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第16讲: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与地貌1

标签:
八达岭宋体中国地质大学高考地理潜规则教育 |
分类: 地理教案汇集 |
[考纲要求]
陆地的组成要素。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地质构造与地貌。侵蚀、沉积等外力地貌。人类活动与地貌。
[知识讲解]
陆地环境是由地壳(岩石、地貌)、大气(气候)、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一、陆地环境组成——岩石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注意:岩石圈≠地壳
(1)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最主要的有氧硅铝,氧最多占一半,硅其次占1/4,金属元素为铝。
(2)几个概念:
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矿产: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矿石:含矿产的岩石,优劣常用品位表示,有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石灰岩、煤、花岗岩、大理岩。
矿床: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矿产的富集地段。有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变质矿床。
岩石: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
2、分类及其成因:
(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
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等。理解教材P58页“岩浆岩生成示意图”。
形成矿产:有色金属。
(2)沉积岩: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下形成或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
形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海滨的金、金刚石。
冰川沉积:先融化先沉积,杂乱物章。
河流沉积:上游→下游:颗粒由大到小。
化石:古生物遗体(如贝壳)或遗迹(如足穴)。
化石与古环境:
珊瑚组成的石灰岩——温暖广阔的浅海。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湿热的森林茂密地区。生物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在正常情况下,地层总是按顺序排列的,下面的岩层比上面的岩层古老。
提问:同一条河流从上游至下游沉积物颗粒大小有何变化?同一河段在垂直方向,由上至下沉积物有何变化?
可反映地层的地质变化、生物进化、当时的地理环境。理解教材P59页“沉积岩生成示意图”及P60页“根据化石确定地层时代示意图”:①地点3海拔高没有形成B层,后下沉形成C、D层;②地点3先形成B层,后抬升,B层被侵蚀,后又下沉形成C、D层。
附:各地质年代的典型代表
太古代——地壳活动剧烈,地球上只有海洋。有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
元古代——出现陆地。有藻类等低等生物,原始生命开始。
古生代——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脊椎动物出现,如鱼类、两栖类。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已抬升成陆地。
中生代——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爬行类、鸟类出现,如:恐龙、始祖鸟等,也是重要造煤时期。
新生代——世界许多高山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第四纪人类出现,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3)变质岩:已生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如石灰岩变成大理石等。理解教材P61页“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注意的是石灰岩与岩浆的交界部位。
3、地壳物质的循环:二、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 |
能量来源 |
表现形式 |
相互关系 |
内力作用 |
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 |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
外力作用 |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 |
(1)地壳运动
性质方向 |
概 |
结 |
关系 |
水平运动 |
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
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有的断裂张开,形成裂谷和海洋 |
相伴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
升降运动(垂直运动) |
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
(2)板块构造
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全球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全部是大洋板块)
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③冰岛:生长边界。
④安第斯山脉: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
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概念: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形式 |
从形态上看 |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 |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
|
褶皱 |
背斜 |
向上拱起 |
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
向斜 |
向下弯曲 |
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
||
断层 |
地垒 |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 |
||
地堑 |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 |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物理风化)、化学破坏(化学风化)、生物生长活动(生物风化)变成松散、碎屑状沉积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
需注意的地方:
1、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
2、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铁路隧道。
3、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水库坝址选择点。
4、断层: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全国新课标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新增加的考点配套练习(1)
考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考点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相关经典问题、理解记忆
☆
如何区别风化和侵蚀?
答:风化是外力使岩石表面变碎(但还贴在母体上),侵蚀是外力把上面形成的碎块儿剥离下来,搬运是外力再把这些剥下来的碎块搬到其他地方去。
☆长江三峡与挪威的峡湾风光的区别?
答:挪威的峡湾风光貌似我国的三峡风光,但二者成因不同。挪威的峡湾是由于冰川的侵蚀作用挖蚀出的许多U型谷和V型谷,后来随着海平面的抬升而形成;长江三峡则是由于四川盆地抬升,湖水外泄,深度下切而形成,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自己分析刚果河下游峡谷的成因】
☆U型谷和V型谷在成因和形状上有何区别?
答:U型谷是由于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谷地形状呈字母“U型”,而V型谷则是由于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侵蚀而形成的,由于河流表层流速比底层和两岸流速快,所以对河谷下部的冲刷侵蚀作用较弱,故呈现“上宽下窄”的“V”字形。
☆东欧平原和内蒙古高原都呈现波状起伏成因相同吗?
答:东欧平原平原的波状起伏是冰川作用的结果,内蒙古高原东部则是由于风力的作用呈现出波状起伏。
☆山前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有何异同?
答:三者都是由于流水的冲积作用,但位置有所不同,山前冲积扇一般在河流的出山口附近,冲积平原一般在河流的中下游,河口三角洲则是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
☆静止沙丘和流动沙丘的层理上有些什么不同?
答:相同点:二者皆是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区别:静止沙丘为多层弧形层理构造,流动沙丘是单向斜层理。静止沙丘,因为静止不动,所以不存在沙粒的搬运,形成弧形层理构造。
流动沙丘,沙粒不断地从迎风坡向背风坡搬运,在重力的作用下堆积,在沙丘内部形成与背风坡倾斜方向一致的斜层理。
为治理移动沙丘通常先在迎风坡设置草方格沙障再植树种草以减弱风力,而实际情况却是迎风坡背风坡双管齐下。
【C图为正确的静止沙丘层理结构,A图为正确的流动沙丘层理结构,BD错误】
☆峡谷和裂谷如何区分?
