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堡古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2013-06-04 09:14:48)
标签:

四堡

雕版

传承

保护

杂谈

四堡古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吴德祥   姚晓

 

内容提要:通过查询有关文献资料、实地参观雕版印刷展览馆、体验雕版印刷流程及访问民间雕版印刷传承人,从而了解雕版印刷的技艺、历史意义、现状、传承的难点以及采取的相关保护措施。

关键词: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保护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也不断的增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的进入人们眼球,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也备受重视。作为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四堡乡,对雕版印刷这项文化瑰宝也给与了充分的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来传承与保护雕版印刷的技艺。

一、四堡雕版印刷业概况

四堡乡位于连城县北部,武夷山脉南段的鳌峰山麓西面的长条盆地上,南邻北团,西接长汀,东部和北部靠清流。是连城、清流、宁化、长汀四县结合部,乡域面积58.8平方公里。

据四堡《范阳邹氏族谱》载:明万历八年(1580年),时任杭州仓大使的邹学圣辞官归里,其妻语公曰:“闽山虽多竹木,然书诗匮乏,请置圣贤板籍、苏杭灯艺归,以教儿孙,以乐暮年。”公深悉夫人之虑,欣然携板籍一船而行。邹学圣回乡后在雾阁首开书坊,印刷启蒙幼学和民间日用读物,雕版印刷业遂在四堡兴起[1]

明清时期,商业和手工业逐渐受到重视,四堡商品经济有了较显著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闽西山区,林海茫茫,物产丰盈。竹木的盛产为造纸业、雕刻业及制墨业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发达的水运也为四堡与外界交通提供了极大便利,加上人们自身发展需要引起的对书本的强烈需求等因素,直接促进了四堡雕版印刷业的兴起和大规模的发展。

到了清乾隆(17361795年)、嘉庆(17961820年)年间,四堡书坊已有100余家,遍布雾阁、马屋、枧头、严屋四个自然村,较著名的书坊有林兰堂、祖述堂、翰宝楼、碧清堂、文海楼、素位堂等40余家,此外还有上百家中小型书坊。据马云章的回忆文章《四堡印书业的兴衰梗概》称,当时马屋“印坊栉比,刻凿横飞,从事印书业者不下一千二百人,约占人口总数的60%”,可谓“家家无闲人,户户有书香”,可见当时印刷规模之大,印刷业之兴盛[2]

四堡雕版印刷业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生产经营。资金由民间自筹,生产中所需材料,一靠购买,如纸张。当时四堡邻近的姑田、治平都是著名的造纸之乡。二是自制,如雕版的烟墨等,当时的四堡地区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可就地砍伐制版和烧烟墨。一个房族几十口甚至上百口人同居共灶,构成一个经营单位,由有能力、善经营者管理,男女老少分别承担不同的工作,从印刷到布点、发售等都有专人负责。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需求产量的增多,家庭内人手不够时,也雇请外来工匠帮工。如马屋林兰堂,曾雇请数十个江西许湾的工人来雕刻印刷[3]

二、雕版印刷技艺的操作流程和现状

四堡雕版印刷操作大致可分为6道工序,即伐木制版、编辑写样、雕刻雕版、调墨备纸、印刷分页、装订裁边等,细分则可分为20多道工序,以分工流水作业的方式操作,有文化者从事编辑写样,刻工从事雕刻,普通男工从事调墨裁纸搬运等,妇女负责印刷、切边、装订、包扎等。其中,雕刻雕版是最繁杂、最精细、最艰难也最耗时的工艺。胚版必须选用梨木、枣木等硬质木材做成,最好不能有节疤。据老人们回忆,倘是如《康熙字典》、《红楼梦》、《四书五经》等的煌煌巨作,单雕刻雕版就得费时五、六年之久,一部书的雕版要整整一个十几二十平方米的房间来置放。可见要完成一部书的雕刻实非易事。

四堡雕版印刷所需的原料和工具除固定印版和安放印墨、纸张、工具用的版台外,刷印工具主要有用来将图文转印到版面上的平刷,蘸墨和在版面上刷墨的圆刷,刷印用的长刷和拓墨用的软垫等。这些刷印工具,一般多用马鬃、棕榈之类的粗纤维物品制作。这些都较为简单,而最难最耗时的则是制版和刻版。

