米后增加的趋势,CD错。故本题选择C

2题详解】海拔每上升1000米,温度同比下降6摄氏度,热量条件变差的影响明显,读图可知,该地海拔3100米以下物种丰富度总体随海拔的上升呈减少趋势。降水变化,土壤变化和坡度变化是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本题选择B

3题详解】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海拔3100米以上增多,说明草本物种生存条件在某些方面变好,由图看出该海拔段木本植物丰富度急剧减少,说明木本植物生存条件变差。由于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高,该海拔段木本植物的减少,从而减少了遮挡,使得草本植物获得了更多的光照,所以草本物种增多。气温条件、蒸发条件和降水条件不是该段草本植物在木本植物减少的情况下,丰富度增多的原因。故本题选择D

通过大数据 、人工智能 、互联网技术等法国农业正着力打造一个大农业数据体系,这一数据库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转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文综地理试题【解析】

4. 甲地的农民在 1 月份通过农业大数据平台最想获取的信息是( )

A. 云层多少[转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状况 B. 极端低温的状况C. 小麦出穗的比例 D. 小麦抗旱需水量

5. 乙地为著名的葡萄产地波尔多,在使用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当地葡萄种植仍未放弃传统,即使是浇水也要经过农业部门的严格审批,其主要目的是( )

A. 节约淡水资源 B. 保证葡萄品质C. 提高作物耐旱能力 D. 扩大作物种植规模【答案】4. B    5. B

【解析】4题详解】从图中可看出甲地是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故D可排除;当地种植的小麦是冬小麦,冬小麦出穗一般是在春季或初夏时节,此时是冬季,故可排除C。云层多少能说明降水的状况,但当地冬季总体状况是温和多雨,而极端低温对当地的农业影响极大,故当地农民通过农业大数据平台最想获取的是极端低温的状况,故选B

5题详解】因为在波尔多葡萄是看天吃饭",当地葡农种植葡萄几乎都是生态种植,不合理的喷药或浇水,都会影响到葡萄品质,因此必须经过农业部门的严格审批,以保证葡萄的品质。B对。节约淡水资源、提高作物耐旱能力、扩大作物种植规模不是主要的目的,可排除。故选B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四面环山,是中国七大淡水湖之一。读洱海地区某时刻沿 25°36′N 上空的等温面示意图和洱海地区地形图(单位:m)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转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文综地理试题【解析】

6. 图示时刻是( )A. 冬季的子夜前后 B. 夏季的子夜前后C. 冬季的正午前后 D. 夏季的正午前后

7. 若洱海面积持续扩大,则甲地( )

A. 风向基本不变,风力增强 B. 风向基本不变,风力减弱C. 风向改变明显,风力增强 D. 风向改变明显,风力减弱

【答案】6. A    7. A

【解析】6题详解】夏季的正午全国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故D可排除,且夜晚的夏季洱海的气温也较高,故可排除B。洱海的纬度较低,气温较高,由图示信息可知,洱海近湖面温度为9 ,故此时为冬季;湖面上空等温面向上凸,说明湖面温度高于周围地区,故是晚上,故选A

7题详解】湖面的摩擦力水小,风力较大,湖面的面积扩大,同等面积上摩擦力会更小,风力会更大,故可排除BD。湖泊面积的扩大会影响到风力的大小,但不会影响到风向,故A正确,C错。故选A

下图示意南亚地区夏季风进退时间。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转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文综地理试题【解析】

8. 图示区域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转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文综地理试题【解析】地方位于  A. 西南部 B. 东南部C. 东北部 D. 西北部

9. 斯利那加每年 3 月份降水量最大。该月影响斯利那加的大气环流为( )

A. 东北信风 B. 东北季风C. 西南季风 D. 盛行西风【答案】8. B    9. D

【解析】8题详解】读图西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71日左右,退却时间在91日到915日之间;西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610日前后,退却时间为101日到1015日之间;东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61日前后,退却时间为1015日前后;东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520日前后,退却时间为1015日前后,比较可得受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区为东南部,所以该题选B

