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地理试题2

(2020-12-27 11:30:42)
标签:

地理

地理试题

考试

试卷

试题

分类: 高三地理试题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1.茶树是一种喜温好湿、耐阴性较强、多年生的经济作物。浙江盛夏高温少雨时,有茶农给茶树撑起了黑色的遮阳棚,其目的是

A. 减少阳光直接照射,根治病虫害 B. 遮光,阻止杂草生长

C. 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减少茶树蒸腾 D. 减少空气对流,防止热量散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茶树喜温好湿,耐阴性较强,浙江盛夏高温少雨时,日照强,不利于茶树生长。黑色的遮阳棚,可以遮挡太阳光,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从而减少茶树水分蒸腾,C正确。不可能根治病虫害,A错误。可以遮光,但不能阻止杂草生长,B错误。黑色的遮阳棚不能减少空气对流,防止热量散失,D错误。故选C

我国某沿河城市,在古代是区域中心城市,各城区相对独立发展;近现代以来,该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内部联系加强;目前,该城市吸引投资和人才,扩大城市规模。下图是该城市与河流关系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转载]浙江省2020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地理试题【解析】

22. 从古至今,河流在该城市发展中

对外交通联系地位上升

对外交通联系地位下降

对内部联系的阻碍增强

对内部联系的阻碍减弱

A.  B.

C.  D.

23. 目前,影响该城市扩大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A. 产业 B. 土地 C. 交通 D. 教育

【答案】22. B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该城市在古代是区域中心城市,各城区相对独立发展,各城区之间联系少,河流的对内联系较弱,对内阻碍不强;主要是发挥中心城市的对外辐射作用,通过水运功能加强对外联系。近现代以来,该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内部联系加强,河流对内部联系阻碍增强,水运速度慢、对外联系主要是通过陆地交通,河流对外交通联系地位下降,因此正确,错误。B正确。故选B

23题详解】

据材料信息目前,该城市吸引投资和人才,扩大城市规模判断,该城市该城市扩大规模的途径是吸引投资和人才,应该重点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这些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扩大城市规模,A正确。土地是自然因素,目前对城市规模扩大影响不大,B错误。交通会影响城市扩张方向,对城市规模扩张影响不大,C错误。教育对城市规模扩张促进作用较小,D错误。故选A

海陆间常常存在气温差异。T1T2分别为亚欧大陆东、西海岸海陆间平均气温差(T1T2取绝对值)。下图分别为1月和7T沿经向分布折线图(图中TT1T2差的绝对值)

完成下面小题[转载]浙江省2020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地理试题【解析】

[转载]浙江省2020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地理试题【解析】

24. T1T2

770°N,都较小

130°N,都较小

740°N,都较大

150°N,都较大

A.

B.

C.

D.

25. 1月亚欧大陆45°N以北,T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亚洲低压与大洋副热带高压形成热力差异北大西洋暖流增加西部海岸温度

大陆中部高原的存在缩小了东西沿岸温差季风影响了东部陆地与海洋间温差

A.  B.  C.  D.

【答案】24. A    25. C

【解析】

24题详解】

7月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普遍高温,70°N昼长时间长,光照时间长,海陆间水循环活跃,海陆温差小,因此70°NT1T2都较小,正确。740°N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少雨,陆地气温高,T2较大;大陆东岸是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海陆热交换较多,T1较小,错误。1月为北半球冬季,南北温差大,30°N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少雨,海陆热交换较多,海陆温差小,T2较小;30°N大陆东岸冬季受西北季风控制,低温少雨,海陆热交换较少,海陆温差大,T1较大,正确。150°N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附近有暖流经过,温和多雨,海陆热交换较多,海陆温差小,T2较小;150°N大陆东岸冬季受西北季风控制,寒冷干燥,附近有寒流经过,海陆热交换较少,海陆温差大,T1较大,错误。A正确。

[转载]浙江省2020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地理试题【解析】25题详解】

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错误。45°N以北亚欧大陆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可以增加西部海岸温度,减小海陆温差,正确。大陆中部青藏高原的存在加大了东岸的冬季陆地的寒冷程度,增加了东岸温差,错误。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东部陆地受西北季风影响,寒冷干燥,海陆温差大,正确。C正确。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5)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长江与鄱阳湖之间存在径流相互补给的季节变化。下图1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季节变化示意图,图2为长江与鄱阳湖相互补给频率的年内分布图(频率越高一般表示径流量补给越大)

