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点15水循环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地理学法指导 |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历时长
A.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题。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15水循环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15水循环](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4.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湖面蒸发弱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5—7题。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15水循环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15水循环](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5.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
6.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7.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8—10题。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15水循环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15水循环](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8.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9.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10.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11—13题。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15水循环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15水循环](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11.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12.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13.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4—16题。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15水循环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15水循环](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14.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15.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降水量增加
A. B. C. D.
16.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2016年天津卷)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回答17—18题。
17.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上游水电站增多 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C.下游降水量减少 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18.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2016年江苏卷)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19—20题。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15水循环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15水循环](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19.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20.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A.蒸发 B.下渗 C.蒸腾 D.地下径流
2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15水循环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15水循环](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1)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2)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2.(2017年天津卷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15水循环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15水循环](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15水循环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15水循环](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1)据表中数据推测,该省境内河流结冰期约为
(2)说明图1中a点上游河段的水文特征。请回答两项(结冰期长除外)。
23.(2017年北京卷节选)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与甲河段相比,说明乙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15水循环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15水循环](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考点冲关
【答案】1.B
【解析】
1.该区为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因此该湖泊与其干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降水多的季节,河流进入洪水期,河水补给湖水;降水少的季节,河流进入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水,从表中信息可知,湖泊水中TSS通量总和为正值,说明湖泊水与河水互补时,河流水中的泥沙进入湖泊较多。根据图中流入通量最大的是8月,说明河流流入湖泊的TSS 量最大,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河流水位达到最高值,所以可知河流流域8月份降水量最大。故答案选B。
