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财教育)论十人炒股七人亏的五大经典诱因

(2010-08-21 19:13:59)
标签:

股市闲聊

理财

教育

分类: 股民学习园地
    股票市场是一个较高的风险投资市场,投资者在做投资理财的时候,是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因此进行投资理财前,您有必要成为一个“自助者”,清楚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风险偏好等,这样才能更有助您合理规划自己的投资。如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一般分为保守型、轻度保守型、中立型、轻度进取型进取型五种类型;同时,还要注重投资理财的生命周期,如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是进行投资理财规划的三个重要时期;一般来讲,青年期是进攻型、中年期是攻守兼备型、老年期是防守型;所以投资者在做任何一笔投资之前都是需要缜密计划的,这些计划必须包括止损点及盈利点。既要能预期市场的走向,也要同时规划出最坏打算的方案。做到损失要及时设好止损,获利要需要耐心等待。下面解读十人炒股七人亏的五大经典诱因。 

    一、不及时止损。很多人不是不懂这个道理,就是心太软,下不了手。绝对要有停损点,因为你决不可能知道这只股票会跌多深。设置停损点或止损位,就等于为你买的股票装一个保险丝。如果股价大跌连跌,你却只会烧坏(损失)一根保险丝(止损价)。个人认为,一个人是否可以做一个证券投资者,其必备的基本素质不是头脑聪明、思维敏锐,而是要有止损的勇气和保持平稳的心态。

  二、总想追求利润最大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本来通过基本面、技术面已经选了一只好股,走势也可以,只是涨得慢些或在作强势整理,便耐不住性子,通过听消息或看盘面,想抓只热门股先做一下短差,再拣回原来的股票。结果往往是----左右挨耳光。这种慢车换快车的操作本身难度就很大,而且必然要冒两种风险:热门股被你发现时必定已有一定涨幅,随时会回落;基本面、技术面较好的股票在经过小幅上涨或强势整理后,随时会拉长阳,抛出容易踏空。而一旦短线失败,又不及时止损,后面的机会必然会错过。

  2.很多人都认识到高抛低吸、滚动操作可获比较大的利润,也决心这么做。可一年下来,却没滚动起来,原因就是抛出后没有耐心静等其回落,便经不住诱惑又想先去抓一下热点、做短差,结果同适得其反。

  3.一年到头总是满仓。股市呈现明显的波动周期,下跌周期中80%以上的股票没有获利机会。可很多股民就是不信这个邪,看着盘面上飘红的股票就手痒,总报者侥幸心理以为自己也可以买到逆势走强的股票打短差,天天满仓。本想提高资金利用率,可往往一买就套--不止损--深度套牢。毕竟能逆势走强的是少数,而且在下跌周期中经常是今天强明天就弱,很难操作。另外,常满仓会使人身心疲惫,失去敏锐的市场感觉,错过真正的良机。许多股民都是这样,钱在手里放不住三天,生怕踏空,究其心理就是想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类型的股民,不论大户、散户,无不损失惨重。 其实每年只要抓住几次机会,一个时期下来收益就相当可观了,所以巴菲特年均收益才30%就成为大师了。如果一心想追求利润最大化,就会像熊瞎子掰苞米,最终往往反而利润最小化。 股市是一个充满机会、充满诱惑、也充满陷阱的地方,一定要学会抵御诱惑,放弃一些机会,才能抓住一些机会。

  三、不相信自己,却轻信别人。很多散户通过学习,也掌握了很多分析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分析水平。可当自己精心研究了一只股票,准备刷卡买进时,只要听旁边的股民随便说说这只股票不好,不如XX有题材...... 就立即放弃买入,或改买XX股。莫名其妙!而当自己选的股涨起来时,只有后悔得份儿了。

  四、用已经公开的消息或题材作短线。虽然都知道见利好出货,可很多散户(包括一些老股民)当看到某公司年报优良或有重组消息公布时,还是禁不住要在下午开盘前挂单买进,本想当天涨停价买进,第二天开盘冲高时抛出......80%以上的结果:高位立即套牢。不可否认,现在市场还不规范,业绩优良的年报公布之前主力早已知道,到公布时股价都有很大升幅。如果你是庄家,不出货等什么?即便真的还要往上做,会马上就给这些跟进的散户抬轿吗?既然有这么多人接货,何不先卖个好价钱出一部分,待回落再拣回也来个滚动操作?

  五、四处打探消息,把道听途说的传言作为选股依据。最容易成为庄家出逃时的牺牲品。

  当然大家读了前面文章之后相信不会再犯这些错误--就象九段高手不会走错简单定式,但是棋圣也有走昏招的时候,因此股市心理修炼要时刻记在心上。

  华尔街一位著名操盘手曾说:股市中赚钱很快,但亏钱也很快,而且,每次亏钱大都是我赚了钱后洋洋自得之时发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