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作品:对中学生偶像崇拜的调查与思考
(2011-10-22 10:35:02)
标签:
陈景珂中国宋体偶像崇拜教育 |
分类: 备考高考报考 |
对中学生偶像崇拜的调查与思考
组
指导老师:周娟老师
班
时
一、序
偶像崇拜已经在这个社会上存在很久了,在媚俗的大众文化和商业利益的推动下,每天的“造星”运动充斥我们的生活比如:“超女”、“快乐男生”等,再加上“女粉丝苦追刘德华”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积极关注。中国社会走向更加多元化,这一时期每个偶像的持续时间越来越短,往往是“各领风骚两三年”,变换非常迅速。那么对于90年代后出生的青少年,有些人士指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成人世界应以平常心待之,给予正面的引导,协助青少年从积极面去思考,快乐地成长”。(网络言论)“现今年轻人崇拜的偶像变化极快,但每一轮的崇拜中,他们都那么狂热”。(网络言论)。这些只是从一个侧面阐释了中学生的偶像崇拜,并没有从根本上给予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他们为什么这么的痴迷于偶像?他们自身的人格出现了偏差还是社会的教育出现了问题?这是我们研究青少年问题都必须认清的问题,面对复杂多变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他们需要去关注!他们崇拜的是谁?为什么崇拜?崇拜的体验和看法是什么?审看他们偶像崇拜的担忧和评价,审视我们的教育和引导方法,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套餐,推进我国中学生阶段的人生辅导和素质教育。
二、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出发调查和研究对于90后中学生的偶像崇拜评论,从客观的角度去了解,去调查这批青少年的“偶像崇拜”问题。“偶像”这个特定群体对于他们行为,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崇拜的原因,以及学校教育在他们“偶像崇拜”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如何采取措施引导以及整个社会如何看待。
三、分工
1 史阿磊:进行高一级的调查纪录并统计人数;
2 陈景珂:纪录高二级的调查问卷并统计人数;
3 马勇:进行高三级的调查并统计人数;
4 华雨:将高一、高二、高三同学对偶像崇拜的以时间段划分;
5 解居策、郭鸟:收集材料,编写;
6 高海月:打印且与组员共同调查、统计人数,作出结果.
四、阶段
2007年10月---2008年3月:进行各年级调查,统计;
2008年3月---2008年4月:整理材料,编写;
2008年4月---2008年5月:写出感受,分析结果.
五、结果
1、调查分析与研究
(1)偶像崇拜在高中生中普遍存在,99%的学生肯定了自己有偶像。高中生如此地踊跃,主要原因是情感依托和心理文化的表现形式,高中生向往多姿多彩的生活,但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使得他们不堪负重,整日的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单调曲使本该丰富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父母、老师的训导、同学间的紧张关系使本该靓丽的生活蒙上了重重的灰色……在吵负荷的心理压力下,高中生寻求宣泄、解脱和释放,偶像就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拥有偶像感到精神有了寄托。再者,高中生追求独立的欲望更强烈,想摆脱成人的束缚,也出现了“情感脱节”,要寻找新的替代物。
(2)大众媒体(电视、网络、杂志等)是学生选择偶像的主要途径
途径 |
传记 |
小说 |
广播电视 |
电影 |
书报 |
网络 |
家人熏陶 |
朋友介绍 |
课堂 |
其他 |
人数 |
38 |
25 |
55 |
43 |
48 |
50 |
18 |
16 |
8 |
19 |
从数据中可以清晰地发现电视、网络、杂志是学生最主要的偶像选择源泉。这也反映了时代的鲜明特征。当今社会,电视和网络迅猛发展,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它们速度快而准、信息广而新颖、内容时尚而流行,时刻在人的周围发生作用。高中生学业重,这样便捷的方式成了他们的首选。但是,调查发现对他们的偶像了解的程度超过50%的很少,仅有18人。
(3)偶像的选择偏向理性的趋势。经过调查和访谈发现,高中生在对为什么选择他(她)作为偶像时,比较看重的是内在的精神比如,毅力、坚强、孝顺、创新、才华等。并非肤浅地表面的东西。学生一种特质、精神或者是偶像所代表的信息,而不是偶像个体本身,在意识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告别表面化、低层次的感性崇拜,而向深层次的理性学习和发展。与此相关的对于偶像认识是从理性还感性的问题,88%的是二者兼有,10%的是理性,仅有2%是感性认识。可见,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偶像崇拜并非盲目追求,冲动感性出发。他们也并不希望完全成为偶像一模一样的人,只希望拥有自己欣赏的部分,对于偶像的意义,95%的认为有一定的意义,5%的认为有很大的意义。很大一部分高中生对待偶像显得较为清醒,有选择性地对待。