[转载]浙江省2020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地理试题【解析】

1)鄱阳湖补给长江频率较高的时期,副热带高压脊位于       (填甲或乙)位置,分析形成这种径流补给的原因。

2)华北春旱严重的年份,往往副热带高压脊停留在        (填甲或乙)位置的时间较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时,长江补给鄱阳湖频率较        (填高或低),试从减灾角度提出农业抗旱措施。

【答案】1)乙 鄱阳湖流域以雨水补给为主;鄱阳湖流域降水量较大,时间较长。

2)乙 高 使用节水技术;实行跨区域调水;利用水利设施进行灌溉;种植耐旱作物等。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雨带的移动规律、河湖之间的补给关系及减轻旱灾危害的措施等知识点。注意读图,提取有用信息解题。

【详解】1)据图分析,鄱阳湖补给长江频率较高的时期是4-6月份,4-6月份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20°,雨带常位于华南。4-6月份副热带高压脊位于乙位置,鄱阳湖流域进入雨季,鄱阳湖流域以雨水补给为主,此时长江干流没有进入雨季,鄱阳湖流域降水量较大,时间较长,因此是鄱阳湖补给长江。

2)华北春旱出现在春季,华北春季是3-5月份,据图2分析,此时是鄱阳湖补给长江频率较高的时期,此时往往副热带高压脊停留在乙位置的时间较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时,时间一般是78月份,从图2分析,长江补给鄱阳湖频率较高。农业抗旱措施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着手。可以使用节水技术,如喷灌、滴灌,采取技术措施减少蒸发;实行跨区域调水,增加水源供给量;利用利用的水利设施进行灌溉;因地制宜种植耐旱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等。

【点睛】夏初,副高西伸北进到北纬20°25°左右(甲位置),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1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中亚地区略图。

[转载]浙江省2020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地理试题【解析】

材料二:乙地为所在国棉花主产区,棉花播种面积约占该地种植总面积的40%,所产棉花大部分出口到俄罗斯、中国,已发展成为重要棉花输出基地。

1)指出甲地径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分析城镇沿甲河分布的原因。

2)说明乙地是重要棉花输出基地的主要原因。

【答案】1)冰雪融水补给 降水量小,气候较干旱;靠近河流,用水方便;灌溉农业发达;人口密度大。

2)有灌溉水源;光照充足,棉花优质;棉花产量大,供过于求;棉花宜采用铁路运输,运输便利。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亚区域河流补给类型、城市分布的影响因素、棉花输出基地影响因素等知识点。

【详解】1)根据材料,甲地径流是锡尔河,位于亚欧大陆内陆地区,年降水量小,河流主要补给类型是高山冰雪融水,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城镇沿甲河分布比较明显,原因是该地区深居大陆内部,大气降水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限制量当地的生产、生活;河流附近水源较充足,临河布局城市方便就近取水;当地经济以农业为主,灌溉农业发达,河流沿岸人口密度大,因此形成的城镇较多。

2)乙地为所在国棉花主产区,棉花播种面积约占该地种植总面积的40%,棉花产量大,当地消费量小,供过于求,需要大量出口。据图可知,该地临近铁路,铁路运量大,交通条件优越。临近俄罗斯、中国,距离市场近。当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灌溉水源,棉花产量高、品质优良。

【点睛】中亚地区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靠近河流,灌溉便利;地形平坦开阔;土层深厚且疏松,有利于棉花生长。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皖江城市带在长江经济带位置示意图。

[转载]浙江省2020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地理试题【解析】

材料二: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它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

材料三:东部地区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大减少。皖江城市带是国家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

1)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出的三大航运中心是                     

2)与环鄱阳湖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发展有哪些优势?

