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书画研究院视野人物之二十:吴昌硕

分类: 书画 |
http://s6/mw690/001DSc8izy6K1mf28cd75&690
晚清民初,“诗、书、画、印”四绝,被视为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和一代宗师的吴昌硕,在中国国土书画研究院视野人物中同样是一个分量极重的人物。他的特长在于不拘一格,蹊径独辟,状物绘形,以书入画。艺术上尤其看重舍形取意,形神兼备。其传世的写意花卉遗作中,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是为常见之作,无论花卉木石,画面均布局新颖,笔力老辣,气势雄强,几近书印章法布白式的画面构图,尤喜“之”字和“女”字格局,用色则近似于赵之谦的浓丽,尤喜用西洋红,色泽鲜艳,主体突出,首开中国画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先河。吴昌硕自己也承认“我平生得力之处,就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与他同一时期的名画家任伯年,曾经对吴昌硕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画拍案叫绝,预言他必将成为画坛的中流砥柱。此话后来果然应验。
史料记载,吴昌硕学画较晚,40岁以后方敢将画示人。前期曾得到任颐指点,后又参用赵之谦的画法,服膺于徐渭、朱耷、扬州八怪诸画家的画艺,从中受惠甚多。他酷爱梅花,常以梅花入画,用写大篆和草书的笔法为之,墨梅、红梅兼有,画红梅水分及色彩调和恰到好处,红紫相间,笔墨酣畅,富有情趣,曾以“苦铁道人梅知己”的诗句示人。画兰花时,为突出兰花洁净孤高的性格,吴昌硕喜用或浓或淡的墨色借助篆书一气呵成,笔法更见刚劲。画竹时,竹竿则以淡墨轻抹,竹叶却以浓墨点出,疏密相间,富有变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为“双清”或“三友”,以画寄情。菊花也是吴昌硕经常入画的题材。他笔下的菊花,或伴以岩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与菊花情状相映成趣。菊花多见黄色,也有墨菊和红菊。墨菊用焦墨画出,菊叶以大笔泼洒,浓淡相间,层次分明。到了晚年,吴昌硕画作中多见花开烂漫的牡丹,常以鲜艳的胭脂红设色,含有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叶相衬,显得生气蓬勃。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经常入画的题材。菜蔬果品如竹笋、青菜、葫芦、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画,极富生活气息。作品色墨并用,浑厚苍劲,再配之以真趣盎然的画上诗文和洒脱不凡的书法、古朴的印章,诗书画印一炉,面貌焉能不新?!
吴昌硕能够成为中国画派大写意的领军人物,除了绘画上独创鲜见,他在书法上融各家之长,治学风格之独特,也是他能够成为书画同源中个性彰显,不落俗套的一代宗师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对于绘画来说,吴昌硕的书法造诣修炼得更早,起点也更高。他自幼在家父熏陶下就对书法治印情有独钟。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又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终成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著名书法家沙孟海赞其楷书“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之态,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糅其间,所以比赵之谦高明的多。”他的行书,既得益于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又受惠于黄道周之章法,个性中还有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痕,因而才能写出“大起大落,遒润峻险”的精品佳作。
他的篆刻则是从“浙派”入手,专攻汉印,加之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众长润泽,逐渐形成了个性独显的吴氏风格。“观其所治之印,上取鼎彝,下挹秦汉,雄媚齐集、拙朴立现、丑极而美、古今呼应、动中寓静,变不离宗,字中藏正,笔意中带着阳光,藏着个性,创造性地以‘出锋钝角’的刻刀,将钱松、吴攘之切、冲两种刀法相结合,每方治印作品均能“秀丽处显苍劲,流畅处见厚朴,不经意中见功力。”
在我看来,吴昌硕之所以能够在“诗、书、画、印”四大领域开风气之先,成为一代宗师,除了天赋和家教渊薮,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个内在成因,就是思想阳光,心胸坦荡,视野开阔,不拘一格,有一种“不甘人后”的野心和抱负,在艺术长河中跋涉时,他也念念不忘天、地、人浑然一体之格局,时时固守“人为天地之心”之独立主见,以灵问桎,兼爱沟通,眼中所有的事物,无论动静,皆能见其鲜活的生命,正如他笔下的诗、书、画、印,个个竟相跃动,活灵活现,宛如一次次生命的竞相自娱。所以,他的作品立意才不会拘泥于任何的题材,空间留白也不会受限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有此心胸视野者,也才能立意高远,落笔不类,正如世人以“重、拙、大”三字,叹赞他笔下之作“绝无浮滑轻飘之意,是为重;自然却无斧凿之痕,稚气洋溢,天真一派,是为拙;气势磅礴,浑然大家,是为大。”
窃以为,人世间凡心态端正、心胸磊落、心情纯真、心意相通者,必定是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之人,在一朝一代中能够开风气之先者亦非此等人杰莫属!与之相反的蝇营狗苟之辈、投机取巧之流、鸡鸣狗盗之徒、魑魅魍魉之类,尽管也能挥起如椽大笔,以井天之见自傲于人,用满身标签把“真我”包裹得严严实实,身后除了欺世盗名的一地鸡毛,遗墨再多,亦不过是一堆腐臭的垃圾,倒是可惜了那些上等的纸张笔墨奇石妙材。
吴昌硕用他的传世之作,活脱脱地再塑了一个长生不老、万世留芳的“新我”。此“新我”非一人也,而是代代新风的高歌劲舞,无数新人的潮起潮落!
