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髋关节对短跑/跑步的重要性

(2011-03-03 21:53:35)
标签:

跑酷

跑酷公社

跑酷教学

上班族跑酷

体育

白领跑酷

 来自网络,学习一下.

跑的效果的好坏取于全身各部分的协调配合,而在全身各部分的协调运动中,髋关节的正确运动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在短跑项目中,髋关节的灵活性和控制髋关节的肌群的伸缩能力是关键步幅与步频是否达到有机结合从而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环节。

 
髋关节是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体运动的重要部位,尤其在田径运动中,它的正确运动与田径各项目的技术表现和运动成绩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田径运动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我们常提到“转髋”“伸髋”,并用它来纠正与改进技术。但是,在实践中人们对髋关节练习的重要性还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反映在教学训练中没能够根据需要采用一些关于髋关节的积极性训练。从目前国内外一些优秀运动员的短跑技术对比分析来看,较普遍的反映出我国运动员髋关节灵活性较差,探询其原因,主要是在理论与实践中对髋关节的正确运动,髋关节灵活性练习方面缺乏较深入探讨。为了改变这一现代,提高短跑技术水平,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髋关节与短跑运动的重要关系。
一、对当今短跑技术发展特点的再认识
在70年代以前,短跑的基本技术强调的重点是后蹬,认为后蹬是人体前进的动力阶段,在技术训练中非常强调支撑腿在后蹬阶段时,髋、膝、踝关节的充分伸展;与之相适应的在身体素质、基本技术训练中往往主观的强调以后蹬为重点的力量素质和基本技术训练。随着运动场地设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塑胶跑道的产生引发了对短跑技术的再认识,并由此提出了加强摆动(前摆)训练的概念,进而形成了“蹬摆结合”的短跑技术,并在实践中增加了有关发展摆动力量、速度、幅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但是随着短跑基本技术特点发生的变化来看,许多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与其他运动员相比显著的差异集中表现在“伸髋”(跑的过程中髋部伸展意识);着地(着地的积极性、速度、方法等)两点上。而现代短跑运动和短跑技术的特征是: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后蹬应作为以髋为轴的摆动运动的继续。因而我们更应重视髋部运动在短跑中的重要性。
(1)   髋在短跑中的作用
为什么“髋部运动”在短跑技术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因为髋是人体水平运动的主要内部动力来源。50年代在引入前苏联短跑的理论体系中,形成了我国跑的后蹬动力理论。该理论认为跑的动力来源于支撑腿后蹬支撑反作用力,它是影响人体向前位移的唯一动力。这一理论直至80年代初,一直指导我国的短跑和系统训练。80年代中期,由于短跑技术由“后蹬型”向摆动型技术发展,我国短跑界对传统的“以后蹬支撑作用力是推动人体前进的唯一动力”的观点进行了改正,“唯一动力论被否定,提出了后蹬支撑反作用力是人体产生位移的主要动力。”陈有原提出了新的观点:后蹬支撑反作用不能成为短跑的唯一或主要动力,跑的动力是支撑腿的伸髋、伸足、屈足或伸膝肌肉在固定于地面条件下发生收缩产生的力矩。林守任则认为:人体跑动的动力来源于摆动腿由下方向上方的摆动和向前上方向后下方积极下压扒地动作及其产生的力量。朱波涌认为:跑的动力来源于支撑摆动磨擦等组成的一个组合力。学者王保成的研究则认为: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力量是现代短跑运动员不可忽视的专项力量,它是在短跑项目中实现高速放松跑的基础,是短跑的动力源泉。王志强等的研究以为:髋是人体水平加速的关键环节,是人体快速移动的马达,而膝与踝起一种坚强的固定作用,把支撑阶段产生的动力传达地面,人体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摆动腿的折叠前摆与支撑腿的快速伸髋在时空上的巧妙配合,而且这个动力作用存在于整个支撑过程中。
