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高一地理新旧教材的对比思考

(2013-04-25 10:51:08)
标签:

诸葛亮

美国

新教材

地理知识

月球

教育

分类: 备考高考报考

我校于2005年秋季新学期在高一年级就启用了地理新教材。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同时,更对新教材全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要求以及由此引起中学地理教育理念的变化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对比和思考。
一、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具有时代性
   21世纪是一个充满高科技的新世纪,人类需要借助高新科技手段,来遥望太空、开发资源、探测地球、改善环境;21世纪,现代通讯系统将非常完善,人们在家中通过电视、电话、电子邮件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进行交流;21世纪,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将不断出现,会大大缩短时空距离,地域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会更加频繁。因而,一方面,社会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人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地理知识更成为现代人重要的知识组成部分,它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所有这些,要求学校教育责无旁贷地担任起培养青少年地理素质的重担。
    过去的基础教育侧重于知识的教育,故旧教材过分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面面俱到,教材内容就难免"繁、难、偏、旧";知识体系性强但远离实际,难以提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新教材对过去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构建教材框架的做法进行了改革,采取了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技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先导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按照人地关系,教材通过3个必修模块讲述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环境、资源的关系,侧重体现生态持续的观点。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工业、农业、聚落、交通运输、商业等方面,教材通过讲述各种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特点、发展和变化,侧重体现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的观点。而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到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最后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形成的,它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而在我国更是将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如"宇宙中的地球"这一单元,新教材删减了很多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如:恒星和星云特点、太阳外部结构,九大行星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转偏向力作了简化处理,只讲现象不讲原理。这样,尽量减少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使教学顺利进行。加上,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地理知识不断更生,新教材恰到好处地添加了一部分跟上时代脉搏的内容,比如新增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等,让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拓宽视野,跟上时代的步伐。另外,新教材还删除了一些与其它学科重复的教学内容,如:气候资源、海洋资源等。新教材的内容采用图像呈现方式比旧教材较多,由旧教材的213幅增加到新教材的380幅,并扩大了图像的版面。图像设计主题鲜明,内容编排精练科学,形式生动美观,便于学生阅读。课后活动的设计能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难易程度恰当,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新教材的内容注重时代性,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体现"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改革理念,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
二、与旧教材相比较,新教材的教学要求更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从传统的"以学科为本"向新型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相对应地教学要求亦跳出地理学科框架和以传授地理知识为主的框框,而转为以培养学生地理观念和地理能力为主。
    如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单元,与旧教材相同章节相比,降低了各种自然资源知识内容要求,而只取材矿产资源为例,更注意联系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影响。如不同历史时期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都引用了大量的实际例子。另外"人口与环境"这一单元,在以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是没有的,新教材中讲述人口的增长模式,地球人口的合理容量、人口迁移、人口与文化等,要求学生通过掌握人口的基本知识,了解世界人口的发展与增长,正确认识世界人口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区域产业活动"单元,更是与实际生产紧密联系的一个单元。新教材在介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工业区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采取剖析典型事例的方法,努力把每一个农业类型或工业区的内容落在实处,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农业类型是怎样运作的,各工业区有什么特点。新教材注意与实际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地理知识是能学以致用的。
本地适合发展哪种农业生产?了解一个工厂的发展优势、限制性因素?开办商店要考虑哪些因素?在商业区规划中,交通线应如何选择?这些问题都可能是学生步入社会后遇到的实际问题。当然,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解答这些问题,但可以也应该给他们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地理学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战略的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特点,恰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因此,新教材尽可能多地进行一些活动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和体会地理的思维方法。例如,教材中安排了比较多的区位选择的知识。在讲农业区位时,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要考虑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府决策等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和变化;在讲工业区位时,说明要考虑从哪里获得原料、动力(燃料)和劳动力、市场在哪里,有没有便利的运输条件等等;在讲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时,则从分析我国京九铁路和上海港的区位入手,说明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线、点区位的影响。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潜移默化地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多因素、多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三、与旧教材相比较,新教材更易于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探究"可以定义为"通过提问寻求真理,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探究的一生。人的最初的探究活动体现在利用人的感觉器官--看,听,摸,尝和闻等,来收集信息和数据的过程。探究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主地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判断知识类型,确定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思维模式,通过个体和群体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形成探究品格的活动。
与接受式学习相比,探究式学习更强调的是:①参与和过程②平等与合作③鼓励创新。可见,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教材大幅度地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腾出了更多的空间,使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将探究式学习这种方式运用到地理教学之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记忆的状态,引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联系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以及亲自获取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下面是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一节中的探究性学习的案例:
问题情境:自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1969年7月20日首次载人登月成功后,世界上一度出现了"月球热"。后来,宇宙研究的重点转移到金星和火星上,"月球热"逐渐冷了下来。然而自1998年初探明月球两极存在着可支持生命的大量冰态水以后,特别是美国发射的"火星勘察者号"1999年莫名其妙地失踪而导致美国的一系列火星探测计划不得不推迟,重新燃起了"重返"月球的发展计划。
据美、俄、日等国公布的月球新一轮开发计划大致分为5个阶段: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为第一阶段,亦称为无人阶段;从2005年开始为第二阶段,亦称短期滞留阶段;从2010年开始为第三阶段,亦称经常居住阶段;从2020年起进入第四阶段,亦称永久居住阶段;从2030年开始的第五阶段为移民阶段,这时在月球到地球之间将建成定期往返的航线,居民将完全能做到自给自足。
上面材料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或者说,你想了解与材料内容有关的哪些方面的问题?
探究过程:
(1)确定主题:经分析比较,可确定主要的探究问题,如①月球新一轮开发计划的意义何在?②假如人类要在月球上定居,如何解决生存的物质和能源?③随着我国"神舟三号"载人试验飞船成功发射和回收,离中国人登上月球还有多久?等。
(2)个别思考。
(3)讨论解决:班内展开讨论或辩论,相互补充完善,尽可能解决所确定的探究主题。?
(4)想象拓展:展望月球开发广阔的前景,想象月球居民崭新的生活。
总之,探究学习的过程,演绎了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全过程;而探究学习的高质量有赖于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提高,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探究思维模式,提高探究思维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四、与旧教材相比较,新教材对教师的知识的广度以及知识的深度要求更高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新理念,首先需要地理教师更新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学习和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即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改变过去重视知识传授为强调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会学习,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时密切联系实际,多列举身边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进行案例教学,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让学生理解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和在我们处理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理意识和地理价值观念,从而自觉主动地学习地理。例如:在讲授完"气旋"内容后,就采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描写诸葛亮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氏父子的场景: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峪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的军队。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是施用火攻的绝好良机,诸葛亮用计将司马懿的大队人马引入谷中……然而,正当火旺人困,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然地面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使司马氏父子死里逃生,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豪情壮志,诸葛亮不禁仰天长叹"天不该绝司马氏父子"。向学生提出:"你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说得对吗?为什么?" 通过这一学生熟悉的事例,激发学生主动的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找到问题的答案,知道这并不是"天意",而是诸葛亮自己一手造成的。这样,要求教师不但拥有扎实的地理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知识面宽广。教师还要不断学习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材处理好,把地理生动形象的素材和特点科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带到地理环境氛围之中,增强教学感染力,努力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地理知识,同时唤起每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地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