制版首先要选材。选用材质硬度适中、纹理细滑的梨木与材质较为坚硬、质地紧细的枣木。木质坚硬且较为细腻的杜梨木与梓木,质地细腻的黄杨木与银杏木,易于刊刻的苹果木、杏木等亦常用。选好材料后锯板,选取有充分雕刻面积的树干,沿树干纵向直截,锯成约2厘米厚的木板,并将木板表面的树皮剥去。然后,将锯好的木板放在水中,上压重物,浸沤1至数月,以便脱去木材内的树胶与树脂,使木板既利于刊刻又易于吸墨释墨。浸泡时间夏季稍短,冬季稍长。放置时间较长且已经干燥的木材可不必再作浸沤处理。浸沤处理后就要使之干燥,将浸沤过的木板平放在无直射光的通风干燥处。每层木板之间用粗细相等的长木条或竹片垫平,令其自然干燥。自然干燥期间应时常翻动检查,并不时将木板上下左右对调,以防干燥不均而扭曲变形。急用时可将木板放入大锅中用石灰水煮沸,经此方法处理过的木板,容易干燥也利于刊刻。最后是平板,将干燥后的木板上下两面刨平、刨光,截成略大于双页版面的矩形,再用植物油遍涂表面,然后用芨芨草的茎部将其细细打磨平滑。 

刻版是最具工艺技术的。先在抄写样稿的薄纸上画好直格,每一直格内要用虚线画上一条中线(俗称花格)。而后请善书之人用柳、颜、欧等书体在薄纸上抄写出样稿,并认真地校对一遍。错讹之处则用刀裁下,另贴一片白纸,重新正确抄写。这一道工序叫写样。然后上版:先在表面打磨光滑的木板上刷一层稀浆糊,然后将样稿有字的一面朝下覆盖。用指尖蘸水少许,在样稿背后轻搓,把纸背的纤维搓掉,使写在样稿上的字清晰得如同直接写在木板上一样,而后用锋利的刻刀把版面空白部分剔除。剔除部分要有一定的深度,要使版面上有墨迹的字或线条向上凸起成为浮雕。这就是现代所称的凸版。刻版工具多达2030种,各有不同的功用,最常用的是拳刀。拳刀又称剞、曲刀、雀刀、挑刀,是刊刻雕版最重要的工具。拳刀也许是因其握法而得名,曲刀、雀刀则可能是刀刃弯曲颇似鸟喙而得名。它们的主要功用是刻除木板上无需印刷的部分,使需要印刷的字或线条呈浮雕状凸起。接着是打空,用一种称之为曲凿的特制工具将版面上没有墨线的部分凿除掉。曲凿,古时又称劂,外形与木工使用的圆凿相似,但刃口差别较大。打空时,左手握住曲凿,使凿口对准要剔除的部分,右手用木槌在曲凿的后部敲击,使凿口向前移动,剔除无需保留的部分。大曲凿用于凿除大面积的空白部分;小曲凿用于修理精细的部位,还可以用来雕刻圆形的圈点。打空时应小心谨慎,不可用力过猛,更不能急于求成。若损坏已经刊刻好的字或线条,整块版都可能作废。

刻完字后还要拉线,用刻刀将版面中分行的直线与四周的边线刻出来即为拉线。为了保证线条平直,通常是用左手压住界尺,右手持刻刀依着界尺进行刊刻。最后修版,对已经刊刻并打空的雕版,要先用蓝色刷印数张校样。若校对出谬误,则需将谬错之处用平凿凿去,并向下凿成凹槽,然后用一块与凿除部分相同大小的木板嵌入凹槽中,再在嵌入的木板上刊刻出修正后的内容。

刻好的版要有序排列在版架上,每一块版都要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上,不可混乱。印刷时,先按书籍版本的大小裁好纸张,一叠印好后收起放置好,再换上一叠继续印,按预定要印的本数把每一版印足数量,然后有序排列叠放。装订时,先把印好的纸页裁分叠放,再按书页序号分拣成册,成册的书页用线装订成本。最后是裁边,裁边时,把一叠书层放到切书架内,榨紧螺旋固定,再把切书刀调到适合的位置,从上往下切割,使书在同一个平面切齐,这样,切好的书才会显得美观齐整。

如今,四堡能够从事雕版雕刻技艺和印刷技艺的仍然大有人在,因为这项技艺并不太难,一般擅长雕刻技艺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都能基本掌握雕刻雕版。目前,已有邹荧生、马力两位民间雕版师获得了福建省政府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证书。

三、 雕版印刷技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四堡是目前中国唯一幸存的保存较完好的印刷文化遗址,留下来的雕版技艺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个有力证明。四堡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

