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西山大觉寺

(2011-11-29 11:07:59)
标签:

乾隆皇帝

大觉寺

北京西山

gb2312

楷体

旅游

分类: 中外旅游聚集

大觉寺里谁人觉  千年银杏生不言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上)

大觉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麓,建于辽咸雍四年(1068年),寺院坐西朝东,体现了辽统治者契丹人“朝日东向”之俗。因寺内有清泉流入,故得名“清水院”。 102日中午到此游览,对“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要义略有所悟。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上)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上)

山门。大觉寺的山门面阔三间歇山顶,下面是砖石结构,开拱门一,上有匾额“敕建大觉禅寺”,左右两个拱门被改建成拱形石扇窗户。上面是木结构的斗拱和屋顶。山门左面书“风调”,右书“雨顺”。门前一对汉白玉的石狮,颇巨气派。“敕建”和“风调雨顺”说明寺庙为皇家拨款修建,“禅寺”透露出在佛教宗派上是属于禅宗。左面的石狮前摆放一个广告靠牌,主题词为“茶香寺溢,动静等观”。寺庙山门朝东,我们到来正值中午时分,山门东南角的飞檐在红色墙面上投下阴影,半明半暗。一下子想起曾困惑我的乾隆皇帝所做的对联:“星朗紫宸,明辉腾北斗;日临黄道,暖景测南荣”。以前我不理解“南荣”(南面的屋檐)如何能测到“暖景”(太阳的影子)呢?现在估计乾隆皇帝可能是利用了面向东(西)的宫殿。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上)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上)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上)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上)

寺院依山就势,中轴线呈东西走向,进了山门步步登高。天王殿前院子很大,满院苍翠,古柏森森。沿着中轴线从东到西分别是左右碑亭各一,西面是功德池,又称放生池,功德桥,再向西是钟楼和鼓楼。碑亭建于明代,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厚重的红墙,带栅栏的拱门,亭中各立一通石碑,螭首龟趺,南面亭中碑阳刻雍亲王撰送迦陵禅师安大觉寺方丈碑记,碑阴刻清乾隆十二年御制重修大觉寺碑文;北面亭中碑阳刻明宣德三年御制重修大觉寺碑文,碑阴刻明正统十一年御制重修大觉寺碑文。

功德池为南北走向的长方形,四周砌有低矮的围墙,池中有石桥将池水一分为二,池壁南北两端有形似龙头的辽代石雕水兽,口中吐玉喷珠,水流不断。水中有成群的红鲤,往来洄游,灵性十足。北面池中央有一喷泉,在阳光映照下形成美丽的彩虹!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上)

天王殿。天王殿檐下没有匾额,外墙和斗拱油漆的色彩艳丽,殿堂里的弥勒佛和韦驮雕像以及殿两侧是四大天王雕像也都是刚刚维修过的模样,和室内古朴的氛围不一致。韦驮双手合十,两手腕中横置一金刚杵,表示这座寺庙是十方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闻天王的法器不是常见的伞而是右手托一宝塔。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上)

大雄宝殿。全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明代遗构,建在高台之上,汉白玉石栏环绕月台,单檐歇山顶,黑琉璃瓦覆盖屋面,绿琉璃剪边,檐下不是通常的“大雄宝殿”而是一块“无去来处”横匾,为乾隆御笔。源出《金刚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佛经如是演说,诸法不动,无去来处。无高无下,无此无彼,何有去来坐卧?大殿面阔五间,额枋彩绘褪尽,露出陈旧的原木色,非常古雅,殿内供的是三世佛,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居中,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居右,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居左。后壁为三面火焰屏风依次映衬着观音、文殊和普贤三尊佛祖造像。北、南、西三墙佛龛内为二十诸天像和十八罗汉像。大殿内侧门楣上相对悬挂着两块匾额,分别是“妙悟三乘”和“法镜常圆”,这两块匾及大殿后侧“妙莲世界”匾额乃是慈禧皇太后所书。大雄宝殿内厅正中顶端有著名的“蟠龙藻井”:一环巨大的木雕藻井,网格祥云交织,层层向心聚收,外层四方,顶层浑圆,显出“天圆地方”的理念,圆心内一尊巨大的蟠龙,腾云驾雾,气势恢弘。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上)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上)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上)

无量寿佛殿大雄宝殿后的无量寿佛殿,单檐歇山顶,月台环绕石栏,灰色筒瓦,其前檐扇、槛窗都用古钱式菱花,简洁明朗。这座殿堂的存在说明寺庙属于佛教的净土宗,结合寺院山门的“敕建大觉禅寺”说明可知是禅净双修的了。下悬“动静等观”的匾,也是乾隆御笔。殿内正中供奉着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坐像,左右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立像,无量寿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被称为西方三圣。倒座为清代悬塑海岛观音像无量寿殿前有两株银杏树。北面的一株雄性银杏,相传是辽代所植,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故称千年银杏、辽代“银杏王”,树高25米左右,胸径7.5米,如果用人合抱的话,大概要七八个才能合抱得过来,浓荫遮盖了大半个院子。乾隆皇帝曾经为这株银杏赋诗一首:“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绿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 相比之下,南面的另一棵银杏,则显得年轻而纤细,其实这棵“小银杏”与银杏树王同龄,只是主干已经死亡,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从主干根部顽强生长而出的支干。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上)

