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模拟考试(三)地理2

标签:
杂谈 |
分类: 高三地理试题 |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5.①、②、③、④代表的气候类型正确的是(
A.①是热带沙漠气候
C.③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16.④代表的气候类型最大的分布区在(
A.西欧地区
C.非洲
【答案】
15、B
16、A
【解析】
试题分析:
15.读图,根据图中的气温和降水量分析,①地全年高温,位于热带,降水较多,可能是热带季风气候或是热带草原气候,A错。②地全年高温多雨,是热带雨林气候,B对。③地最冷月气温在15度以上,降水很少,是热带沙漠气候,C错。④位于亚热带地区,但降水量少,小于1000mm,应是温带海洋性气候,D错。
16.④代表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大的分布区在西欧地区,A对。撒哈拉沙漠地区是热带沙漠气候,B错。非洲缺少温带海洋性气候,C错。亚马孙平原地区是热带雨林气候,D错。
考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特征及分布地区。
下图示意我国某瀑布地质剖面,该瀑布大约以每年一米的速度后退。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7.该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A.岩浆活动一固结成岩—地壳抬升—侵蚀作用
B
C.沉积作用一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作用
D.沉积作用一固结成岩—地壳抬升—侵蚀作用
18.该瀑布可能会影响其下游河流的(
A.含沙量
【答案】
17、D
18、A考点:瀑布形成的地质过程,瀑布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下图为某市某日地表温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9.造成图中甲处地表温度高的原因可能是(
A.海拔低
20.从地理角度分析,如果在甲乙丙丁四地选址建大型滨江游乐场,最佳位置应选择(
A.甲
【答案】
19、C
20、D
【解析】
试题分析:
19.读图,根据河流形态,该地应是平原地区,地形起伏小,甲处地表温度高的原因不可能是海拔低,A错。城市住宅区应是占地面积最大的用地类型,甲占地范围小,B错。商业区应布局在城市几何中心,D错。所以最可能是工业区,分布在河流沿岸,用水、运输便利,生产排放的废热多,导致温度高,C对。
20.建大型滨江游乐场,要求环境质量好。结合前面分析,甲地位于工业区,乙地距工业区近,环境质量差,A、B错。丙地位于河流凹岸,水流深、急,不适宜建设游乐场,C错。丁位于河流凸岸,水流缓且浅,适宜,D对。
考点: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特征差异,影响功能区区位选择的因素。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1题~第2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4题~第2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分析该地的气温适宜茶树生产的原因;并指出该区域茶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
原因:该地位于中低纬度的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冬季较温暖;夏季处于东南风的迎风坡,多云雾,且多山地和丘陵,气温不至于过高。(4分)
问题: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成本过高;茶农间缺少合作,且不能形成生产-销售-服务网络,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品牌意识薄弱,宣传力度不够。(任答3点,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中低纬度的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根据河流源头判断山脉位置,该地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冬季较温暖。夏季处于东南风的迎风坡,多云雾,且多山地和丘陵,气温不至于过高。结合材料一分析,自然环境适宜茶树生长。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区域茶叶发展的集约化程度低,单体农户经营,生产成本过高。茶农间缺少合作,且不能形成生产-销售-服务网络,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品牌意识薄弱,宣传力度不够。
考点:区域茶树生产的条件,茶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马拉开波盆地四周山地环绕,盆地中心是南美洲最为湿热的马拉开波湖。湖区大部分高温多雨。湖泊东部的H河水能蕴藏量大,流域内人烟稀少。图中甲国为拉丁美洲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与中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
从地形、气候两个方面分析H河中下游河段的水文特征;并简述甲国吸引中国投资工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
水文特征: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降水丰富,降水季节变化大,所以水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无结冰期;中下游流经平原,地形平坦,所以水流平缓,含沙最小。(4分)
有利条件:石油、煤、铁、水能等资源丰富;国家之间协作较好,人均收入较高,市场潜力较大;水运便利(海运与河运);政策支持;(任答3点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读图,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区位于南美洲北部,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降水丰富,降水季节变化大,所以河流水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无结冰期。中下游流经平原,地形平坦,所以水流平缓,含沙最小。
