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

(2016-06-26 13:38:38)
分类: 地理教法交流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

 [考点趋势剖析]

3年考情统计

题型示例

考点分析

命题趋势

 

320考,分值99

2015北京,1,4

2015山东,910,8

2015天津,5,4

2015浙江,54

2014大纲卷,45,8

2013课标Ⅰ,46,8

2013江苏,6,2

2013山东,34,8

2013北京,40⑵,10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高考必考内容,主要考查陆地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考查形式是以选择题为主,兼有综合题,难度系数为0.6左右

根据对近5年来对这个考点考查的统计来看,该考点为高频考点,利用示意图、世界陆地区域图以及垂直自然带图为载体结合当时的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考生的提取信息、知识运用的基本能力,综合能力较强

 

[考点分层透析]

【典型例题12015·江苏地理·7)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图。读图回答第下题。

[转载]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白然景观是

A.针叶林一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一常绿硬叶林一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一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一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

【答案】1.C

【解析】根据其南迁的路线可以看出;开始时经过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落叶阔叶林,再经过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最后到达热带季风的热带雨林,因此选C正确。
【考点透析】

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

1.形成:

[转载]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分布:

[转载]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典型例题22013·山东卷,348分)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1)(2)题。

[转载]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⑴图中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叶混交林

)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 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图形解读】 [转载]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2.(1)A (2)D

【解析】

第(1)题,图中②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我国北方地区植被自东向西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草原、荒漠,②区介于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荒漠之间,对应的植被应为草原。

第(2)题,读图可以看出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越往北越窄,主要原因是越往北受夏季风影响越小,降水减少,所以影响我国东部森林植被阔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季风。

【考点透析】

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项目

内容

概念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自然带更替

自然带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的方向,即南北走向

 [转载]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延伸方向

沿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

基础因素

以热量为基础

变化趋势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项目

内容

概念

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依次更替

形成基础

水分变化

根本因素

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向内陆的干湿状况差异大

景观变化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沿海内陆)

自然带更替方向

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即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方向

[转载]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延伸方向

经线方向,即南北方向

【典题例题32015·山东卷,9108分)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⑴~⑵)题。[转载]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⑴该山地可能是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⑵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图形解读】[转载]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答案】3. C   B

【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冰雪带的海拔高度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青藏高原地区,不可能在第三阶梯。根据材料,山地北坡是荒漠带,海拔约1000——1500米,位于第二阶梯,可能是昆仑山。C对。喜马拉雅山北坡海拔约4000千米,D错。

第(2)题,根据材料,图示区位于北坡,有林地分布。光照、热量少,植被类型变化是荒漠-草原-森林-草原-荒漠,所以影响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的主导因素是水分,B对。图中海拔与森林分布没有正相关、负相关的关系,不是主导因素,D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差异及主要原因,读图分析能力。

【难点中心】学生在熟悉陆地自然带的分类及特征,对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位置,海拔高度有较多了解。根据山麓地带的植被,可以判断出山脉大约的分布位置。根据雪线的高度,推断海拔高度,这样可以减少做题浪费时间,提高效率。陆地自然带划分的基础是热量和水分。根据图中山地北坡植被的变化,荒漠-草原-森林-草原-荒漠,可以判断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景观变化一致,所以是水分为基础。

【考点透析】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概念:在高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不同从而导致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水分组合的分异,进一步产生了植被土壤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山地自然带,这种自然带的分异叫垂直地带性分异。这种分异在低纬度的高山地区最典型,如横断山、乞力马扎罗山等。

(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的相对高度和坡向等因素有关。[转载]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转载]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同一自然带在山地阳坡的分布高度高于阴坡。[转载]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低的高大山地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地。[转载]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雪线高度与纬度、坡向、降水的关系。[转载]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典型例题4(2013·北京文综,40⑵,10)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下图,回答下题。

[转载]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在达尔文看到的地景观和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图形解读】[转载]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答案】地: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

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解析】①处在巴西东南部,受东南信风(带来大量水汽)及巴西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出现了热带雨林景观。②处在30°S——40°S的大陆西岸,安第斯山的迎风坡地带,受地形影响,随高度变化,水热组合状况发生变化,出现了山地垂直自然带。

【考点透析】

主要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及原因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理想模式状况

实际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该纬度几乎无大陆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北极地区大部分是北冰洋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了西风,处于背风坡雨影区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呈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相对较少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高山植物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洋流

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大陆西岸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增温增湿;西岸是寒流,降温减湿

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特别广

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考点规律揭秘]

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地域分异的判断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是垂直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中低纬度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垂直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阳辐射:赤道→(递减)→两极

 

热量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两极

 

植被:赤道→(雨林、常绿阔(硬)落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两极

 

土壤:赤道→(酸性、中性、偏碱性)→两极

(2)在分析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沿海→(递减)→内陆

 

降水量:沿海→(递减)→内陆

 

植被:沿海→(森林、草原、荒漠)→内陆

 

土壤:沿海→(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内陆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方法

⑴在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的思路如下:[转载]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几个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体,不同坡向,因水热条件不同,自然带的分布高度比较复杂,具体如下所示:

条 件

不同坡向,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

低纬地区的热量盈余区

水分为决定因素,迎风坡高于背风坡

中高纬的热量非盈余区

水分充足,两坡热量差异明显的,阳坡高于阴坡

水分充足,两坡热量差异不明显的,迎风坡低于背风坡

水分短缺区

迎风坡高于背风坡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照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分异规律;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如40°S50°S安第斯山的东侧临海却分布着温带荒漠带,因而为非地带性。

【示例】2015·天津文综,5】读图澳大利亚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回答:结合图示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转载]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A.水系的分布特征     B.地形的东西差异

C.热带荒漠的分布    D.矿产的分布特点

 【答案】C

【解析】在回归线附近地区,受副高控制,气流下沉,降水较少,炎热干燥,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地表景观表现为热带荒漠,因此热带荒漠的分布符合了地带性分布规律。水分的分布特征,地形的东西差异,矿产的分布特点没有体现出地带性分布规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