从运动生物力学方面来看:“髂腰肌和肌大肌是髋关节主要屈肌群,当速度增加时,正是这块肌肉的活动使下肢前进动作中产生最大变化(拉尔夫),“股后肌群能够单独完成支撑阶段所需要的伸髋~伸膝活动(K维曼)”,“股后肌群对人体的加速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前支撑阶段,股后肌群是人体产生加速度的主要肌群”(胡    ),“屈髋的主要原动肌是髂腰肌,而伸髋的主要原动肌以股二头肌为主的肌群”(王志 
(2) “用髋跑”可充分加大步幅
跑的过程是全身各部分协调配合的结果,而在这其中髋部的正确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跑的“送髋”就是在支撑腿充分伸直的情况下骨盆后倾,同时摆动腿向前上方摆动时,使骨盆绕支撑腿垂直轴向前转动,并向支撑腿一侧侧倾。摆动腿向前上方摆动的幅度越大,髋部向前转动的幅度就越大。这就决定了在腿长一定的前提下运动员的步幅也越大。世界上许多优秀短跑选手采用增大步幅来提高短跑成绩,尤其是卡尔·刘易斯,他跑完全程的步数为44步,平均步幅为2.3米。在第13界亚运会男子100米比赛中,日本选手伊东浩司跑出10秒的好成绩。他在短跑中运用的技术是全脚掌着地,利用强大的腰部力量来带动下肢大步迈进。伊东浩司的送髋动作使髋的利用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通过髋的充分转动来提高步幅。杨薇提出“用髋跑”,即在跑动中,每跑一步,骨盆绕一侧髋关节的垂直轴作侧向转动一次。“用髋跑”比“用腿跑”能充分的增大步幅,增大的多少视髋关节的宽窄而定。张庆文的研究认为:“摆动腿迅速的向前上方摆出带动髋的移动前送,促使身体向前移动,从而减小后蹬角度,促进步幅的加大。”李文广的研究认为:“短跑的技术主要是蹬摆的协调配合,其技术关键的动作是两腿前后大幅度的快速交替配合。正确的送髋动作能获得较好的后蹬,更重要的是形成步幅较大的前摆,达到最终提高步幅的要求。”
(3) “用髋跑”不仅可加大步幅而且可促进步频的加快
决定步频的因素有:人体神经的灵活性、运动器官的协调性、肌肉的力量及收缩速度。“用髋跑”不仅能增大步幅,而且还能消除和减少人在快速跑中大脑皮质的过度紧张,起到放松肌肉使之协调动作,此外增加腰肌力量,增大屈关节肌群的力量,在转动髋部增大步幅的同时,由于力量的增大,两腿前后交替的速度也加快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步频。
(4) “用髋跑”使肌肉不易产生疲劳,有利于短跑中途中跑动作的放松用力
“用髋跑”的主要肌肉是髂腰肌和股二头肌为主的骨后肌群,这些肌群的收缩用力,产生了大腿绕髋为轴的快速转动,象汽车轮子一样把人体的动力使给了地面,从而推动人体快速向前移动。由于这些肌群大于“用腿跑”的主要肌群,所以它的力量大,而且不易疲劳。这有利于短跑中的人体处于较长时间的加速状态,达到最高的速度,取得最好成绩。
二、髋部运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视和加强髋关节的灵活性训练
步幅的加大和步频的提高主要取决于髋关节的灵活性和协调活动的能力。因此在短跑训练时要加强髋关节灵活性和协调性的训练。训练内容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各种压腿时要把髋关节压开,尤其是把腿放在高处的后压,后压时上体要正直不要前俯;练习腿的前摆和后摆、侧摆;用武术动作中的劈叉动作来充分加强髋关节的灵活性;练习交换跳;3到5步助跑,跳起在空中作“剪交”腿的动作,连续单脚摆腿跳,跳的要高,摆动腿要有一个折叠摆动和放松的过程,摆动腿和跳跃腿要协调配合;5至10级的多级跳落入沙坑,跳起时髋关节要打开;原地两腿交换跳压腿,落地时,腿、髋充分压开;注意落地力量,不要拉伤肌肉。
(2)注意上肢力量和灵活性训练及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资料表明:“摆臂力量强有三点好处,其一,它能加大腿部蹬伸的力量,进而加大步幅;”其二,手臂的摆动能吸收后蹬时由于单腿后蹬产生的对人体的偏心力,从而维持人体的平衡,保证摆动腿向前方向准确着地于人体用力方向和跑进方向,避免着地脚的偏离而影响步长;其三,上臂摆动有力,与下肢配合,使躯干纵轴旋转幅度增加,延长了大腿前摆的有效距离,增加了步长。
三、结论与建议
重视和加强髋关节的灵活性训练,掌握髋部运动在短跑中的重要性,不要忽视了对上肢力量和灵活性的训练,使上、下肢力量协调发展,使肩轴和髋轴协调转动,是探讨髋部运动在短跑项目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