9题详解】读图斯利那加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东北风的背风坡,故AB错误;夏季风到达的时间为7月份前后,3月份夏季风尚未到达,故C错误;该地海拔较高,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故该题选D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表示意 2010 2018 年安徽省合肥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年份(年)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户籍人口(万人)

502.0

706.1

710.5

711.5

712.8

717.7

729[转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文综地理试题【解析】8

743.0

758.0

常住人口(万人)

570.2

752.1

757.2

761.1

769.6

779.0

786.9

796.5

808.7

  10[转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文综地理试题【解析】 据表可知,20102018 年合肥市( )

A. 常住人口增量大于户籍人口 B. 老年人口比重逐年下降C. 人口性别比例不断优化 D. 外来务工经商人员较多

11. 与合肥市相比,成都市( )A. 距离太平洋更远,但冬季气温略高 B. 城市等级更小,但服务范围更大

C[转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文综地理试题【解析】 距离发达地区更远,经济发展落后 D. 城市人口更多,矿产资源更丰富【答案】10. D    11. A

【解析】10题详解】根据表中信息可知,2010~2018年合肥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持续增长,说明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多来自周边城市、乡镇)较多根据表中数据无法判断合肥市老年人且比重和人口性别比例的具体变化情况,BC;表中所示期间户籍人口增量大于常住人口增量,A错,故本题选D

11题详解】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两城市都是特大城市,城市的等级相同,故B错;虽然成都离发达地区较远,但四川省经济发展尤为迅速,经济发展较好,C错;成都市的人口约有1417万,比合肥市的人口更多,但成都市的矿产资源并不丰富,D错。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由于秦岭、大巴山的对冬季冷空气的阻挡,冬季比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合肥气温高,故A对。故选A

 II 

二、非选择题(共 160 分)

(一)必做题(小题,共 135 分)

1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俄罗斯积极响应我国提出的冰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加大了北冰洋沿岸的基础设施建设, 中俄合作进入快车道。我国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但土壤肥力下降严重,为此我国加大了从俄罗斯进口大豆及制品,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建有大豆加工厂。

[转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文综地理试题【解析】

1)分析说明哈巴罗夫斯克大豆加工厂的有利区位条件。

2)为应对我国东北平原土壤肥力下降,当地拟种植地带性植被来恢复和增加土壤肥力,分析地带性 植被导致土壤肥力提升的原因。

2)从自然条件分析说明俄罗斯在北冰洋沿岸建设公路成本高的原因。

【答案】(1)靠近大豆产区,原料丰富;距离中国近,中国市场需求大;有铁路运输,交通方便。

2)当地地带性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增加,枯枝落叶变多;利于形成腐殖质,提升土壤肥力;地表径流减少,土壤流失减少;植被增加,动物增多,动物排泄物是天然肥料,提供肥料来源变多。

3)气温低,冻害大;大风天气多;大雪天气多;全年正常施工时间有限、建设周期长;多冻土;生态脆弱;公路建设技术要求高,环保设施投入大。

【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工业的区位条件。结合图示信息可从市场、原料和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图中可看出哈巴罗夫斯克靠近大豆产区,原料丰富;从图中可看出距离中国近,中国市场需求大;从图中可有铁路经过,交通方便。

2)本题考查知识的运用能力,要应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进行分析。东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当地地带性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增加,枯枝落叶变多,利于形成腐殖质,提升土壤肥力;植被有保持水土的能力,植被的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土壤流失减少;植被增加,动物栖息地增多,动物增多,动物排泄物是天然肥料,提供肥料来源变多。

3)本题考查图文信息的获取和知识的调用能力。自然条件的分析可从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文等方面进行。俄罗斯北冰洋纬度高,气温低,冻害大;北冰洋沿岸常年受极地东风的影响,大风天气多;多冻土,生态脆弱;大雪天气多,全年正常施工时间有限、建设周期长,公路建设技术要求高,环保设施投入大。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左图中的 湖是青海省第二大湖泊,目前湖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湖区全年盛行高空西南风。共有二十多条河流从四周注入H 湖,使之形成一个独立的内流水系。湖区南侧哈尔科山的一些泉水含盐高, 称为盐泉(右图)。湖中有鸥、野鸭和鱼类等生物。疏勒河是甘肃省重要的内流河,多年来敦煌地区受疏勒河水量制约,影响经济发展。

