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球变化之湖泊沉积研究方法——碳氮比(C/N)

(2012-12-16 03:29:25)
标签:

陆源

横断

有机质

高等植物

比值

杂谈

分类: 地理知识积累

C/N比的基本原理:由于湖泊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复杂,而湖泊自生有机质和陆源有机质在气候代用指标的指示意义上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区分陆源和内生有机质的相对比重对于更精确地理解环境变化过程有重要的意义。有机质的C/N 比值被认为是有效的判别有机质来源的指标(Krishnamurthy R V. Bhattacharya S K & Sheela Kusumgar, 1980:Palaeoclimatic changes deduced from 13C/12C and C/N ratios of Karewa lake sediments. India. Nature 323, 150-152;罗建育,陈镇东,1997:台湾高由湖泊沉积记录指示的4000 年气候与环境变化.中国科学(D )27(4), 366~372)。由于有机氮优先出现在植物的蛋白和核酸中,所以在以木质素和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高等植物中,含氮量通常较低,据Nakai(1987)的研究表明,陆生高等植物C/N 比为14-13,甚至大于30(Anne Müller, Ulrike Mathesius., 1999: The palaeoenvironment of coastal lagoons in the southern Baltic Sea, The application of sedimentary Corg/N ratios as source indicators of organic matter.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45, 1-16);而低等植物如湖藻和大型藻类有机氮的含量高,因此湖泊浮游生物的C/N 比值较低(Giresse, P., Maley, J., Brenac, P., 1994: Late quaternary Palaeoenvironment In the Lake Barombi Mbo(West Cameroon) Deduced From Pollern And Carbon Isotopes of Organic Matter.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eology, Palaeoecology 107, 65~78),通常小于10:浮游动物平均为6.3,浮游植物为6.0 左右,其中硅藻为5.5-7.0,蓝绿藻为6.5,底栖生物为2.8-3.4(朱松泉,窦宏身等,1993:《洪泽湖》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94~95)。潘红玺(潘红玺,1990:横断山区湖泊中溶解氧的分布特征. 湖泊科学 2(2), 53~60)在其研究中也认为:在低等植物和浮游生物中粗蛋白质含量平均为24%,C/N 约为12:1,多数高等植物粗蛋白含量平均为6%,C/N 达到45-50,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帮助判别在整个沉积序列形成过程中何时为湖泊自生有机碳源,何时为外源,何时又是混合源。C/N 比值高时,说明湖泊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流域的陆源输入,而当C/N 比值低时,则反映陆源输入的TOC减少或者湖泊生产力增高。

C/N比的试验方法:湖泊沉积物的C/N比值通常通过分别测量TOC 和TON 后取其比值得到。也可以应用元素分析仪可以一次性得出C、N、H 等元素的含量及C/N 比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