大悲堂。又称大悲坛,位于中路建筑北端,为一座二层建筑,檐下悬有大匾“最上法门”,原是乾隆皇帝御笔,后改为醇亲王的手笔。原是寺院藏经之所。《大觉寺历史沿革展览》就设在此处,展览用大量图片、文字和实物,介绍了大觉寺的历史兴衰。其中有大觉寺清代的地契,还有执照凭据、地亩账、告示等文书档案,还有写着“方丈”、“思过”的匾额和一些老照片。这些足足见证了大觉寺的风风雨雨历程,诉说着一些曾被历史淹没的故事。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上)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上)

迦陵舍利塔。矗立在大悲堂北侧,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高12米,是藏传佛教的覆钵式塔,塔基是两层须弥座,下面为八角须弥座刻有仰莲和伏莲纹样,在八个面中心和四周都镶嵌有砖雕,转角处的角柱上有连珠、如意等纹样,其上是圆形须弥座上刻有仰莲和伏莲,束腰处有花草图案。须弥座之上是三层叠涩金刚圈,再上是塔肚,塔肚正面开有壶门,壶门下方有一个由连珠纹装饰的座,壶门周围装饰有火焰纹样,假门上还有石刻的窗棂。塔肚上是十三层相轮,没有基座,相轮上是由伞盖和宝珠组成的塔刹,伞盖上刻有流云纹和佛字,并挂有铜铎。刹顶的宝珠上有蕉叶纹装饰。在白塔的左右,有一棵松树和柏树,松柏的枝条向白塔伸出,似将白塔抱住,因此称为松柏抱塔,北面一棵柏树已死,现在用一棵模型进行场景的再现。

迦陵禅师,清初著名禅僧,为临济正宗第三十四世嗣法传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有人向一直韬光养晦的雍亲王胤举荐迦陵禅师,互觉机缘相契。康熙五十九年。雍亲王将京西名大觉寺大加修葺,力荐迦陵禅师出任该寺主持。大觉寺也因迦陵禅师出任主持,而更声名显赫。胤登基后,迦陵禅师辞去主持之职,于雍正元年春出走。雍正四年,迦陵禅师以微疾而逝。迦陵禅师圆寂后,雍正皇帝对他追思不已,封其为大清国师,赠谥“圆通妙智”,但迦陵禅师圆寂后没几年,雍正帝对其态度突然发生180度大转弯,说迦陵禅师“品行有污,行为不端”,着削去所赐“国师”封号,此中奥妙非局外人所能觉也!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上)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上)

灵泉池、龙王堂。后院龙王堂位于全寺最高处,是一座两层建筑,在龙王堂前有一水池,称为灵泉池。寺院西北李子峪有清泉,从龙王堂前的龙首中涌出,清澈见底,四时不竭。涓涓清泉分作南北两路,顺着西高东低山势流下,流经整座寺院,最后汇集于天王殿前的放生池。

回味无量寿佛殿门上匾“动静等观”表达的是佛家思想,动即是静,静亦是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与静,应等量齐观。一动一静皆是宇宙常法,不可倚轻倚重从而有违自然之理,眼前寺院中静者如各个殿堂里或坐或立的佛祖、诸天造像,他们宁静致远、不动如山,动者有寺院两侧滚滚流淌的清冽山泉,他们奔流不息、逝者如斯,无声的印证着三法印之要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

钟惊苍穹禅悟人生  鼓伴净水茶香传承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下)

沿着大觉寺的中轴线参观到龙王堂后,便到了寺院中轴线的尽头。有南北两条路下山。我们便沿南面的道路下山,沿路的建筑主要有领要亭、憩云轩和四宜堂。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下)

领要亭。位于寺院的西南角坡上,是一六角攒尖顶的亭子,名字来自“山寺之趣此领要,付与山僧阅小年”诗,据说是乾隆或雍正所做,旁边还有一石,上刻有乾隆丙戌年的一首题诗。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下)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下)

憩云轩。下山路上有一条石砌明沟,流淌着从龙潭(灵泉池)流出的泉水,山坡上首先有一个传统园林风格的建筑,檐下悬有一匾,上书“憩云轩”三字,为乾隆御笔。遗憾的是门前摆放着“游人止步”的标志。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下)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下)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下)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下)

明慧茶院。沿着水渠继续下行,进入一个院落,到处是茶座,还有紫藤花架,主殿名“四宜堂”,是清朝皇室的行宫。配殿的题名有“明思轩”、“明志轩”,院落里还有一株玉兰树,东侧的墙边有一口井,是山上的泉水沿着明渠汇入形成,井台上刻着“明慧井”三个字。因这口井的缘故,大觉寺有饮茶品茶的传统,文人张伯曾经在大觉寺的题诗《听泉》,“清泉汩汩净无沙,拾取松枝自煮茶。半日浮生如入定,心闲便放太平花”。走出院门才看见院门檐下悬挂着匾额“明慧茶院”。边上有中英文的说明:“四宜堂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修大觉寺后,雍正题:‘四宜堂’匾,并赋诗一首:‘佛殿边旁经舍存,肃瞻圣藻勒楣轩。四宜春夏秋冬景,了识色空生灭源’”,紧挨着明慧茶院有一家绍兴菜馆。这里就是寺院门前广告所言的“茶香四溢,动静等观”所在了。再往前走就是山门了,到这里我才发现,山门内还有一座“素食与养生”展览馆。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下)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下)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下)

走出山门前往山下的停车场,我发现路边的墙壁上有寺院布置的茶文化浮雕广告,内容不俗,特记录如下:“茶禅一味茶艺之道——和。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千世界。钟惊苍穹禅悟人生,鼓伴净水茶香传承茶艺之德——礼。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礼记》。茶艺之韵——雅。闭目而息,静心而息,品茶品人品世俗。浮生之闲,恍梦之余,赏文赏乐赏风雅”。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下)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下)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下)  

北京西山大觉寺游记(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