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第6章

(2018-05-19 00:59:33)
标签:

情感

育儿

文化

杂谈

分类: 随笔

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

   对世界的认知,由许多的联想和结果共同构成,其中联想由情境、事件、行为等概念引发,结果则总伴随着某种规律出现。这一模式决定了人们对当下及过往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望。这也可以总结为传统的牛顿机械论思维模型,其典型特征是遵循线性相关,因果逻辑。

  事实上,对未来的期望往往存在较大偏差,意料之外常常发生。人们对此的感情可以用“惊喜”来定义。有意思的是,这样的情感完全不理性,违背统计学原理。例如,在异地第二次碰到久未谋面的朋友,你会觉得不如第一次惊喜,而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

  心理学家戴尔米勒和卡尼曼一道,研究了在生活中对许多事情做出正常与否判断的课题,总结出“常态理论”。大部分人们之所以能彼此交流,是因为大家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文字的运用水平相当。当看到“大老鼠爬过了小象的鼻子”这句话时,我敢肯定你想象的老鼠和小象的体型和我想象的差不了太多,典型大小、变化范围和变异性都符合“常态理论”。

  而恰恰就是这样的常态认知引起“理所当然”的思维错觉,例如当面对“摩西上方舟时,每种动物各带了多少”的问句时,常人不会意识到有问题。动物上方舟营造出圣经文化背景,而摩西与此背景关联,被自然接受。

  混沌的人文社会学课堂上,王强老师通过哲学的凝视和历史的凝视,阐释了人的思维视觉。他提出对过去有意识,对未来有感知,是人区别动物的标志。所谓历史的解读是对可得、有限、片段、选择性的信息进行因果对应,还原成史;而对未来的预测,更是线性逻辑的演绎。

  因果关系心理学指出人的基础思维模型就是归因,包括逻辑归因和统计归因。其中逻辑归因就是本书中经常出现的因果性直觉,遵从联想连贯性原则。阿尔伯特米乔特通过一连串看似相连的独立图片揭示物质性因果关系,而玛丽安西梅尔则以大小三角形和圆形的微电影,用拟人手法展示意向性因果关系。心理学家保罗布鲁姆更大胆指出人生来就具有区别自然性和意向性因果关系的能力,并通过它解释了宗教信仰的普遍性“我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感知完全不同,所以我们才可能对没有灵魂的身体和没有身体的灵魂进行想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