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杨曦:玉雕革新(文)

(2011-12-28 15:13:22)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杨曦:玉雕革新(文)作者:砚子

当今玉雕界所谓的大师很多,但大致都要套个引号的。真正能给人启发的,或者能给玉雕这项工艺带来影响的,我想首推杨曦。

(下文刊于2011年11月21日城市商报)

 

开创这个时代的玉雕语言

将艺术元素注入传统工艺,解读杨曦的玉雕革新

 

引言:早年进苏州玉雕厂的时候,年轻的杨曦大概不会想到,未来他将给玉雕界带来怎样的变化。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出现过良渚红山的瑰丽奇特,汉玉的高峰孤峙,宋玉的精致秀雅,陆子冈上下百年无敌手的传奇,以及清宫玉器的高贵富气……然而清中以降,伴随世俗化的审美,千篇一律的题材,匠气充溢的表现手法,玉雕艺术已然陷入萎靡小道;即便赫赫有名的苏帮玉雕,也落入不断重复和机械仿古的怪圈,偶有的精英,无非只是技艺表现上的更进一步。现代以来,作品与时代审美脱离,传统玉雕停滞不前,极少拥有属于这个时代特有的作品和风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杨曦开始其玉雕创新,他首度以艺术的理念来制作玉器,一改传统玉雕的世俗匠气;他用创新的思维进行设计,丰富了玉雕表现手法,开辟玉器创作无尽广阔的天地,给玉雕界带来革命性的巨大影响。

 

第一部分

百马图与千手观音

——玉雕传奇的古今呼应

在玉雕界,古往今来最知名的无疑是陆子冈。陆子冈是苏州玉雕的骄傲,是苏帮工的一面旗帜,关于他的传说,已成为无数玉雕人奋进的动力;而今天的苏帮工正续写传奇,杨曦正是其中的一大领军人物。

 

把视线拉回到四百年前,那一个风流而颓废,神秘而精彩的年代;奢华的吴郡流光溢彩,连玉雕也沾染了几许传奇,当时主角是陆子冈。

 

“吴中绝技,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说这句话的是个出名文雅的人,明末的张岱,他在《陶庵梦忆》中简练而利落地赞美了几个苏州艺匠,摆在第一位的便是陆子冈。

 

从记载看,陆子冈是个名副其实的技术高手,有代表性的是发簪:“陆子冈,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发”。后人也常将如今流行的长方形玉牌形制,归为陆子冈的创造发明,虽至今并无可靠文献佐证,但也可见陆子冈的影响力。

 

传说皇帝想难住陆子冈,命他在一个玉扳指上琢出百骏图。小小扳指,怎么可能刻上百马?陆子冈没被难住,他琢出层峦叠嶂的高山以及一个洞开的城门,而马只雕三匹:一匹驰骋城内,一匹正向城门飞奔,还有一匹刚从山谷间露出马头,身边烟尘滚滚。仅如此足以表现百马奔腾,绝了!

 

据说宋代画院给画家考试,有“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这样的命题,画家各有各的画法,但唯独高手才有真正艺术的表达——前者在飞奔的马蹄后添上几只追逐的蝴蝶,顿时活色生香;而后者一片茂密丛竹,并未点染任何酒店茅舍,只在竹林高处挑起一面迎风招展的酒旗,唯有这样的布置才可传神地契合命题的“锁”吧!

 

中国文人惯于这样含蓄而优雅地阐释艺术,陆子冈百马图或许只是个传说吧,脱胎于宋代画院的故事。故事的讲述者必定是精通艺术的,在他的想象中,陆子冈应该具备百马图这样的艺术水准,这大概也是他对玉雕艺术的期许与渴望。

 

然而总体而言,玉器雕刻长期以来只是工匠的技艺呈现,或是不明就里地模仿古人模仿周围人,或是机械地重复着某一类题材(这后来也被论者美化为“风格”),整个过程中并无多少艺术的发挥,更谈不上艺术的自觉了。因此现实是万马齐喑,清代中期以来,传统玉雕除了工艺巧雕和大型写实雕塑,可圈可点之处着实有限,更多地沦为仿古作旧产业的附庸。

 

四百多年后的一天,有人来到了苏州杨曦的工作室,出个玉雕题目有些刁:《千手观音》。一块小小的玉,怎么雕琢一千只手?但杨曦自有丘壑,他脑中呈现的,全然不是寺庙里传统造像大同小异的千手形象。他琢出一个观音的脸相,圆雕出二十多个不同手姿,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景象,千手气象呼之欲出。

 