3)分析皖江城市带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1)上海 武汉 重庆

2)毗邻长三角;产业基础良好;交通条件优越;环境容量大。

3)承接产业的能力强;地价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开发空间广;便于接纳长三角产业转型回流的劳动力。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皖江城市带为背景,考查长江经济带航运中心的分布、皖江城市带发展区位优势条件、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条件,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长江经济带中,上海要建成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是下游的航运中心,中游最大城市是武汉,是中游的航运中心,重庆是上游最大城市,是上游的航运中心。

2)据图分析,与环鄱阳湖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经济带地理位置更加临近,区域内长江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水陆运输更便利;临近经济发达地区,受长三角辐射带动,经济发展快,产业基础比环鄱阳湖城市群好;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大。

3)皖江城市带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承接产业的能力强;地价水平相对长三角较低,土地面积广,城市开发空间广;长三角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大减少,将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外迁,皖江城市带便于接纳长三角产业转型回流的劳动力。皖江城市带是国家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有政策支持。

【点睛】产业转移规律:产业转移就地域来看,在国内由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在国际由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就产业类型来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转载]浙江省2020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地理试题【解析】

材料一: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是图1中丙地的气候资料。

[转载]浙江省2020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地理试题【解析】

材料二:甲地是全世界最大的露天铜矿,该矿易采易选,冶炼铜需要大量的水。甲地经百年开采,形成了长4300米、宽3000米、深700米的巨型深坑,横亘在沙漠中,如同地球上一块巨型伤疤。现甲地所在国重视环境保护监管,建立了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1)简析甲地铜矿开采和冶炼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

2)试从内、外力作用角度,说明乙地海岸线破碎的原因。

3)丙地东临大西洋,气候却干燥少雨,说明其成因。

【答案】1)用水量大,加剧了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排放废水,造成水环境污染;排放废气,严重污染空气;矿渣不合理处理,破坏地表生态环境。

2)内力作用:位于板块交界处,岩石破碎;外力作用:纬度高,曾受较强冰川作用;西风迎风坡,风大浪急,海水侵蚀作用强;多地形雨,流水侵蚀作用强。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致使海岸线破碎。

3)地处西风带,西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丰富水汽;部分越过安第斯山脉的气流,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难以形成降水。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矿产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内、外力作用对海岸地貌的影响及气候的形成原因等知识点。结合基础知识及图文材料不难解答。

【详解】1)经百年开采,形成了长4300米、宽3000米、深700[转载]浙江省2020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地理试题【解析】巨型深坑,破坏地表生态环境,开采引起地面断裂和沉降;矿区开发会破坏森林植被,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地表矿渣与弃土堆放会引发泥石流或粉尘污染,排放废气,严重污染空气;废矿和有害金属会引起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冶炼铜需要大量的水,在干旱区开矿、冶炼会加剧水资源短缺,加剧土地荒漠化等。

2)乙地位于40°S-50°S之间,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易被侵蚀;终年受西风带影响,海面广阔,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西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流水侵蚀作用强;临近安第斯山脉,纬度高,曾受较强冰川作用。在这些内、外力共同作用下,致使乙地海岸线破碎。

3)丙地处西风带,西部紧靠安第斯山脉,位于山脉的背风坡,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丰富水汽;部分越过安第斯山脉的气流,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难以形成降水,因而气候十分干燥。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D 2.C  3.B  4.B 5.A  6.B  7.D 8.A 9.D 10.C 
11.B  12.D 13.A 14.B  15.D 16.B 17.A  18.C 19.C 20.D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21.C  22.B 23.A  24.A 25.C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45 分) 
26.(1)乙 鄱阳湖流域以雨水补给为主;鄱阳湖流域降水量较大,时间较长。 
(2)乙 高 使用节水技术;实行跨区域调水;利用水利设施进行灌溉;种植耐旱作物等。 27. (1)冰雪融水补给 降水量小,气候较干旱;靠近河流,用水方便;灌溉农业发达;人 口密度大。 
(2)有灌溉水源;光照充足,棉花优质;棉花产量大,供过于求;棉花宜采用铁路运输,运 输便利。 
28.(1)上海 武汉 重庆 (2)毗邻长三角;产业基础良好;交通条件优越;环境容量大。 (3)承接产业的能力强;地价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开发空间广;便于接纳长三角产业转型
回流的劳动力。 29.(1)用水量大,加剧了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排放废水,造成水环境污染;排放废气,严重 污染空气;矿渣不合理处理,破坏地表生态环境。 
(2)内力作用:位于板块交界处,岩石破碎;外力作用:纬度高,曾受较强冰川作用;西风 迎风坡,风大浪急,海水侵蚀作用强;多地形雨,流水侵蚀作用强。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 致使海岸线破碎。 
(3)地处西风带,西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丰富水汽;部分越过安第斯山脉 的气流,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难以形成降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