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理实验的教学设计

(2011-10-25 11:12:40)
标签:

宋体

恒星日

太阳日

太阳高度角

地球自转

教育

分类: 地理教案汇集

人教版必修1教材中的地理实验安排较少,依据教材设计地理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列举如下。

 

实验一:演示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

 

目的: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缓解难点。

 

器材:地球仪、太阳(学生甲)、遥远的一颗恒星(学生乙)

 

步骤:⑴地球仪赤道取一点A最前排一学生甲扮演太阳,同组最后排一学生乙扮演遥远的一颗恒星。点A、甲和乙都在同一线上,地球仪绕学生甲(太阳)公转一边自转。

 

⑵当点A自转一周(360°),A第二次面向恒星乙,所花时间23564秒,是一个恒星日。但是,点A还没有第二次面对甲。点A接着再自转59′,此时点A第二次面对着太阳甲。点A共自转了360°59′,所花的时间是24小时。

 

⑶其他三种假设情况:地球只自转不公转、地球只公转不自转和地球公转方向是自东向西时,再比较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对象

类别

恒星日时间

恒星日地球自转角度

太阳日时间

太阳日地球自转角度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和公转

 

 

 

 

地球只自转不公转

 

 

 

 

地球只公转不自转

 

 

 

 

地球公转方向是自东向西

 

 

 

 

 

实验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目的:让学生观察昼夜长短和极昼极夜变化,以动态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器材:以一张圆形硬纸,画上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另一张黑卡纸剪成半圆形代表黑夜,覆盖在底盘。

 

步骤:⑴教师牵动底盘,演示太阳直射点不断南北移动,导致晨昏圈的摆动(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始终保持垂直关系),晨昏圈切割纬线,造成昼弧和夜弧长短发生变化;

 

⑵教师要重点演示春秋分日、夏至日和冬至日晨昏圈的位置关系;

 

⑶分四个节气段(如下表)演示;

 

⑷学生根据演示实验,填写下表,得出结论;

 

⑸继续思考:此时南半球的情况又如何呢。

 

节气段(以北半球为例)

昼夜长短状况比较

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极昼或极夜范围的变化

夏半年

春分日夏至日

 

 

 

夏至日秋分日

 

 

 

冬半年

秋分日冬至日

 

 

 

冬至日春分日

 

 

 

 

实验三:沿地球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器材:撑开的雨伞,墨水和清水等。

 

原理: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导致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步骤:⑴将雨伞伞尖代表北极点朝上,在伞尖滴适量的墨水滴;

 

⑵模拟地球自转方向(以北极点为中心为逆时针),进行旋转;

 

⑶观察并描述墨水滴流痕的偏转方向;

 

⑷再将雨伞伞尖代表南极点,重复23步骤,但自转方向与2步骤相反。

 

结论:地表物体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实验四:测定学校的经度和纬度

 

原理:利用地方时差,推导经度,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推导纬度。

 

器材:11米长木杆,手机(北京时间),直尺,指南针,数学用表等。

 

步骤:测定经度:⑴利用直杆确定当地正午时刻:当杆影最短时,既为当地正午时刻;

 

⑵当地正午时,看手机时刻,此时的时刻即为北京时间;

 

⑶根据当地地方时与东经120°的地方时差,即可求出当地经度。

 

公式:当地经度=东经120°±时差×15°/小时

 

测定纬度:在春分或秋分日

 

⑴将木杆直立于操场上,观察杆影朝向;

 

⑵当观察到一天中杆影最短时,用直尺测量杆影长度,用数学正切函数计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H

 

⑶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计算出当地纬度;

 

H=90°-纬度差(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当地纬度差)

 

结论:写出该地的经纬度度数。

 

实验五:演示季风的成因

 

目的:直观演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产生的季风及其风向变化规律

 

器材:一束香、电炉子、盛有冰块的小盘、大型的玻璃缸、板盖等

 

