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不同版本《青衣》朗读有感

(2017-02-02 06:42:53)
分类: 文艺

        
        春节假日期间,我有意把平时的"看书"习惯拓展到“听书”上,专门从网络上找来两个版本的音频作品反复收听,同时对照毕飞宇的原作从审美角度加以比较。作家毕飞宇的散文《青衣》,一经发表就广受朗读爱好者的青睐,用百度随便一搜,仅视频就有160多种,纯音频究竟有多少很难统计。
     老实讲,听书比看书省事,不仅节省眼力,而且很容易产生出一种难以形容的“审美喜悦”。当然,能否获取这种“审美喜悦”,有两个必需的前提:一是作品要好;二是朗读者要有一定的水准,二者缺一不可。好作品的标准虽然因人而异,基本条件却差不多,就像《青衣》,篇幅虽短,内容却相当的丰厚,不仅文字干净,人物呼之欲出,语言的节奏感也是疾徐有致,起伏跌宕,而且琅琅上口,确实适合朗读者的口味。有了好作品,没有好声音和一定的经验,结果自然是噪音压倒一切。因此,朗读者的水准同样是听众能否获取“审美喜悦”的又一关键。在我看来,所谓朗读者的水准,大致有三条:一是知道自己在播什么;二是知晓自己要播给哪些人听;三是善于把握听众心理需求和情绪调动,懂得或了解审美的移情作用。
    我收听的两个《青衣》版本都是女声,一个署名李梓沫,一个署名孙蓓。前者素眜平生,后者是远隔千里的神交之友,不久前她刚刚在荔枝FM平台上朗读了我的两部长篇小说《征婚手记》和《情人自白》,点播率逐日看涨,固定听众已经突破5000人!
    听李梓沫朗读的《青衣》,很容易产生一种幻觉,错以为自己忽然就变成了一名幼儿园的小班生,一位声音甜腻、眉飞色舞的阿姨,正在向我们这群孩子讲述着一个似懂非懂并不好玩的故事。她大概只注意到如何让审美对象尽量接近我们,让我们产生同情感,却忽视了“这种同情感或移情作用还不等于审美的移情作用”,因为审美作用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不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兴趣和情调”。德国美学家和心理学家立普斯在谈到审美移情作用时认为:从力量、运动、活动等方面来看待审美对象,是一种机械的解释,只是移情作用的一个方面,在审美活动中还有一种以人度物,把物看成人的“人格化的解释”,这是因为人们总是按照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与自己身外发生的事件加以类比。这样,我们就会感觉外物仿佛与我们自己一样由于力量和活动而发生变化。这种把我们自己的力量感觉、努力、意志移置到我们之外的事物和事件中去的活动,使这些事物和事件更接近我们,更亲切,因而显得更易理解。立普斯所说的移情作用就是同情感,用他的原话说就是“一切审美的喜悦都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同情感”,这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必需条件。但是,“这种同情感或移情作用还不等于审美的移情作用,审美作用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不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兴趣和情调。”
     听荔枝FM主播孙蓓同志朗读《青衣》,就像听她朗读《征婚手记》和《情人自白》一样过瘾。她的声音字正腔圆、高亢空灵、端庄大气、高贵纯净,抑扬顿挫之间都能感觉出她的匠心独运,字符段落之间亦能巧妙地预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与此同时,她还善于利用声音的色彩,把文中或隐或显的场景、人物、时空、动作、心情,在规定时间内,绘制成一幅鲜活生动五彩斑斓的时代画卷,从而让一部原本优秀的文学作品,经过艺术再创作变得更加华光毕现。更为重要的是,孙蓓同志的朗读风格,不仅老少咸宜,与剧本创作中一度流行的“三一律”也有着明显的暗合之处。“三一律”是十七世纪欧洲新古典主义运动中诞生的一个著名的美学定律,也叫“三整一律”,它要求剧情、地点、时间自始至终都要保持叙事结构的紧凑、集中和简练。尽管这一美学思想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艺术创作,但对于用语音进行“二度创作”的朗读者来说,依然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寻这两个版本的《青衣》,也来比较一下,看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众所周知,作为审美主体,无论是听众还是观众,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主动权就体现在收看或收听节目的取舍去留上,就像电视观众与电视节目的互动关系一样,一个优秀的栏目或一部精彩的影视剧,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必定会围着它转,除非断档或停电,再好动的观众也会被其抓住眼球,乖乖地坐在荧屏前。反之,观众的二拇指头就会在遥控器上轻轻一按,轻而易举地将其踢出视线。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审美的移情作用,因而容不得丝毫的懈怠与敷衍。在举国都在致力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氛围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但凡有志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朗读爱好者,如今都赶上了好时候!


                                                                                    ——作家甄城




附《青衣》朗读词
(毕飞宇)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韵的极少。
   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胚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给春来,谁劝都没用。可第五场,她来晚了。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筱燕秋一把抓住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她现在只会抖动嘴唇,不会说话。
   上了妆的春来真是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就是嫦娥。大幕拉开,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在她四十岁的那个雪夜,真的死了。
   观众承认了春来,掌声和喝彩声就是最好的证明。筱燕秋无声的坐在化妆台前,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里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她一点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她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取过肉色的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然后她让化妆师给她调眉,包头,上齐眉穗,戴头套,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筱燕秋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去。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了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下面,她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戏场门口,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她要给天唱,给地唱,给她心中的观众唱。
   筱燕秋的告别演出轰轰烈烈地结束了。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失去自己挚爱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这是每个人必经的巨大伤痛。而我们在筱燕秋的微笑中看到了她的释怀,看到了她的执着和期盼。
   生活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失望在先,希望在后,有希望就不是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