2.材料提示到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根据水往低处流的原则,可知湖泊和河流水位季节变化是引起湖泊TSS通量方向改变的直接原因,C正确;流域降水量季节变化会影响湖泊和河流水位变化,但不是直接原因,A错误;植被生长和河流流速不会引起湖泊TSS通量方向改变,B、D错误。故选C。
【答案】3.A
【解析】3.读图乙可知,A水文站测得的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小,而B水文站测得的河流径流量变化大,说明A位于湖泊下游,径流量经过了湖泊的调节作用,而B位于湖泊上游,判断河流自东南流向西北,A对;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B错;东部季风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C错;图中河段,在河道内有沙洲形成,说明外力以沉积作用为主,D错。故选A。
4.洪水发生时,如果入湖流量大于出湖流量,则湖泊产生蓄积作用,读图可知,段入湖流量大于出湖流量,为蓄积作用。故选C。
5.如果沙洲面积增大,说明沉积作用强,河流含沙量增大,河流流速减慢,湖泊沉积减少,有可能是流域内植被破坏所导致的。故选D。
【答案】6.C
【解析】6.鄂毕河的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积雪融水、高山冰雪融水等,水位季节变化大,A错误;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多冻土分布,上游流速快,含沙量小,B错误;河流流向较高纬度,有凌汛现象,春季气温回升,冬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有山地降水、冰雪融水,形成夏汛现象,C正确;沿线经济落后,河流结冰期长,航运不发达,D错误。故选C。
7.鄂毕河流域降水较少,但流量丰富,主要原因是流域沼泽广布,支流众多,B对。上游落差大,水势汹涌,水流急,不表示流量大,A错;流域气候寒冷,蒸发弱,不能表示流量丰富,C错;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流流量大,没有大量海水倒灌,D错。故选B。
【点睛】鄂毕河的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积雪融水、高山冰雪融水等,水位季节变化大。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多冻土分布,含沙量小。河流流向较高纬度,有凌汛现象;春季气温回升,冬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有山地降水、冰雪融水,形成夏汛现象。
【答案】8.C
【解析】
8. 三眼井是利用地下涌泉修的3个水潭,与相邻的青龙河河水比较,三眼井的水体含沙量较低,C对。地下水比河水更新速度慢,水位变化小,水源不易污染,A、B、D错。
9. 图中三眼井高度有差异,推测三眼井涌泉出水口在潭潭底,该潭的位置最高,B对。补给水源来自地下泉水,A错。潭用于居民用于淘米洗菜,C错。 潭用于洗衣,D错。
【点睛】三眼井是利用地下涌泉修的3个水潭,地下水补给,含沙量较低,更新速度慢,水位变化小。图中三眼井高度有差异,潭的位置最高,推测三眼井涌泉出水口在该潭底,是饮用水。
【答案】10.B
【解析】10.该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泾河源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夏季河流泥沙含量最大。某季节“泾浊渭清”,泾河的含沙量远大于渭河,该季节应是每年的夏季,B对。其它季节河流水量小,侵蚀能力弱,含沙量小,A、C、D错。故选B。
11.泾河流水作用强,河道下切到黄土下的基岩,泥沙含量减少,河水较清澈,A是;泾河主要流经地区地表植被覆盖条件较好,河水清,B是;泾河的泥沙只集中在雨季和汛期,其它季节含沙量小,水清,C是;泾河的年均含沙量是渭河的7倍之多,渭河径流量比泾河大,泥沙含量小,泾浊渭清,D不是“泾清渭浊”的依据。故选D。
12.“泾清渭浊”演变成“泾渭变迁,清浊难辨”的结论依据是泾河上游河道附近不合理开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增多,泾河变混浊,C对。泾河流域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少,泾河水清,A错;泾河主要流经黄土高原,侵蚀力强,侵蚀到基岩,含沙量小,水清,B错;沙尘暴对河流泥沙含量影响小,河流泥沙含量主要来自水土流失,D错。故选C。
【答案】13.B
【解析】13.由材料“民竟引河溉田”即大量引水灌溉,导致河流水量急剧减少;又结合材料“一石水,六斗泥”可知,河流含沙量大。河流水量减少以及泥沙沉积河道,水深不足,导致河道通航不利。故选B。
14.由材料“至三月(农历),桃花水至则河决”,农历三月,正值我国春季,雨季未到;冰川融水量大是夏季高温时;泥沙沉积,水流不畅主要在秋季;春季气温回升快,冰凌消融,形成春汛,流冰阻塞河道,导致河水决堤。故选C。
【答案】15.B
【解析】
15.由图示可以看出,该河源于准噶尔盆地周围的高山,是高山的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是艾比湖湖水的补给,艾比湖现湖区湖水最浅的位置是西侧。故选B。
16.从经纬度位置看,该湖泊位于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决定了湖水变咸;同时考虑全球变暖、蒸发加剧的影响;题干中“随着大规模农垦及修建水库,70年代后期至今,入湖的河流只有博尔塔拉河和精河,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大片湖区干涸”的信息,说明入湖水量减少,导致湖水变咸。材料中没有提及引湖水灌溉。故选C。
17.艾比湖大片湖区干涸,湖水水量减少,湖水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会变坏;蒸发量减少,则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渔业资源减少,鸟类栖息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湖底裸露面积不断增加,会使盐渍化和沙化加重,北疆地区整体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湖水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故选A。
【答案】18.B
【解析】18.由材料分析可知,下沉式道路绿化带是一种生态环保的雨水渗蓄设施,由于各地气候差异,降雨量、土壤渗透系数的差异,各地设计下沉标准也因地制宜,降雨是主导因素,降水多少直接影响绿化带下沉深度。故选B。
19.武汉市夏季降水量大,城市内涝现象时有发生,城市排水系统有待改善,所以下沉式道路绿化大是武汉打造“海绵城市”防止内涝最主要的目的。故选D。
20.【答案】(1)加利利湖有河流流出,是淡水湖,水量年际变化较小;死海没有河流流出,湖水盐度高,水量年际变化较大。
(2)约旦河自北向南流经该湖,河水补给较多;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雨水补给较多;处于板块张裂边界,断层发育,有地下泉水补给。
(3)湖泊及周边地区气候变干,气温日较差变大,风沙灾害増多;该湖湖区渔业资源、沿湖生物资源减少;淡水资源减少,影响沿湖农业、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等。
【解析】(1)湖泊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水量多少、季节和年际变化、盐度高低等方面。根据图中加利利湖与死海的信息,可知加利利湖有河流流出,是淡水湖,水量年际变化较小;死海没有河流流出,湖水盐度高,水量年际变化较大。