步骤:⑴点燃香放入玻璃缸的中央,盖上板盖,观察烟气的飘移方向。打开板盖,把盛有冰块的小盘和电炉子分别放置玻璃缸的两端,盖上板盖,将电炉通电几分钟后,观察烟气的飘移方向。

 

⑵打开板盖,把盛有冰块的小盘和电炉子交换位置后,观察烟的飘移方向。

 

现象与原理:⑴开始时香的烟垂直向上。因为玻璃缸内在不受外界气流影响下,香燃烧形成单一的热力环流。放入盛有冰块的小盘和电炉子后,无论两者位置如何变化,卫生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子后再上升。因为电炉上方空气被加热,气压降低形成低压,气流上升;冰块上方空气相对冷却,气压升高形成高压,气流下沉;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结论:冬夏季节海陆热力性质不同,高低气压产生了季节性互换,因此产生了风向有规律变化的冬夏季风。

 

实验六:演示锋面系统形成过程

 

课题:探究冷锋和暖锋的形成过程

 

目的:冷空气(蓝色的冷水)主动向暖空气(红色的暖水)移动,暖空气顶盖上出现“云雨”现象。

 

器材:透明的长方形的中间有凹槽的玻璃容器(在水槽两端各增加一种动力)、隔板、蓝色冷水、红色热水、冰块、实验报告。在容器里,一侧放温度较低、比重较大的蓝色液体,其顶盖上面放有冰块;另一侧放温度较高、比重较小的红色液体,中间用一隔板把两种液体隔开。

 

步骤:迅速抽去隔板,打开蓝色(或红色)冷水一侧的动力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在短时间内,可以见到蓝色液体渗入到红色液体之下,并形成了一个倾斜的分界面,且顶盖上出现“云雨”现象。

 

结论:冷暖气团相遇时,会形成一个倾斜(形态)的交界面,即锋面。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位于锋面的下方,暖气团位于锋面的上方,并沿锋面上升。由于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风等天气。

 

实验七:温室模拟实验

 

原理:温室阻止了空气在室内外对流或湍流方式的热交换,从而使室内增温。

 

目的:利用身边的事物,理解地理原理,并了解该实验与“大气保温作用”的区别。

 

地点:校篮球场

 

环境:晴朗的午间

 

准备:两只平盘、两只温度计、一只大的空矿泉水瓶、沙土、手表、剪刀、纸笔等。

 

步骤:⑴将一些沙土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用剪刀将矿泉水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盛有沙土的盘中。这样就制成了“微型温室”;

 

⑵在“微型温室”顶部钻一个小洞,将温度计插进去;

 

⑶将“微型温室”放置在阳光下,将另外一支温度计放置在没有“微型温室”的盘中,保证两支温度计按受同样光源照射,然后观察升温过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值。

 

101017

10

11

12

13

14

“微型温室”内的温度

 

 

 

 

 

“微型温室”外的温度

 

 

 

 

 

 

 

结论: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所不同,塑料瓶内的温度明显高于瓶外温度。

 

实验八: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课后开放实验室)

 

目的:认识酸雨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准备: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了解酸雨的有关资料。

 

器材:教师准备SO2,装于6个集气瓶中并加入少量的水;镁条或锌粒。

 

学生准备:植物叶子,果皮、废弃大理石等。其它物质:纸张、手帕。

 

步骤:

 

活动步骤

加入物质

现象

原因

1.分别将下列物质放入老师准备的酸雨中。

1)植物叶子

2)果皮

3)镁条或锌粒

4)大理石

1

2

3

4

 

2其它物质

1)纸张

2)手帕

1

2

 

 

实验九: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器材:一杯颗粒不均的细沙、一本书、一张白纸。

 

步骤:⑴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

 

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

 

将细沙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

 

⑷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

 

结论:可以观察到堆积地貌呈现扇形的特点,颗粒大的分布在最外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