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难抵搭车涨价 农民增收另寻出路
(2008-07-20 23:40:33)
标签:
杂谈 |
“东北新现象”系列报道(三) 本报记者 刘树铎 胡亮 刘晓梅
“现在政府补贴得很及时,按人头算,每户人家每口人能补贴345元钱,这在农村是不小的数目了。”吉林省农安县合隆镇一村民对本报记者如是说。
在吉林省各地区的补贴不太一样,榆树市一位姓马的农民说他们算下来每个人能补贴145元钱,他说他并不知道别的地方是怎么补贴的,“尽管不多,但总比没有这笔钱强”。
针对东北粮食主产区所面临的形势,吉林省的一位政府官员告诉本报记者,虽然东北粮食价格出现了逆市下降的现象,但国家既然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东北目前的情况肯定不会视而不见,相关的配套政策估计已经在酝酿之中了。
吉林省政策研究室的一位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国家所能采用的政策只有补贴,从现阶段来看,利用价格或者其他的经济杠杆来调节和帮助东北农民增收还不太容易奏效。言外之意,东北还需自己寻觅出路。
增加农资直补,调动农民积极性
3月27日,当地的一位官员边接受记者采访边看着时间,说马上要去参一个电话会议,是落实国务院有关粮食问题的新部署。事后得知,就在26日,国务院召开了常务会议,决定立即采取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综合措施,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
为了更好地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证农副产品的充足供给,会议决定,立即采取增加农资综合直补、增加良种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一系列综合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专家们据此分析说,这无疑是为了应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现实,以抑制通货膨胀,保证粮食供给。
吉林省的一位专家说,国务院的政策尽管是针对整个中国农村的,但对东北粮食主产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第一,采取增加农资直补、增加良种补贴等措施,对促进粮食供给是很有好处的;第二,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这也是给农民一个信号:种粮食能赚钱。事实上,也只有供给增加了,才能保证粮食价格降下来,这对抑制通货膨胀有着直接而现实的意义。
按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三农”支出5600多亿元,同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央政府从对内增加扶持补贴、对外控制出口方面,加强了对粮食的调控,粮价已经开始出现了增幅放缓的趋势。而东北尤其明显,政策的因素,使得今年的粮价甚至低于去年的价格水平。
警惕搭车涨价
“国家为了宏观调控要把粮价降下来,至少要稳定粮价,而农民辛苦了一年盼着能有个好收成的同时还能卖个好价钱,这两者看上去似乎是个矛盾。”吉林省政策研究室的一位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这位专家说,国家也正在着力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增加各种补贴等相关的措施,力争做到“谷贱的同时不伤农”。
对此,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承,粮食价格一头关系到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另一头关系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因此,国家调控粮食市场的目标,是使市场粮价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既不大涨,也不大落。据悉,国家将采取以下措施力争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发展生产,增加供给,这是稳定粮价的基础;二是严格控制主要粮食品种出口;三是加强粮食运输调度,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市场供应;四是妥善安排好低收入群体生活。
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庶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农民最担心的是种地的收入加上国家补贴的资金往往赶不上其他方面涨价所带来的“负增长”,因此从理论上说,粮食在可承受区间的涨价是要鼓励的,超过不可承受区间要限制,实际上就是掌握度的问题,如果农产品价格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会低,粮食产量就会下降,就会走向恶性循环,粮食价格的适度上涨可以促进粮食生产的良性循环。
刘庶明说,政府肯定会在可承受范围内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但有一个问题绝不容忽视,那就是其他商品的“搭车”涨价问题,粮食涨一分钱,其他商品价格立即跟进,甚至成倍的翻番,价格传导回来,种地的农民还是最大的受害者。
吉林省粮食局局长祝业辉说,粮食无疑是“母价”,粮食价格涨,市场立即就会有反应,上千种商品的价格就要跟着涨,比如饲料价格就上涨,饲料价格上涨肉蛋奶都得涨,小麦价格上涨,各种食品、糕点、饼干等一系列都得涨。
刘庶明认为,国家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如何使用价格控制的各种办法在极大程度上遏制搭车涨价的问题。
加工企业补偿农民
祝业辉说,现在对东北的农村来说,有困难的不仅仅是农民,国有的粮食企业也正在面临着实际困难。现在收购粮食,实际上是国家买单,作为临时储备,国家出钱收购,一旦出现粮食危机了,国家再投放市场。
祝业辉说,现在农民强烈要求粮食价格上涨,强烈要求减轻负担,从中央到地方,基本上都是站在农民的利益考虑问题,但作为国有粮食企业,困难就出来了,粮食收上来,如果以市场价卖出去,不但政府不答应,城市居民也接受不了,这无疑是对国有企业的一个考验,收上来储存在库里,怎么降低管理成本?怎么减少管理费用?是需要好好动脑筋的。
祝业辉说,现在的情况是,粮食作为原材料卖不上价钱,种植环节基本上不赚钱,但流通环节和深加工环节正在受益,他们依靠延长产业链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的附加值,利润是很大的,因此,能不能考虑在深加工中给农民二次补偿,一方面在收购过程中给农民一些补偿,第二在粮食深加工获得的利润中再给农民一些补偿,从而实现让粮食产业链中获得利益最大的工业企业补偿农民,但绝不能把压力转嫁给城市居民。
对农民的增收问题,吉林省榆树市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告诉本报记者,政府部门早就想尽了各种办法,比如,费改税、订单农业、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发展畜牧业、拓展粮食加工业等等,但是,都因为农村的情况太特殊,各种办法短时间内都难以取得成效。
政府部门最看好的要算是调整种植结构,理论上很说得过去,但实践上几乎是没法操作:土地上的小户经营使得经济作物无法进行大面积耕作,农民从土地上分流不出去,又使得土地无法规模化经营。搞养殖业似乎是一个途径,有的乡镇确实也搞得不错,也确使一些人致富了,但让各个乡镇都搞养殖业本身就不现实。
那么,对于主要依靠粮食作为经济发展支柱之一的吉林省乃至整个东北而言,解决粮食问题出路到底在哪儿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