(2)湖泊的主要补给类型包括河流补给、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等方面。结合图文材料信息可知,加利利湖靠近地中海,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冬季降水较多、雨水补给较多,约旦河自北向南流经该湖,河水补给较多,湖水水面低于地中海海面约213m,断层发育,有地下泉水补给。
(3)湖泊水量减少对湖泊及周边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气温、降水、生物资源和水源等方面,再结合加利利湖水量减少具体分析。湖泊及周边地区气候变干,气温日较差变大,风沙灾害増多;该湖湖区渔业资源、沿湖生物资源减少;淡水资源减少,影响沿湖农业、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等。
21.【答案】(1)呼伦湖水位季节变化较大;达兰鄂罗木河流经地区地势平坦;额尔古纳河上游的海拉尔河流量大。
(2)气候变干,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湖水水位下降;海拉尔河水量减小,水位下降;人类活动填堵(淤塞)了天然河道;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增大等。
(3)呼伦湖由外流湖变成内流湖,湖泊面积缩小,湖水盐度上升;水质变差,危及动植物尤其是水生生物的生存。
【解析】(1) 达兰鄂罗木河流向变化的原因要从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角度及地形因素分析。呼伦湖水位季节变化较大,当湖泊水位高于河流,则湖水流向额尔古纳河,当湖泊水位低,额尔古纳河流入湖泊;从地形看,达兰鄂罗木河流经地区地势平坦;额尔古纳河上游的海拉尔河流量大,导致达兰鄂罗木河流向变化。
(2)达兰鄂罗木河断流的原因要从河流补给及水资源的利用和气候变化角度分析。从气候变化看,由于气候变暖,气候变干,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湖水水位下降;从补给看,海拉尔河水量减小,水位下降;从人类活动看,人类活动填堵(淤塞)了天然河道;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增大等导致断流。
(3)达兰鄂罗木河断流对呼伦湖产生的影响主要从含盐量及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由于该河为湖水的唯一排泄通道,河流断流,呼伦湖由外流湖变成内流湖,湖泊面积缩小,湖水盐度上升;水质变差,危及动植物尤其是水生生物的生存等产生不利影响。
直通高考
【答案】1.B
【解析】1.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项错误。故选B。
2.第5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错;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对;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对;植被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错。故选B。
3.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项错误。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C项错误;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D选项正确。故选D。
【答案】4.D
【解析】4、结合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水深、湖水量大,导致其与外界水循环作用弱;贝加尔湖位于内陆地区,夏季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湖面蒸发作用并不弱;湖泊面积大,有利于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湖水盐度大小对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影响较小。故选D。
【答案】5.C
【解析】5.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该流域”而不是“湖面”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盐湖面积变化取决于该流域的蒸发和降水,蒸发量大,则水域面积减小,降水量大,则水域面积增加。题目中提到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蒸发量和降水量应一致,所以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和降水量数值差不多,约为210毫米,否则会引起盐湖面积的扩大或缩小。故选C。
6.此题需要区别理论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理论蒸发量大小与气温关系密切,实际蒸发量与下垫面关系密切。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地势最高,坡度最大,下渗少,也最不利于截留地表水,地下水少,地表水向低处流走,故坡面地表水也最少,因此实际蒸发量最小;且由于该流域气候干旱,坡面没有植被生长,缺乏植物蒸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坡度大,岩性硬,地表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下渗少,地下水埋藏深,此处的实际蒸发量最小。故选A。
7.耐旱植物只能在坡面、洪积扇和河谷三地种植,不论在哪种植均会拦截到达盐湖的水量,破坏原有平衡,使湖水减少,但由于此湖水盐度已成饱和状态(材料中有关键信息:盐度饱和),所在湖水盐度并不会增高,只能使湖面缩小。而湖水富营养化与氮磷物质相关。故选B。
【答案】8.D
【解析】8.结合图例可以判断,8月份,在长江口附近的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故选D。
9.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长江口附近8月的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密度逐渐增大,由于夏季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能力强,所以流水携带的泥沙到河口地区沉积,泥沙中的营养盐类物质丰富,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河口处因泥沙量大,水较混浊,不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而向东泥沙量小些,水较清,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因此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递增。故选C。
10.与夏季相比,冬季海水水温低,浮游植物总数相对减少,河流径流量降低,携带泥沙能力降低,流速减慢,河口地区泥沙淤积量少,所以总体浮游植物的密度降低,总量减少。因泥沙量变小,河口处水没夏季那么混浊,故密度高值向陆地方向移动。故选A。
【答案】11.D
【解析】11.据图可知,从甲到乙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强度大于河道被冲刷强度;结合文字材料可知,河床泥沙淤积主要发生在枯水期。位于浙江东部的该河流枯水期出现在9—12月,此时段海潮携带的泥沙在河道淤塞,使河床逐渐被抬高。故选D。
12.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段的汛期径流量减小,使河道被冲刷的强度减小,河道中泥沙的沉积作用使泥沙积累,河床不断抬高。故选B。