百匹马,千只手,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这一次艺术的构思,创新的表现,或许也是当今玉雕界对四百年前《百马图》一个最美好的呼应:我们这个时代,完全能够将玉雕升华为艺术。

 

第二部分

虚实结合,脱却匠气

——杨曦的艺术脉络

 

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言,风格的形成和演变必然有序地贯穿其艺术人生。很多画家艺术家都有清晰的艺术脉络,在玉雕界却很少这样的例子。杨曦十分重视整理自己的艺术之路,各个不同时期的艺术经历、风格以及作品,清晰呈现其玉雕生命的变化和升级,为研究艺术家提供了一份完备的材料。

 

杨曦从小有个理想:做艺术家。还在懵懂少年时,梦想便清晰可见,于是有这样一个小孩,每天不知疲倦地素描。在工艺美校,他理所当然成了班级明星,每门课程都出类拔萃。毕业分配进了玉雕厂,却让他陷入彷徨:玉雕,究竟和艺术有多远?

原本觉得玉雕是工匠的活儿,但置身其中,杨曦很快陶醉于传统工艺的魅力。由于之前学过印章,掌握了印纽制作,做起同为减法的玉雕,在技术上竟是得心应手。

在车间的安排下,那时的杨曦也仿制过子冈款的玉牌,其中一些精品让他至今难忘。“比如一个人物,很细小的脸都做得非常精细,刀法流畅,底章平整,我也想尽了各种方法,摸索着怎样模仿得更像一些……”这大概是杨曦玉雕生涯中为数不多的模仿,谈起古代优秀传统作品他满怀敬意。

最大的触动是到上海玉雕厂的学习,当时苏州玉雕与上海已有很大差距,杨曦惊讶于上海玉雕的精细,无论设计者的绘图能力还是工艺表现力,当时都远远走在苏州前面。知耻而后勇,杨曦好似发现一个新的天地,下苦工向上海玉雕取经。回到苏州,他拿出了汇报作品《精卫填海》,玉雕厂的同仁们大为惊诧——半年时间这个年轻人好似脱胎换骨,玉雕的珠子处理得那么细,飘带能婉转那样一个空间!

今天,当苏州玉雕厂前辈黄鹤钟取出他保存的《精卫填海》照片资料,说起口中那个“千里挑一”的苏州玉雕人才,依然满脸激动。

而这,只是杨曦玉雕生涯的起步。

 

过完1992年春节,杨曦和许多工人一样,离开了玉雕厂。对于这个栖身近十年的集体环境,杨曦的情感依然浓烈,可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厂里环境已不适合个人发展。

那还是三十不到、意气风发的年代,那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充满机会的年代。出来之后仍吃玉器饭,尽管为生计忙碌,但杨曦拒绝完全照搬模仿。于是我们看到九十时代他的一些作品,题材未必很新,表现得却已足具个性,令人印象深刻。

那时杨曦的《虾》,弓身弯腰,姿态生动,触须参差,细而不乱,显示出令人惊叹的工艺技能,作品洋溢着生活的情趣。

《一生福气》现在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作品以人参为主体,形体硕大,参须逼真,错落有序,镂空雕琢极具表现力,人参上面借色巧雕两个蝙蝠,寓意吉祥。

不久前在拍卖会上,见到一件那杨曦当年制作的《兽》,温顺可爱地团坐着,长长的毛发梳理地笔挺有致,面貌清秀,目光如注。

难以想象,1994年,杨曦就创作了很有现代意味的《虎圈》。玉圈中,一只圆雕的老虎四足矫健,张牙露齿,回首处不怒而威,生动有神。作品已有不落窠臼的创意,问世后苏州玉雕界一度出现模仿热潮,但显然很难表现得如此富有神采。

再如很有名的,1997年的作品《风雪夜归》。玉里分布着斑斑白花,颇为密集的瑕疵,杨曦只在右下方辟一小角,虬曲的松树下童子伸手引路,老者骑驴扬鞭,上头那一大片天然白花,顿时如纷纷扬扬的大雪漫天飘下。浑然天成的一件艺术品。

杨曦在当时已形成了许多的艺术符号,他的蝙蝠、金蟾、龙……全都是有个人的面目,成为自己独创的意象。

回望当时的作品,从构思看已然独具一格,从表现力上更是精美细致。依据大众的标杆,它们是新意而个性的,直到今天还在被许多从业者模仿参考;但杨曦说,那还只是传统的表现手法。

 

时代在前进,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变化,但玉雕的题材偏于泥古,偏于吉祥寓意,偏于人物故事,最多就是搬一张传统国画刻在玉器上:旧有的制玉模式已满满填塞着从业者的思考空间。

