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5龙”难治食品安全(5月31日)

(2011-06-01 07:17:04)
标签:

杂谈

             “15龙”难治食品安全
■本报记者  胡亮

   那颗毒伤老百姓的豆芽菜,居然是被15个政府部门监管的。

   近日,有业内人士指出,违法使用添加剂生产出来的豆芽,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归农业部管;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归工商部门管;按照《食品卫生法》,归卫生部门管;按照《食品安全法》,归质监部门管。但现实中,农业部门认为是一般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问题,应该归质监部门管,流通环节出了问题,应该归工商部门;质监和工商部门认为豆芽是豆子发的,是农产品,应该归农业部门管。

   除此之外,目前涉及食品安全的还有商业、食品药品监督、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环保部、粮食局等部门,共计15个部门。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食品安全形势严峻,食品安全问题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新的形势导致各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我国政府同样在努力探索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可仍然一边是不断投入人力物力,一边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食品安全监管主体的结构和权力配置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5个部,谁都管,最后的结果是谁都不管。只有一个部肩负起责任,才能彻底解决我国屡治不力的食品安全大难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目前欧美的丹麦、英国已把食品安全归到一个部门来管理,美国也正在大力精简监管部门的数量,目前主要由两个部门管理。

   据郑风田介绍,丹麦政府已经成功地将由三个部门共管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转变为,以一个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食品与农业渔业部对全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统一监管。

   “监管机构合并,改变了原来政出多门、结构繁杂的状况,权责分明,独立行动,同时有必要的协作,利于对食品卫生安全实施有效管理。”郑风田表示。

  “长远看,从多头监管到一个部门监管也应该是我国未来对食品安全实施有效监管的必由之路 。”郑风田表示。

   当然我们食物产业链比发达国家长很多,企业数量也比它们大很多,规模也很小。如何寻求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还需要不断探索。

   环境问题,目前基本上都归到了环保部门,实现由一个部门来进行总体协调。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虽然由卫生部门来牵头,但卫生部的主业是“治病”,农业部的主业是农产品供给,食品安全都不是其主业,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难免精力有限。从更长远角度来讲,我国应顺应国际食品监管发展趋势,改变目前多头监管的现状,走向合并整合,把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从数十个部委集中到一个部门,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统一性和有效性。

   “当务之急是完善当前法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王东峰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在部分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正逐步由多头监管向集中监管过渡,从食物链重点环节监管转向食物链全过程监管,从以政府部门监管为主转向重视发挥社会力量。各国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上越来越趋向于走兼并、垂直、高效的管理构架,强化监督管理和科技投入,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加强对消费者进行宣传教育,倡导由政府、企业、学术界和消费者共同保障食品安全的新型监管模式。法学界人士也建议,在目前我国监管模式很难有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当务之急更应该是探讨如何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监管。

   “多部门监管,最重要的是转变监管方式,理顺关系。围绕目前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至少就可以建立两种制度来完善监管模式——食品监管‘首问负责制’和食品责任回溯管理制度。”北京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肖鸣政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肖鸣政表示,学习欧美发达国家的食品回溯追踪管理制度——将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均记录在案,一旦出了问题,可迅速追踪源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