[转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文综地理试题【解析】

1)判断 H 湖主要补给水源是来自南侧河流还是北侧河流并分析原因。

2)结合右图说明盐泉的形成过程。

3)有人建议从 H 湖调水至疏勒河,许多专家表示反对,请说明专家反对的主要理由。

【答案】(1)北侧河流北侧 G 河和其它河多发源于疏勒南山的大片冰川区,夏季冰川融水量大; 受西风的影响,疏勒南山西南侧为迎风坡,降水较多河流补给量大。

2)大气降水在南部海拔较高地区渗入地下;由于地势南高北低,使地下水沿断层向北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地下水不断与周围岩层发生物质交换,溶解了地下含盐层;并最终沿裂隙上升,出露地表,形成盐泉。

3)调水线路要穿越疏勒南山,工程量浩大; H 湖为咸水湖,直接将湖水调入疏勒河, 会造成疏 勒河水质下降,不能用于灌溉。湖水大量引出,必将破坏湖泊水量平衡,破坏湖泊生态环境。

【解析】【详解】(1)北侧的河流是最主要的补给水源,要结合图中的冰川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行分析。从图中可看出该湖泊的南侧和北侧都有河流注入。而该地受西南季风的影响较大,从图中可看出该湖泊的南侧处于背风坡,结合图示H湖的北侧有冰川分布,夏秋季冰川融水量大,而且夏季受西南风的影响,疏勒南山西南侧为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

2)盐泉的形成说明泉水中含盐量大。结合图示可知地下的盐岩层中含盐量高,如地下水与其接触,地下水中含盐量大增。从图中可看出大气降水在南部海拔较高地区渗入地下,由于地势南高北低,使地下水沿断层向北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地下水不断与周围的盐岩层发生物质交换,溶解了地下含盐层,使地下水含盐量增多;并最终沿裂隙上升,出露地表,形成盐泉。

3)专家反对从H湖调水至疏勒河。主要理由可以从工程量、水质和湖泊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由图可知,H湖调水至疏勒河,调水线路要穿越疏勒南山,工程量十分巨大;H湖为内陆咸水湖泊,湖水矿化度过髙,直接将其调入疏勒河,势必造成疏勒河水质下降不能用于灌溉。湖水大量引出,将破坏湖泊水量平衡,破坏湖泊生态环境。

(二)选做题(共 25 分)(注:地理 43 题。历史 4445 题)

14.【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

首里城位于冲绳岛那霸市(下图),这里曾是琉球王宫,19 世纪被日本吞并。琉球王宫 历史悠久, 其特殊的耐湿木质建筑与桐油红瓦外观每年吸引许多游客到来。然而,首里城的永续性难以保存, 在过去已经历多次维修与重建。201910 31 日首里城发生第五次火灾,市长表示损失难以估计, 或许要花10 年重建甚至无法复原。

[转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文综地理试题【解析】[转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文综地理试题【解析】

与我国九寨沟相比,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首里城的独特价值是什么?并为首里城的永续性难以难以保存分析原因。

【答案】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依据:海上地理位置重要,饱受战乱;木质结构与易燃红瓦易引发火灾;位于西太平洋沿岸, 常年受台风和地震的威胁;时间久远工匠稀少,技术传承困难;特殊木材与红漆等维修材料日益缺乏。

【解析】【详解】九寨沟以其独特的自然价值而闻名于世,结合材料可知首里城曾经是琉球的王宫,故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永续性难以保存可从地理位置、材料结构、技术传承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图示可看出该地地处重要的海上地理位置,饱受战乱;位于西太平洋沿岸, 处于板块的交界处,常年受台风和地震的威胁;结合图示可知该宫殿主要是木质结构与易燃红瓦易引发火灾;时间久远工匠稀少,技术传承困难;结合材料特殊的耐湿木质建筑与桐油红瓦,这些特殊木材与红漆等维修材料日益缺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