触动来自一位藏家的呼喊:我不要老是这些,我要拥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玉雕。

一直渴望艺术自由的杨曦,听到这种诉求心有戚戚,他试图寻求突破。他需要破除设计的桎梏,——而关于破除桎梏的方法,所有前代的玉器几乎都没有给出答案。

扎实的美术功底和艺术修养,是杨曦创新的法宝所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他终于冲破传统玉雕樊篱,找到了新的创作思路——虚实结合、简化具象。本质上说,便是用艺术设计思维,取代传统工艺雕刻纯粹写实的模仿式制作。

在贵重的和田玉牌上,杨曦不想再刻画诗文图画了,他以平面设计理念,将剪纸艺术的表现方式引用到玉器中来,创作了《凤穿牡丹》,极其罕见地在牌子上大胆镂空,而且镂空处是一个凤凰的形状,于是有了黑与白,虚与实的对比,形成了独特的不同以往的艺术效果。最为典型的是《江南水乡》系列玉牌,镂空处也许是水乡中的一座桥,一个花窗,乃至是一个老屋的轮廓,与实景产生虚实相生的效果,作品极具现代感。一对《国粹(京剧脸谱)》是2009年子冈杯的特别金奖,京剧脸谱本就是大花脸,颜色对比强烈,杨曦同样用镂空方式呈现,效果突出。

玉牌巨大突破的同时,杨曦在随形把玩件和摆件上也开始“虚实结合”的设计。《钟馗除妖》中,他把钟馗的脸和扇子做出来,其它一概不事修饰,而黑皮做成虚无缥缈、若隐若现的小鬼——如此表现手法显然是艺术化的,许多具象的东西被省略,但这样的省略不仅没有影响表达,而且去除了工艺品的匠气。

承接这种虚实结合的理念,2007年的《静思》,成为罗汉题材玉雕的显著突破。杨曦只是刻画了一张脸、一双手,一串佛珠,其余全部虚化,罗汉宁静如水的气质和境界得以最完美的表现。

《女人与鸽子》从题材到表现,全都迥异于传统玉雕。一块料子黑白颜色分明,那黑色竟设计成现代女性的一头乌发,出乎意料的逼真而美妙;一张脸,一只手,一个鸽子,组合成和谐的画面,寄托着和平的渴望。

杨曦的《古韵》题材,算是对仿古的颠覆。从来仿古都是工艺化的模仿,而杨曦则用艺术理念,将玉璧、辟邪、乳钉、云纹、S型龙等古玉中的元素重新组合,表现得极为现代。这个创举真正实现了古韵今风,让古代题材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对玉雕界影响巨大,成了如今苏州玉雕界此类题材的发轫之作。

比当年《千手观音》更进一步的,是杨曦这几年的《观音》系列。传统的题材,却有无穷的变化,有时是一张脸,有时是一只手,有时候只是一个侧影,杨曦在这单个题材中游刃有余,不断开发出互不重复的新作,各种艺术手法也不断在这个同类题材中出现。而他这些风貌各异的《观音》作品,也即将付梓出版。

在杨曦的玉雕革新之路上,或许有句流行语可以形容: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而其创新过程中对潮流的引领,正带给玉雕界极为正面的启发——玉雕的艺术性表达,已成为苏州玉雕同仁正在共同追求的方向。

 

 

第三部分

创新思维,规划品牌

——南石工作室的文化品牌维护

 

如果把杨曦的创新仅仅理解成对作品的创新,是不够全面的。杨曦成立南石工作室以来,以行之有效的规划,塑造并维护着自己的品牌——品牌不只是知名度,还代表着文化个性和文化深度。杨曦在塑造品牌过程中的那许多创意和点子,对玉雕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1,座子成为艺术品

搞收藏的人,向来对文玩呵护倍至,喜欢给它美好的搭配,使其更便于展示或摆设。苏州人尤其擅长此道,所谓的红木小件大多起到装饰和陈设作用,比如那些精美考究的红木盒子,以及或繁复或静雅的红木座子。

如何布置一件玉器,既寄托了玩玉者的一份爱意,也是其智慧火光的显现。对于自己的玉雕,杨曦并不是简单地做一个盒子,也没有学习古人的模式;他的玉器配座不只是一种衬托,而是追求一种与玉雕作品相互呼应、浑然一体的美。

