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标、新教材特点
(2013-05-21 20:36:16)
标签:
新课标机会应用领域基础研究方法教育 |
分类: 地理教法交流 |
(一)普通高中地理课标的主要特点
1.明确高中地理课程和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分工。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
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线,在区域地理中贯穿主题学习。其目标是使一个学生掌握一个国民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在普通高中阶段,基本理论的学习则应当成为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高中阶段学习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事实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变化机制和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在重视基础性的同时,增加选择性。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均明确提出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地理理论、基本地理技能以及基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要求,其目的在于借此对我国国民进行必备的地球科学(地理科学)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同时,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给予学生较大的课程选择空间,也留给地方、学校和教师开发建设的余地。
3.体现时代性,突出应用性。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自己做起,倡导并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这些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又给地理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结合学生经验和发展需要,在高中地理课程新增加了相应的内容,如区域发展理论、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等。同时,在课程设计中,突出了一些应用性强和学生生活密切的领域。以选修部分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城乡规划与生活和旅游地理三个模块应用性最强。
4.突出地理课程综合性的特点。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在高中阶段,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构建以认识和解决综合地理问题为主的课程,基本原理与应用领域的结合,成为地理课程体现基础性的同时,又能够面向学生多种实际应用取向的结合点。因此,地理学的综合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模块中均给予了充分体现。
5.强调地理实践能力。
由于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现实性和复杂性,客观上要求学生要从身边出发、通过多走、多看、多想实现知识与能力应用和整合,实现从客观世界到科学原理与探究学习到终生有用的知识和兴趣的转换。因此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这都是贯穿始终的要求。
6.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充分考虑我国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的现实差距以及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可能前景,在制定标准时给教材编写人员、学校、教师留有较大余地,使得他们能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调整,以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种做法,使课程标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与现行课程的比较
现行高中地理课程自1994年开始研制,1997年开始试验,2002年秋在全国使用。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现行课程在删繁、降难,加强选择性与研究性学习,体现时代性等方面,都做了相当大的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有些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体现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上,与现行课程相比,又作了进一步的改革。另一方面,课程改革对于地理课程的要求,以及所给予地理课程的空间,都与现行地理课程不同,由此也导致两次地理课程的差异。下表对两次地理课程作简要的对比分析。
(三)新的教材观:更加强调教材的工具性
1:教材是什么?
(1)是与学生对话的“文本”
(2)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进行教学活动的“范例”
(3)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桥梁”
(4)是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构建的“手段”
2:工具性---教材具有辅助教学的功能
(1)有利于引导教学
(2)有利于培养能力
(3)有益于实践活动
(四)地理新教材的调整要点
1: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等信息---------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
2:活动与案例同概念、观点、结论的陈述相分离,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呈现同情境无关---------采用案例分析方式,在特定的情境中,把引发思考、鼓励动手和体验探究价值的设计,在课文中一并呈现
3:在没有对问题的产生进行解释时,就对有关问题给出答案;以提供标准化的结论,作为探究性学习过程的终结---------展示对问题的解释,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答辩及修改解释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