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八中(系列之六)八中恩师印象记

标签:
北京八中老三届同学会 |
分类: 校友热帖 |
忆八中(系列之六)八中恩师印象记
1999级初三七班
我曾就读于八中初中部的实验班。毕业多年,有时听到回校探望老师的同学转述,老师们对我们这一批学生赞叹有加。听到这话,我不禁莞尔。当年每个人都给老师们添了不少麻烦,如今却得到这么好的评价,可见老师们爱学生的心是多么真。其实,倒是我们应该对老师们说,我们才是最幸运的,因为,作为99级的八中初中部实验班学生,我们遇到了最好的一批老师,她们每个人都那么敬业,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学生身上;她们每个人的教学风格都很独特,让我们毕业后还时时回味;她们每个人都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令我们这些已经毕业十年的学生至今思念,至今感恩。
数学刘海燕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班主任之于学生就好像家长之于孩子。三年来,我们在刘老师带的这个班里成长,对刘老师有很深厚的感情。
刘老师在数学学习上对我们要求很高,没有人会忘记刘老师给我们额外布置的任务——《轻松30分》。那是一套龙门书局出版的课外练习册,题目大多很难,却不知为什么起了个“轻松”的名字。刘老师很能激励大家的斗志,在全班展开了比赛谁先做完《轻松30分》的活动。那段时间,多少同学在课间奋笔疾书,解开一道又一道几何难题;多少同学在家里挑灯夜战,为的是第二天到学校时能比过邻桌同学的进度。还记得第一个做完“轻松”的同学得到了刘老师的高度表扬和全班同学羡慕的目光;也还记得自己奋力追赶,为的就是做完这一本“轻松”去刘老师那里换取下一本“轻松”。这样良性的学习气氛和竞争意识充满了整个班级,使我们都受益良多。
刘老师还是个非常认真负责的班主任。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大多有点儿叛逆,有些也很淘气。记得有一阵,班里风行给同学起外号,几乎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全班皆知的响亮别名——鸡腿、豆腐、大脸猫、萝卜、兔子等等不一而足。班里的同学叫着亲切,但是渐渐影响了上课的秩序。科任老师总是莫名其妙地发现,有时不知自己说错了什么,就好像踩中了暗雷,班里会爆发出哄堂大笑,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刘老师知道了,为这件事情苦口婆心地劝过,也严厉地批评过,还将几个最喜欢给别人起外号的同学拉到办公室里交流过,班里的“外号风波”才算逐渐平息。现在回想当初,为几个外号笑得涕泗横流,大家都觉得虽然可爱但也有些幼稚,倒是老师煞费苦心地教育让我们有些过意不去。
刘老师的七班,至今还会定期聚会,尽管我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散落在世界各地。每次聚会,大家都好像从来没有分开过多久一样,总是能够迅速找回过去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这不得不说是当年刘老师带给这个班很强的凝聚力,让七班永远曲终人不散。
语文王芳老师的到来对于我们来说是个福音。还记得初一时教我们语文的白老师因为意外骨折不再代课,因而,我们经历了一段频频更换语文代课老师的时光。那段时间,大家的语文学得有些混乱,每个老师的风格不一样,脾气也不一样,换了两次,班里的同学还是不能适应。终于,有一天,我们听到一个消息,说是学校要给我们请来一位语文教得特别好的老师,大家不免有些期待。
王老师确实是非常好的语文老师,这从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得出来。还记得那个时候班里没有现在常用的多媒体设备,上课也没有ppt。王老师自己制作的幻灯片每一个字写得都是方方正正,好像是印刷出来的。一次讲《鸿门宴》,王老师拿出一张幻灯片来解释刘邦、项羽、项伯等人的位置,一幅座位图画得也是严谨认真,大家很快就理解了“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知识点。
认真确实是王老师很鲜明的一个特点。记得初三的时候,王老师主动要求利用休息时间给一些阅读基础薄弱的同学加练;还记得在考试之前,王老师还在忙着应答大家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自己对语文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王芳老师和继而在高中遇到的于河海老师,我一直心存感激,是二位老师增加了我对语文的兴趣,坚定了我选择文科的信念,最终促使我选择了新闻作为自己的专业,并热爱至今。
英语张惠敏老师至今在我们的同学聚会上还时时被大家提起,每次必然提起的话题就是张老师和她的“小quiz”。张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刚一开学就要求我们准备个“quiz本”。当时,迷迷糊糊的我们还不知“quiz”为何物,后来,这“小quiz”伴随了我们初中三年的时光。原来,“quiz”就是小测验,包括默写单词,翻译短语和句子。听起来简单,但是几乎每课一测的“quiz”着实让大家比较头疼。每次英语课前,班里都有些同学在急急火火地临时抱佛脚,因为大家知道,只要铃声响过,张老师进了教室,第一句话一定是“拿出你们的quiz本,咱们做个小quiz!”那时再看书,可就是来不及了。
张老师在“quiz”中往往补充一些课外的词组,这让我们愈发觉得想要顺利过关很是困难。每次“quiz”结束收本子时,还是有很多同学争抢最后的几秒修修改改,也许是一个介词,也许是一个助词。这个时候,张老师一般都笑着说:“行了,赶紧交,下次提前点儿复习。”
收上来的“quiz本”会落到班里的两位英语课代表手里,他们手里的红笔在我们的“辛勤耕耘”上钩钩画画,然后一个鲜红的分数决定我们要把错误的答案誊写多少遍。因此,一到下课,课代表往往成为大家“怨念”的对象,“又扣了这么多”是大家经常的感慨。
现在回想,就是这小小的“quiz”保证了我们坚实的基础,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常用短语,每一个重点句型都是在“quiz”中不断得到巩固。如今再相聚,大家会
不约而同地提起当年张老师的“quiz本”,然后一起怀念那段看似辛苦实则快乐的时光。

化学李少平老师
除了语、数、外三门课,我们的物理朱惠弟老师和化学李少平老师都是退休返聘的老教师,二位老师的敬业精神更令人感动。朱老师个子小小的,但上课声音洪亮,精气神十足。朱老师思维特别敏捷,最喜欢和班里思维活跃的同学比做题速度。一道电功率难题出来,朱老师常和同学抢着算,看谁先出正确答案。李少平老师身体不好,先生也常年生病,但是这没有影响到李老师的教学。李老师不仅在课上讲得认真,在课下还安排了单独的答疑时间。有时我在想,这么晚了李老师不需要回家照顾病人吗?但是,李老师始终坐在那里接待一个又一个来问问题的同学,丝毫没有显出怠慢或着急。
曾经教过99级初三七班的老师们还有政治仇凤云、段学君老师、历史顾新廷老师、地理王宁老师、生物张素燕老师、语文白玉华老师、体育朱福旭老师……想到每位老师,他们的风采、他们的故事都会在我脑中一一浮现,并不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淡忘。这是因为这些老师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用他们强烈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教学感动了我们。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只是他们教师生涯中很普通的一届学生;但是,在我们看来,是他们陪伴我们度过了人生中最关键的三年;是他们让我们学会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是他们为我们美好的未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他们勾勒了我们那段青春岁月的多姿轮廓;是他们让那段关于初中的记忆丰富多彩。谢谢你们,敬爱的老师们!
2002年初中毕业、2005年高中毕业生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