座子大多来自杨曦本人的设计,比如整体呈长方形的玉雕《古韵》,其木座配上了半块璧形,璧上用金丝镶嵌谷纹,与玉雕形成呼应。极具现代感的《彩绘人生》,用极简的方式琢出人体,人体背上有牡丹彩绘,寓意花样人生,杨曦给玉雕搭配的座子是一块调色板,由此使主题更为突出,更让人觉得座子与玉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座子的艺术化设计形成了特殊的展示和摆设效果,由此所蕴藉的艺术含量也更高,这堪称前所未有的突破,给玉器的展示带来了颠覆性的指导意义——此前,谁会想到给自己每一件作品安排一个不同的座子?而且座子与玉雕完全是同一个主题的呼应!受此影响,这两年来在各类玉雕展览上,在一些玉雕工作室中,我们都能看到很多极具新意的座子,——这既是对作品整体艺术性的提升,也表达了对自己玉雕作品的珍视。

 

2,三个落款的合理“分工”

关于杨曦落款的严谨,圈内共知。

杨曦的南石玉雕工作室,有三类作品。一类,是杨曦自己设计、自己独立制作完成的,落款“南石”;第二类,是杨曦自己设计,由其工作室完全制作的,落款“龙”;还有一类,是顾客将料拿来,由杨曦设计,工作室加工的,落款“辰”。——不过这第三类款如今越来越少了,因为南石工作室极少接外头的订单。

这三个款,完全是根据工作室的自身特点而合理设置的。“南石”款的作品是众多玩玉者渴望的目标,它们清楚而精准地记录着杨曦的玉雕印迹;而“龙”款和“辰”款因为有杨曦本人的设计和监制,同样在市场上炙手可热,前者从玉质到设计制作都有保障,而“辰”款则对设计制作提供质量保证。

 

3,收藏证书别具一格

随着影响力扩大,不时也有冒名之作出现在市场上。杨曦在多年前就推出了收藏证书,一来起到防伪效果,可以让买家放心;二来也是表达对自己作品的珍视,凸显作品的品味。

杨曦防伪证书的设计,也是独具匠心,以“南石”款的作品为例,他将防伪证书设计成书画手卷形式,拉开手卷,里头有作品的信息,以及杨曦的玉雕告白,极具创意。

 

4,亲手制作

 

如今全国各地的玉雕工作室,玉雕作品大多是玉雕家设计,而由手下的工人制作完成。也就是说,玉雕家基本是个设计者,而逐渐脱离了制作者的角色,——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给工人设计图稿已经要花去足够多的时间。

仍然长期坚持自己设计且亲手制作的玉雕家可谓凤毛麟角,而杨曦是其中一位,他不仅没有脱离制作者的身份,而且一如既往保持着工作量。他将每天的时间一分为二,上午自己动手制作,下午则在工作室设计。

亲手的琢磨,不仅表达着那么多年对琢玉的挚爱,而且对于作品的不断完善很有帮助。如他所言:“ 制作过程中总有灵感迸发,做这件作品的时候,会想到下一件,会考虑如何更加完善,也会冒出新的想法。”通过亲手制作,杨曦保持着这样一个不断启发自己的良性状态。同样也是在这样亲手制作的状态下,南石的品牌更加与众不同。

 

 

第四部分:

杨曦的艺术地位和影响

 

由于艺术教育的匮乏和文化根基的羸弱,很多人只是艺术的参与者,但他们并不真正懂得艺术,更不可能成为艺术的推动者。

而杨曦,无疑是玉雕潮流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未必每个人都喜欢,未必每件作品都成功,也未必每个人都能看懂;但这就是杨曦的作品,风格鲜明,有着独立的艺术语言——对艺术家而言,独立的作品风格应该与生命一样重要。

在玉雕史上,杨曦的意义在于,他主动地激起艺术的自觉,而且延续性地予以表达和创新。他以艺术的语言改造了传统玉雕,丰富了现代玉雕的表现方式。因此即便放眼整个玉雕进程,杨曦也能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在玉雕业界,杨曦的意义在于,他改变了对玉雕的理解,带来了全然不同的一股风潮。如今其艺术符号在玉雕界被大量模仿或者参考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苏州玉雕的整体向前;同时杨曦也为玉雕设计开拓了一条无尽广阔的新路,大大拓展了玉雕的表现空间。

作为一个玉雕从业者的样本,杨曦的玉雕之路还能带来更多的启示。或许真正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并不是杨曦的作品本身,而是那种对艺术孜孜以求的态度,那个充满创意的头脑,那份永不满足不断求新的玉雕精神。

而作为玉器爱好者,我们始终都在期待:杨曦和苏帮玉雕,能带来更多更大的惊喜。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