13.结合上题结论可知,水库建成后,由于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为应对由此而产生的各类问题,需要对河道泥沙的沉积作用进行控制,而河道沉积的泥沙主要由潮流从海洋中带来,故在河口建设水闸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泥沙进入河道。故选A。
【答案】14.B
【解析】14.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类似于水库的调节作用;雨季植被可以将吸纳的降水转化为地下水,旱季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使得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小。植被遭破坏后,涵养水源功能变差,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降低。降水变率大小和植被状况关系不大。河道淤积不会造成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故选B。
15.降水量增加与否与植被变化关系不大,主要和大范围的大气运动有关;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加强,降水下渗比例增加,坡面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由于植被增多和地下水增多,蒸发(腾)量增加。故选C。
16.由于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在植被恢复后,坡面下渗量增加,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地下水,通过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河流。从图中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的倾斜情况来看,更多的坡面降水通过地下水补给到乙河流,所以乙河流流量增加;由于植被恢复,降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增加,而地下水并不是都补给地表河流,所以甲、乙两河流的流量总体减少。故选D。
【答案】17.D
【解析】17.根据材料,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时间推移,黄河中上游来水量在减少,流域内用水量不断增多,是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呈下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上游水电站增多,只是改变黄河流量的季节变化,对黄河入海水量影响不大;中游水土流失加剧,使得黄河含沙量增加,对水量影响小;从1951年到2010年,黄河下游降水量没有明显减少,不是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原因。故选D。
18.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泥沙也减少,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减少,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会出现海水倒灌现象,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加重,对河口地区的气候影响不大,气候不会变干。故选B。
【答案】19.D
【解析】19.森林火灾使森林面积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降水下渗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增多,所以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故选D。
20.一年中的降水量与另一年的降水量相差不大,图中径流差异主要是森林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减弱所致。故选B。
21.【答案】(1)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2)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解析】
(1)据材料中知,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时,说明蒸发量逐渐增大;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盐度高低与蒸发量和降水量有关。河水泛滥不断为湿地带来矿物质,且受全球变暖影响湿地水分蒸发加强,盐分析出;且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据材料知泥沙淤积量大,湿地水浅,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因此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22.【答案】(1)6
(2)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小;流速较快;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大。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航运的因素以及表现。表格中的数据是吉林省境内河流水运交通逐月累计旅客发送量,如果河流结冰,不能通航,则累计旅客发送量为0或不变。读图分析可知,该省境内在1—4月每月的累计数量都为0,即这4个月没有旅客的发送,说明这4个月为河流的结冰期,不能通航;11月、12月的累计旅客发送量与10月相同,即这2个月旅客发送量的累积量没有变化,说明这2个月河流也处于结冰期。综上可知,该区域河流的结冰期一共持续了6个月。
(2)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的气候、植被覆盖率、地形等特征,从水量、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水能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a河发源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河流的补给量大,流量大;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因此河流的流量和水位季节变化也大;长白山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较小;a河上游流经长白山区,地形崎岖,落差大,水流流速较快,水能丰富。
23.【答案】流经平原地区,落差小,流速慢;有较多支流汇入,流量大;纬度较低,结冰期短。
【解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应从流速、流量、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应结合所在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特征作答。据图可知,甲河段流经山区,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流域面积小;流量小;且纬度高,结冰期较长。而乙河段流经平原,河流流速慢;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汇水量大,流量大;且纬度低,结冰期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