图中甲国是委内瑞拉,根据图例,该国石油、煤、铁、水能等资源丰富。国家之间协作较好,人均收入较高,市场潜力较大。有海运与河运等运输方式,水运便利。有国家政策支持等有利条件,吸引中国企业投资。学科网
考点:区域河流水文特征,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
2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说出科学家在此考察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自然障碍;有人提议应该在罗布泊地区加大钾盐资源的开发力度,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并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
自然障碍:干旱缺水;夏季高温;冬季严寒;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烈;多风沙。(任答四点得4分)
赞成。理由是:缓解我国钾盐资源供应紧缺的状况;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任答三点得6分)
不赞成。理由是:当地生态环境脆弱,大规模开发将导致生态平衡遭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地表植被,荒漠化加剧;自然条件恶劣,特别是干旱缺水,温差大;基础设施薄弱,开发成本高。(任答三点得6分)
考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区域资源开发的条件。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低碳旅游是一种倡导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低碳娱乐、低碳购物的旅游消费活动,而贯穿其中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下表为某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概况,读表并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某景区基础设施概况表
景区交通 |
两条线路,一是人行栈道;二是公路,为大型观光车用,票价10元。 |
景区餐饮 |
绿茵山庄,枫叶山 庄 |
景区其它 服务设施 |
垃圾桶随处可见;厕所沿线适当位置均有设置,无专门净化处理设施。 |
景区软环境 |
景区内除票务员外,其它工作人员较少。 |
针对地区低碳旅游发展战略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取消大型观光车游览或提髙票价,鼓励游客步行或骑自行车浏览,设立自行车租赁点;景区内餐饮业能耗和污染较大,建议移到景区外部,游客可用环保袋自带食物游览;景区内张贴低碳环保提示语,垃圾桶合理安放,为厕所安装净化处理设施;增加景区内保洁和管理人员,及时清除景点内游客游览垃圾,对景区原有落叶等可保留;对游客加大低碳出行宣传,为游客做好低碳出行参考服务等。(每点2分,满分10分。其它符合题意的答案合理即可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低碳旅游主要是减少碳的排放。所以应取消大型观光车游览或提髙大型观光车票价,鼓励游客步行或骑自行车浏览,设立自行车租赁点。景区内餐饮业能耗和污染较大,建议移到景区外部,游客可用环保袋自带食物游览。景区内张贴低碳环保提示语,垃圾桶合理安放,为厕所安装净化处理设施。增加景区内保洁和管理人员,及时清除景点内游客游览垃圾,对景区原有落叶等可保留。对游客加大低碳出行宣传,提高游客素质,为游客做好低碳出行参考服务等。
考点:区域发展低碳旅游的措施。
25.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雅安市芦山县(位置见图)发生7.0级,震源深度13公里。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有“雨城”、“天漏”之称。
指出此次地震灾后救援遇到的主要自然障碍;并说明在地震多发地区应做好哪些
【答案】
余震频繁;阴雨天气;地震、降雨引发的塌方、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频繁发生并(破坏道路)阻塞交通;山高谷深,道路狭窄;地形起伏大,不便于直升机救援。(任答2点给4分)
建立灾害预警、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建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应急抢险队伍;备好应急物品(食品、饮用水、药品、救援工具等);规划临时避难、疏散、医疗救治场所;做好次生灾害监测和防治工作;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普及相关避险知识。(任答3点给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此次地震灾后,余震频繁,且伴有阴雨天气。地震、降雨引发的塌方、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繁发生,并破坏道路,阻塞交通。该地区山高谷深,道路狭窄,地形起伏大,不便于直升机救援。是此次地震灾后救援遇到的主要自然障碍。因此,在地震多发区,应建立灾害预警、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建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应急抢险队伍。备好应急物品,如食品、饮用水、药品、救援工具等。应规划好临时避难、疏散、医疗救治场所,做好次生灾害监测和防治工作。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普及相关避险知识等。
考点:区域自然灾害的类型,救灾过程的主要障碍,防御灾害的措施。
26.
我国水质分
指出图中围网养殖面积与水质的关系;并从围网养殖角度,简述防治该湖水污染的主要措施。
【答案】
关系:围网养殖面积越大,水质越差。(2分)
措施:加强水质监测;加强污染物的清理;进行合理布局,控制养殖面积;实行低密度围网养殖;提高水质保护的意识,加强养殖管理。(答对四点得8分)
【解析】
试题分析:
I类为最好,Ⅲ类以下水质恶劣。读图分析,围网养殖面积越大,水质越差。二者呈负相关关系。从围网养殖角度,防治湖水污染的措施主要是加强水质监测,加强污染物的清理。进行合理布局,控制养殖面积,实行低密度围网养殖。提高水质保护的意识,加强养殖管理等。
考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主要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