(4)父母对于偶像崇拜的态度趋向于开明化,没有太强烈的反对,以下是调查数据:
态度 |
支持 |
坚决反对 |
不影响学习 |
不管 |
人数 |
3 |
5 |
47 |
5 |
与此调查发现,曾经和父母交流过偶像崇拜问题的学生,在选择偶像和对待偶像的态度是较为理智的。对于长辈们的偶像崇拜持理解的态度。因为家长是父母的第一任老师,能够敞开心扉以朋友的身份说说自己的过去的故事,这样民主的家庭氛围给予了学生良好人格的沃土,其中的谆谆诱导,经验和评论,小孩会收益匪浅的。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学生一生的学校,它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
(5)对于影视、体育明星做了特别的调查
追星的经历 |
有 |
51 |
没有 |
9 |
|
追星的利弊 |
利大 |
1 |
弊大 |
15 |
|
利弊相当 |
44 |
|
盲目追星的态度 |
支持 |
1 |
不支持 |
54 |
|
其他 |
5 |
|
追星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 |
是 |
25 |
不是 |
30 |
|
其他 |
5 |
|
是否崇拜体育明星 |
是 |
45 |
不是 |
15 |
其中分析发现92%的人有过追星的经历,8%的没有。与此相关的是96%的学生认为追星的利弊相当,3.85%没有.对于盲目追星的态度90%是持不支持的态度。可以看出高中生追星的欲望尤其是盲目追星的现象有所缓解,在访谈中也了解到学生对于明星有比较理性地的对待和自己的看法。对于它是不是社会的必然产物,学生是存在比较模糊的观点的。是与不是只是凭感觉行事的。崇拜体育明星的为比例3;1,人数较多的。
调查和访谈发现他们之所以崇拜体育明星是因为他们表现很优秀,刻苦、坚强、为国争光等还有自己也喜欢这个项。
(6)偶像崇拜的类型多样化
类 型 |
影视 明星 |
体育 明星 |
政治 人物 |
科学家 |
身边的人 |
国 内 |
国 外 |
去 世 |
活 着 |
人数 |
19 |
16 |
13 |
6 |
6 |
47 |
13 |
22 |
38 |
男 |
7 |
12 |
8 |
4 |
1 |
27 |
7 |
13 |
19 |
女 |
12 |
4 |
5 |
2 |
5 |
20 |
6 |
9 |
19 |
从数据中分析,学生偶像崇拜的面是比较广的,多样化。而且比例很分明,按高低依次是:影视明星、体育明星、政治人物、科学家和身边的人。影视明星的选择仍然是最多的,尤其以当前明星(周杰伦、蔡依林、成龙等)。大众传媒起到了极大地推动力,前面也提到了学生了解的途径也主要是从广播电视、报道等。同时当红明星时尚、个性、前卫也符合了学生此阶段的需求。不过明显地是崇拜政治人物的比例上升。与此相关的偶像崇拜也存在性别的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崇拜体育明星、政治人物、科学家。而女生在影视明星、身边的人的比例比男生高。其中的原因大致是一方面女生比较感性、细腻,注重对方能否激起她的心理情绪反映,容易与身边的人(父母、老师)建立深刻的印象和感情。另一个就是社会性别的角色认同,一般认为男生健康、力量、反映灵活。把政治人物的运筹帷幄、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才华横溢;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伟大发明、创新意识;体育明星的力量、有力、荣誉等期待于男生,男生渐渐地内化为自己的追求。其次,学生选择的偶像一般比较贴近生活,92%选择国内的。仅8%是国外的。而且活着的比例高于去世的。这主要和学生的接触视野和选择最新的心态有关。
2、调查结论
通过上述的调查分析,归纳几条基本的调查结论:
(1)、偶像崇拜在校园普遍存在。
(2)、学生总体上感觉父母对自己偶像崇拜持开明的态度
(3)、大部分学生对于偶像崇拜有较理性的认识
(4)、偶像崇拜存在性别差异
(5)、大众传媒是了解偶像的主要途径
(6)、偶像崇拜的类型多样、丰富化
六、结束语
偶像崇拜对于中学生有巨大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他们不再仅从同一个视角、同一个层次去理解世界,他们拥有自己的评价,选择崇拜对象的标准,也拥有自己看偶像的独特视角。但毕竟生活阅历不足,心智不成熟,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积极的引导,巧妙的点拨,将偶像崇拜与自我发展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偶像崇拜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