答:①地形:峡谷横断面一般是“V”形;裂谷横断面一般是“凵”形。
②成因:峡谷一般是流水侵蚀形成;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
③峡谷一般规模比裂谷小。
☆地形和地貌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总称,地形起伏的大势一般称为地势。
【五大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②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各种面貌,是不同的地质条件造就的,各种内外力作用后的结果。根据形态分类则可以划分出五大地形;根据成因分类则有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风蚀地貌、雅丹地貌等。
所以说,地貌的概念其实比地形要大。
☆低山、中山和高山大致是以哪些海拔高度为界的?
答:500——1000米低山;1000——3500米中山;3500米以上为高山。
☆什么是垂直节理发育?
答:垂直节理是指岩石破裂但未发生明显的错动和位移,这些岩石极容易被流水侵蚀而使得裂缝变长、变宽、变深称之为“垂直节理发育”。黄土的垂直节理发育,所以容易流水侵蚀产生沟壑。
☆水库不是适宜建在向斜处吗?那为何三峡大坝却建在背斜之上?
答:在岩石结构相同、工程量相同的条件下向斜的确更优一筹,而将三峡大坝建在背斜上是因为它的坝底是坚硬的花岗岩,而这个地方又恰好工程量最小。小型水库多建在向斜上是考虑的向斜利于储水、不易受侵蚀这一优点。
☆关于在野外如何扎营的问题?
答:野外扎营一般遵循“平坦开阔、近水当道”的原则,即在地形平坦(或山脊的缓坡)、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的开阔地扎营,以利于紧急事件的处理。不宜扎营于山谷之中,以防滑坡、洪流;不宜扎营于山顶之上以防雷击;不宜扎营于陡崖之下以防崩坡、坠物、山洪等。不宜扎营于密林之中,以防森林火灾或野兽突袭。
☆水塔(自来水厂)应布局在地势较高处?
答:如宝鸡的自来水来源冯家山水库,以实现可自流到宝鸡市区。
☆
山顶为何通常比较平坦?
答:外力作用使得地表趋于平坦,同时内力作用也产生一些较为平坦的台地。
☆海枯石烂: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迁,外力作用导致石头会被侵蚀腐烂。
☆虎落平阳被犬欺:平阳指“地势平坦,向阳的地方”人口密集,狗的数量自然也多。
☆中流砥柱:黄河三门峡以东的景点,有巨石立于江中,长年受水流冲击而屹立不倒,船工呼之为“朝我来”。
☆水滴石穿:流水的侵蚀作用。
☆飞沙走石:风力的搬运作用。
☆沧海桑田:
指大海与桑田相互转化,是由于地质作用。
☆地质构造与资源:向斜找水,背斜找油,断层找泉。
解释:向斜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背斜利于储藏石油天然气,而断层处常常产生泉,如果流经的地区多火山,由于岩浆的余热甚至有温泉。
☆判断向斜背斜:“中老翼新”是背斜,“中新翼老”是向斜
助记:想象记忆“中国有一个老人叫奕新,运气很背,很邪。”;“计划生育”宣传标识是向斜。
解释:岩层如果体现出中间老两翼新的则是背斜。
☆岩层新旧关系判断:插足者新,被插足者老;覆盖者新,被覆盖者老。如右图:岩层①②③④按从老到新的排序为:②①③④,必然是先形成②,然后形成①覆盖于其上,再喷发出③侵入①②岩层。最后石灰岩经变☆六大板块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速记:“冰岛生长在大洋,二岛三山四弧亡。”
解释:生长边界一般形成裂谷或海洋,冰岛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
二岛:新西兰的南北二岛 三山:阿尔卑斯山系、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中国“三水”:水能丰富;水运沟通;水汽输送,原因是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原因。
☆非洲地形总结为:“三大高原一盆地,两条山脉遥相对。”
三大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 两山脉:阿特拉斯山脉、德拉肯斯山脉
☆西亚地形为“三大高原一平原”
即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土耳其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普通分层设色等高线地形图:
解释:在一般的地形图中,黄色的表示高原,蓝色的表示海洋(湖泊等),且颜色越深表示海水越深。绿色的表示平原或丘陵,沙漠用黑色点状表示。棕色紫色表示海拔高于4000米,白色的地区终年积雪覆盖。具体色彩的深浅可参照中国地形图或世界地形图图例进行比较。
[能力训练]
如图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情况的地球剖面示意。读图回答1—2题。
1.在六大板块中,图中反映出的板块有
2.比较K、L、M、N四地洋底地壳的地质年龄
图5为某地区的平面图,图6为图5中河流R的纵剖面图,表2为图5中P地的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降水数据。据此回答3—7题。
月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月平均气温(℃) |
-7.3 |
-2.5 |
5.3 |
11.7 |
16.7 |
20.5 |
22.4 |
21.0 |
15.9 |
9.4 |
1.6 |
-5.7 |
月平均降水量(mm) |
0.5 |
0.6 |
2.5 |
6.0 |
13.0 |
11.0 |
19.8 |
28.5 |
17.0 |
9.0 |
1.6 |
0.5 |
3.根据表2的气候数据,判定P地所在地区属于
4.河流R的水源补给主要来源于
5.近年来,河流尾闾地区的农业区不断缩小,尾闾湖基本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6.近年来,分布于冲积—洪积扇前缘的泉水大量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7.协调本地区发展和环境之间关系的途径有
2003年秋季,泉城济南市许多干涸多年的泉群重新涌水,图1表示济南市附近地貌类型,据此回答8-10题:8.这些泉群的主要补给区为
9.这些泉群的水源主要为
10.这次泉水由枯变丰的最主要原因是
图4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11—12题。
11.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
12.a图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13.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以下各题:
|
1、A
12、D
13.(1)太平洋板块
②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而形成
③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而形成的(或两个大陆板块相撞)
④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