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明清福建乡村姓氏重构中的一处古坛

(2014-06-22 20:56:46)
标签:

转载

端午访古之古坛

——明清福建乡村姓氏重构中的一处古坛

 

甲午年五月初四(2014年6月1日晨),与棋、哲两侄儿前往罗坑头村,将该村厉坛拍摄下来。此坛位于罗坑头村与白头村交界处的公路一侧山坡上,也即村之出口,坛前一溪山水汩汩前行汇入汀江,坛后青山蓝天白云,幽静高远。厉坛碑刻如此:

 

 

 

 

 

 

 

 

 

 

 

 

 

 

 

 

 

 

http://s11/mw690/0030JMhQgy6JpXy4kbw7a&690
清嘉庆所立罗冈头村厉坛

  

   

 

嘉庆丁丑即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迄今198年矣。

厉坛,即祭无祀鬼神的坛。无祀之鬼,即为厉鬼,就是生前未得善终、死后无人祭祀之人,据传他们成鬼后会为厉作祟,故需祭祀安抚之,《礼记·祭法》载天子七祀中有泰厉、诸侯五祀中有公厉、大夫三祀中有族厉,《春秋传》云:“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即此义。明代起,全国遍设厉坛,京城设泰厉坛,府州有郡厉坛,县有邑厉坛,里社乡村有乡厉坛。厉坛之祭也体现了对不幸遇难者、无后者的一种关怀,其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

《明史·礼志四》“厉坛”条载:

泰厉坛,祭无祀鬼神。《春秋传》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此其义也。《祭法》:“王祭泰厉,诸侯祭公厉,大夫祭族厉。”《士丧》:“疾病祷于厉’,《郑注》谓“汉时民间皆秋祠厉”,则此祀达于上下矣,然后世皆不举行。洪武三年定制,京都祭泰厉,设坛玄武湖中,岁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前期七日,檄京都城隍。祭日,设京省城隍神位于坛上,无祀鬼神等位于坛下之东西,羊三,豕三,饭米三石。王国祭国厉,府州祭郡厉,县祭邑厉,皆设坛城北,一年二祭如京师。里社则祭乡厉。后定郡邑厉、乡厉,皆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

《清史稿·礼志三》载:

祭厉,明制,自京师讫郡、县,皆祭厉坛。清初建都盛京,厉坛建地载门外。自世祖入关后,京师祭厉无闻焉。唯直省城隍合祀神坛,月朔、望有司诣庙上香,二跪六拜,(阳)雨愆期则祷。复以城隍主厉坛祀。顺治初,直省府、州、县设坛城北郊,岁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用羊三、豕三、米饭三石、香烛、酒醴、楮帛祭本境无祀鬼神。府曰郡厉,县曰邑厉。先期备祭物,有司诣城隍庙以祭厉告。届日设燎炉坛南,奉城隍神位安坛正中。诣神位前跪,三上香,行礼用三拜。送燎,奠三爵,退,神位复初。

清代罗坑头村厉坛属乡厉,于清明日、农历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朔)日祭祀。

罗坑头现为单姓村,其吴氏的开基发展史,据广东嘉应学院钟晋兰女士闽西和闽西北客家宗族的通婚网络——以长汀县罗坑头村和将乐县和平村为例》一文载:

载:(罗坑头吴氏)始祖福珂公生于宋朝后期,明朝初期到罗坑头开基。如今,吴氏在罗坑头已繁衍到26代,从罗坑头迁到外地的福珂公裔孙繁衍得较快的则已到30代。福珂公初到罗坑头时,村中有不少姓氏,如上村林屋因有林姓居住、方屋有方姓居住、龚屋有龚姓居住、下村黄屋有黄姓居住,此外还有蓝、王、钟姓等,共有十多个姓氏。据说由于福珂公建的茅棚所在地是饮虎守肉型,他一住下,其它的杂姓人丁就逐渐少了,于是相继从罗坑头迁出,使罗坑头成为单姓村落。

据报告人说,吴氏在清朝的人口大约为1000多,发展到现在,已到26代,村中的人口仍为1100多,与清朝时相去不远。

据此,吴氏于明初开基于罗坑头,距今约640年,这与其传到二十六七代,也与旧时每代约25年的代距相一致。厉坛遍设始于明初洪武三年(1370年)这与吴氏开基罗坑头的年代相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罗坑头村此际也当设乡厉坛,但为什么现存的厉坛却是迟于明初约450年后清嘉庆年间所设?

各级厉坛,同境只有一座,如一县只有一座邑厉坛,一村(乡)也只有一座乡厉坛,明代罗坑头村是杂姓村,其厉坛是各姓同设(一般碑刻“合乡同立”)。但可能随着罗坑头成为单姓村,原有的厉坛被废弃,新厉坛就由单姓“吴宅同立”了。这也透露出这么一种历史信息:

明清之际,福建譬如汀州地区很多村落进行了人口、姓氏重构,如当时长汀县宣成里罗坑头村,至迟在清嘉庆年间已成为吴姓单姓村。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