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闲人】复习第6讲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和热力状况

标签:
中国宋体gb2312高考地理地区气温教育 |
分类: 地理教法交流 |
[考纲要求]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大气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大气圈的作用:保护作用;使水循环;雕塑地表形态;对生物界和人类影响更为深刻。
2、大气的组成:
3、垂直分层
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②各层的特点及原因:
层次 |
特 |
原 |
对流层 |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 100米降低0.6℃。 ②对流动动显著(低纬17~18、中纬10~12、高纬8~9千米)。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
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强, 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著。 |
平流层 |
起初气温变化小,30千米以上气温迅速上升。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空飞行。 |
臭氧吸收紫外线。 上热下冷。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 |
高层 大气 |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自下而上分三层:中间层、暖层(电离层)、逃逸层] |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 |

例1、比较同纬度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空海拔均为5000米的A、B两点气温TA、TB的大小。(TA>TB)(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例2、
温度层结不同,导致烟囱排出的烟雨形态不同。
①翻卷型:出现在中午前后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r-rd>0),扩散条件好,污染物浓度落地点距烟囱近。
②锥型:出现于多云或阴天的白天、强风、冬季的夜晚,中性层结,气温随高度变化不大,烟流呈圆椎型,污染物输送较远。r-rd≈0,r=rd。
③平展型:出现于弱晴的夜晚和早晨,大气处稳定状态,出现逆温层,烟云呈水平方向,缓慢扩散,受稳定层结控制,湍流受抑制,垂直方向很小,似带子。r<rd烟囱高,污染物输送远,烟囱低,逆温下污染物浓度大。冬、春季节微风晴天,午夜至清晨时出现。
④爬升型(屋脊型):出现在日落后傍晚,因地面辐射逆温,烟囱高度以下为逆温,上部仍为不稳定大气(保持递减层结),烟气向上扩散,而不向下扩散,一般不会造成污染。排放口r>rd,排口下方:r<rd。
⑤熏蒸型(漫烟型):出现在日出后8~10时,地面加热后,使夜间形成的逆温层从地面向上逐渐消失,即不稳定大气从地面向上逐渐发展,当发展到烟流的下边缘或更高一点时(不稳定状),烟流发生向下的强扩散,而上边缘仍处于逆温层,这时排出口下方r>0,r>rd,不稳定层结;排出上方:r<0,r<rd大气稳定。
烟囱高,逆温层出现在烟囱出口处以下高度,则可以平展型变为上升型,反之亦然。
例如3:下烟流型,可能最能体现“大漠孤烟直”的是:(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
反射: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卫星云图上白色越浓,云层越厚,反射太阳光最多。地面性质与反射:新雪最强。
散射:有选择性。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天空呈灰白色是因为太阳光被较多尘埃和雾粒散射的缘故。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得少。
☆拓宽:影响地面辐射(太阳辐射)的因素:
温度高低与波长长短关系:温度高,辐射最强部分波长短。太阳辐射波长小于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太阳暖大地)
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暖大气)。
大气以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大气还大地)
2.大气热力过程实例:
3.全球的热量平衡(热力状况结果)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及人类减缓地球变暖的措施:①冰川融化(特别是南极大陆),海平面上升;②海拔较低的岛国,将被淹。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是地球上第一个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受影响的国家。
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大气热力状况综合分析:
9.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
C.乙地比丙地稳定
10.正午前后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C.丙地刮起东北风
11.该区域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
【答案】9、D
【分析】本题组以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地形和8时气温的垂直分布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大气热状况、热力环流及大气的运动状况、垂直等温线剖面图的判读、天气系统移动及特定时刻的天气现象、判读图示所属的区域(区域定位)等知识。重点考查热状况原理分析、热力环流的原理、综合分析与知识应用能力。本组题图像和材料新,静态分布与动态变化相结合,并提供新情境和新知识,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难度大。
第9题,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垂直方向自下而上,温差越大,对流运动越强,温差差越小,气流越稳定。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和试题中提供的新知识,近地面与高空比较,气温差异大,地表湿度大的地区,地表大气密度越小的甲乙两地,大气对流运动活跃而丙地近地面大气最稳定。其中甲地比乙地垂直方向上温差大,甲地比乙地大气更活跃
[能力训练]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居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图3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下图,回答1—2题。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2.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读图,回答3—4题。
4.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
|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5~7题。
5.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6.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7.2003年10月我国发射的“神州5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8.下列关于地球大气层中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春天孩儿面,一日三朝变”。请参阅今年3月1日至17日上海地区气温曲线图,回答9-13题。
10.下列4天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一天是(
11.从3月17日起,再过10天,下列城市中白天最长的是(
12.下列4天中,北京某地(40°N)测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接近50°的一天是(
13.造成初春气温骤变的原因,除冷暖气流的影响外,云对气温高低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关于云对气温影响的正确叙述是
14.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3)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变暖需遵循的最主要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能力训练答案]
1、B
13、C
14、(1)0.30-0.32
(2)
附湘教版:大气环境
人们最初认知的是大气层下部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整个大气层有了深入的了解。
根据图2-23,分析下列问题:
人类的生产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对流层进行的。对流层中的气温变化和风霜雨雪等天气过程,是能量在对流层中传递和转换的表现。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作用
对流层大气能够直接吸收部分地面辐射,其中以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辐射为多。所以说,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大气辐射。它也属于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朝上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射到地面。
ACTIVITY
活动思考
1.读图2-24、2-25,
3.每年秋冬季节,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纬度因素。纬度不同的地区,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各异,尤其是太阳光线照射水平地面的角度不同。这是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重要原因。同样性质的地表,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越大,所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就越强。

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可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地面辐射释放能量的绝大部分(7%~ 95%)截留在对流层大气中,同时地面还可以靠吸收大气逆辐射,直接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这样,对流层大气就可以延缓地面温度下降的趋势,使得地面因昼夜交替而导致的温度波动趋于和缓。这就是大气对地面所起到的保温作用。
3.农民在冬季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是对哪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