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黄河》教学设计
(2011-07-02 09:41:03)
标签:
地上河黄河断流中华民族滔滔黄河黄河颂教育 |
分类: 地理教案汇集 |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黄河概况、黄河的水能、泥沙、和地上河等问题和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案的研讨而展开的。
教材对黄河的概况没有在正文里直接描述而是以黄河水系图和活动题的方式呈现,着重体现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由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层面,上升到读图、识图的能力层面。
对于黄河泛滥等自然灾害教材采用阅读材料这种文字方式呈现。教材通过让学生阅读“河水一石,其泥六斗”,“黄河凌汛”,“黄河断流”这些材料及读“地上河”示意图。引发学生思考:想一想,黄河泥沙主要来自哪里?长江也是大河,它为什么没有凌汛呢?黄河为什么会断流?……对于解决黄河断流问题,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读“地上河”示意图,解释黄河“地上河”的成因。想一想,历史上,黄河泛滥与“地上河”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对这些图文资料的信息提取、加工及分析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关于黄河各河段的综合治理教材以文字叙述及对龙羊峡、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图文介绍的方式体现。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情分析:《滔滔黄河》是《中国的河流》第三节的第三课时,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了解和掌握了有关的河湖的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能力,为知识迁移,形成能力和价值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1、
2、
3、
4、
学法指导:通过阅读地图、图标,自主获得地理信息。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活动,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并综合相似问题,得出结论,获得新知。学会搜集、处理有效的地理信息。
教具准备:多媒体、一小袋粘土和一小袋黄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黄河颂》: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河,学习她,了解她更加深入的研究她。导入新课《滔滔黄河》。
二、探究新知:
1、展示:①黄河水系图。学生通过自主读图观察完成P49页活动题1—4小题。②中国地形图。由学生找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以上内容学生通过竞赛方式抢答。
2、课堂反馈:将以上内容落实到填充图上,使学生进一步明了黄河的概况。教师巡视指导。
3、承转:由“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诗句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巨浪翻滚的原因。同时引导学生阅读“河水一石,其泥六斗”。
思考:黄河泥沙主要来自哪里?
4、过渡: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会带来什么结果?这些泥沙是否都随着河流流入海洋了呢?
展示:“地上河”的图片。配以黄河历史决口洪水泛滥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灾害的图片。教师解释“地上河”形成原因。
探究:黄河历史泛滥与“地上河”之间有什么关系?解决措施?
首先让学生摸一摸预先准备的黄土和粘土,感受一下黄土的特性,体会一下黄河水土流失的严重性。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原因,得出解决方案。(原因:滥砍滥发,过度放牧,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措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持水土。修堤筑坝,加固大堤,修建水电站防洪减淤。)
6、 拓展: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之多。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进一步使学生产生珍惜资源,重视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5、
(1)凌汛:出示有关凌汛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生凌汛的河段。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产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并通过阅读有关凌汛资料了解现在黄河凌汛已基本解除。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2) 断流:阅读材料黄河断流并出示黄河断流的图片以增加学生对黄河断流的感性认识。合作探究:黄河为什么会断流?对于黄河断流的问题,你能想出解决的好办法吗?(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跨流域调水,修建水电站等)
6、
三、
1、
2、
发源青海川甘宁,途径内蒙晋与秦,再经豫鲁入渤海,五四六四略呈“几”字形。
四、
五、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缔造了我们这个民族,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她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乳汁。请让我们从热爱我们身边的河流做起,保护我们的环境,让她们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在《黄河颂》的配乐诗朗诵声中整节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