四堡雕版印刷技艺是整个印刷业中最主要的环节,因为只有掌握了印刷技艺才能生产印刷产品。从而推动整个印刷业的发展,可以说,没有印刷技艺,也就没有印刷业。

四堡雕版印刷业在明清时期延续了近300年,无疑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及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为江南山区的文明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学子正是通过四堡雕版印刷的书籍走上了为国建功立业的道路;同时,四堡又通过雕版印刷业开创了二百多年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兴盛景象,许许多多的四堡先民在印刷中不仅走上了富裕道路,而且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成就了功业,涌现出了邹圣脉、邹经、马襄等数十位历史名流和地方学者。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印刷技艺的形成和发展。而今,古雕版印刷技艺依然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是人们了解印刷业发展过程最直观最有效的可视教材,也是一种满足当今时代人们探古怀旧愿望的实现,还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如今,四堡引来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2004年,四堡古雕版印刷技艺被列入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厦门大学、深圳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均在四堡设立实习基地,中央、省、市各级部门和海内外专家学者纷至踏来考察四堡,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为四堡写下前世之宝,后世宝之的勉词,可见,四堡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四堡雕版印刷技艺传承和保护的难点

(一)保护意识低

雕版印刷技艺的的传承和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所有四堡民众的责任。近年来,政府做了一系列的保护和传承措施,但光有政府行动,民众不主动承担起传承与保护起这项技艺的责任,那么保护与传承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对于雕版印刷技艺的的保护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护好古雕版印刷遗址,但由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滞后,严重影响了古雕版印刷遗址保护的进程,群众建新房意愿高,但我乡又无土地供给群众建房,古书坊周围建筑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进而影响了古雕版技艺的研习。

(二)人才不足

掌握古雕版印刷技艺的人已经十分少,基本上都是老一辈的艺术家才懂,对于年青一代人,雕版印刷技艺已经是不适应现代发展,更是没有经济效益,难以发展成为产业的落后技艺,因此造成了四堡雕版雕版印刷技艺的的传承出现了脱节现象。

(三)资金缺乏

古书坊建筑物、雕版、书籍、名人字画及其他文物因缺乏资金得不到抢救和有效保护,有些被破坏,有些正逐渐流失,反映四堡历史价值的文献资料等不断遗失。而作为研究古雕版印刷技艺的实物载体,它们的流失也影响着古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

五、四堡雕版印刷技艺的保护对策与建议

(一)培养年青一代的传承人

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需要培养新生力量,鼓励和支持年轻一代人学习雕版印刷技艺。希望能够像扬州那样,开设技能传习所,与职高技工学校合办开课;同时创新雕版技艺,使其能够融入现代社会生活,赋予它更多的生存空间与社会价值,那么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传承这项技艺[4]

(遵循“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方针”

早在2003年,连城县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冠豸山管委会就从四堡乡马屋村租下了新林兰堂,拟建城雕版印刷流程馆,并新制了一些必要的操作工具,后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而没有建成。但有关部门仍然没有放弃对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鼓励四堡民间喜爱雕刻的人士多学习雕刻技艺。一段时间来,四堡兴起了雕刻竹联的风潮,许多人都主动操刀雕刻竹联工艺品,或出售或自己收藏,悬挂于厅堂,成为装饰厅堂的文化工艺品,从而无形中推动了雕刻技艺的发展。在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内,也设有印刷演示台,供游人仿古印刷表演。2008年,四堡雕版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顺利被国家文化部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三)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传承与保护

2012年以来,连城县文体广电局成立了连城县文化产业发展中心 ,加大对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工做,组织人员到民间查访擅长雕刻技艺的人士,鼓励他们传承雕版印刷技艺,并出台相关传承措施,拿出专项资金收购新刻雕版,以此推动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取得了较大成效。同时,马屋村于2013年成立了雕版印刷文化保护协会,县有关部门也将成立非物质遗产传承和保护机构,大力扶持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六、总结

雕版印刷技艺是整个雕版印刷业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有技艺的存在,就没有了印刷业的存在。四堡雕版印刷业不仅给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还为江南山区的文明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使许多四堡先民走上了为国建功的道路,这一历史意义无疑是重大的。虽然,西方先进工业的传入,击碎了这一手工业的发展。百余年来,那段辉煌的业绩已荡然无存,但进入了电子工业的今天,因为绝大部分的地方都消失了原生态传统手工业的痕迹,而四堡恰恰还幸存这一原生态遗存,其价值意义就显而易见了,它不仅为电子时代的人们提供了传统工业发展过程的可视教材,也满足当今时代人们探古怀旧愿望的实现,甚至还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价值。可见,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不仅有其历史意义,而且有些还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七、参考文献:

 [1] 雾阁村族谱编修理事会范阳邹氏族谱[M]. 连城县四堡乡雾阁村五修.1995

 [2] 马云章残云拾遗[M] 油印本

 [3] 马屋村族谱编修理事会扶风马氏族谱[M]. 连城县四堡乡马屋村十二修.1994

[4] 钱莹 雕版印刷的未来 一传承二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