——作家甄城
http://s14/mw690/001DSc8izy6K1miGalLbd&690
图为吴昌硕生前的老故居
http://s12/mw690/001DSc8izy6K1mzDL1Vab&690
图为吴昌硕八十三岁时写的书法
吴昌硕(1844.8.1
—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汉族,浙江安吉人(今湖州市安吉县)。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http://s11/mw690/001DSc8izy6K1moRsaS6a&690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耕作之余,苦读不辍。同时钻研篆刻书法。同治四年(1865)吴昌硕中秀才,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东令”印记之。同治十一年(1872),他在安吉城内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浙江归安县(今属吴兴县)菱湖镇人。结婚后不久,为了谋生,也为了寻师访友,求艺术上的深造,他时常远离乡井经年不归。光绪八年(1882),他才把家眷接到苏州定居,后来又移居上海,来往于江、浙、沪之间,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二十二年被举为安东(今江苏省连水县)县令,到任一个月便辞官南归。三十年夏季,与篆刻家叶为铭、丁仁、吴金培、王等人聚于杭州西湖人倚楼,探讨篆刻治印艺术,1913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艺名益扬。七十岁后又署大聋。
http://s12/mw690/001DSc8izy6K1mu163x4b&690
民国16年十一月(1927年11月6日),吴昌硕突患中风,十一月初六(1927年11月29日)病逝沪寓,享年84。1933年11月,迁葬于浙江余杭县塘栖附近超山报慈寺西侧山麓,墓地坐落于宋梅亭畔。墓门石柱上刻有沈淇泉(卫)所撰联语:"其人为金石家,沉酣到三代鼎彝,两京碑碣。此地傍玉潜故宅,环抱有几重山色,十里梅花。"鄣吴村有他的衣冠冢。西泠印社辟有吴昌硕纪念室。1984年,在递铺镇建吴昌硕纪念馆,1987年,修复其在鄣吴村的故居。吴昌硕的绘画、书法、篆刻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有《缶庐集》。吴昌硕有三子一女,次子吴涵、三子吴东迈均善篆刻书画。
http://s11/mw690/001DSc8izy6K1mGEQzg3a&690
http://s16/mw690/001DSc8izy6K1mGGyYL0f&690
http://s2/mw690/001DSc8izy6K1mGKwG561&690
http://s8/mw690/001DSc8izy6K1mGMQqHe7&690
http://s15/mw690/001DSc8izy6K1mGNVhQce&690
http://s5/mw690/001DSc8izy6K1mGReaE44&690
http://s13/mw690/001DSc8izy6K1mGSDRW1c&690
http://s10/mw690/001DSc8izy6K1mGYpXbf9&690
吴昌硕出身书香门第,8岁作骈句,10岁持刀奏石。后来家道败落,便发愤读书,中了秀才。因自幼喜欢文艺,如金石、书法、绘画等,便决然放弃功名,不再参加科举考试。29岁时,吴昌硕移居苏州,结识了诸多海派艺林名宿,如饥似渴地阅历了大量名人墨迹,艺事大进。50岁后在乡人的举荐下,吴昌硕做了一月有余的江苏安东县令,后学五柳先生,弃官挂印而去。
吴昌硕说自己"三十学诗,五十学画",但事实上他学画在而立之后。之所以如此说来,只是对自己的早期作品不甚满意而已。其实也是客观评价,因他的优秀作品多为后30年所作,恰如他画的老梅,大器晚成。
http://s4/mw690/001DSc8izy6K1mOBLizb3&690
http://s3/mw690/001DSc8izy6K1mODgYO62&690
http://s15/mw690/001DSc8izy6K1mOH0Tkae&690
http://s7/mw690/001DSc8izy6K1mOIBDw66&690
http://s13/mw690/001DSc8izy6K1mOLmjy3c&690
吴昌硕一生酷爱画梅,自称“苦铁道人梅知己”。他谓画梅为“扫梅”。单这一个“扫”字就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画家画梅的特点,“以作篆之法写之,师造化也”。他主张画梅取出世姿,要得古逸苍冷之趣,曾有诗云:“卅年学画梅,颇具吃墨量。醉来气益粗,吐向苔纸上。浪眙观者笑,酒与花同酿。法疑草圣传,气夺天池放。”该诗体现了画家突破古法、气度豁达的胸怀。古人云:“唐人尚巧,宋人尚法,元人尚意,明清尚变。”从此画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吴昌硕“纵横破古法”的艺术追求。其焦墨重彩,老笔纷披,正所谓“笔走龙蛇,左右逢源”。
http://s16/mw690/001DSc8izy6K1mZzmuX0f&690
http://s13/mw690/001DSc8izy6K1mZBOlm1c&690
吴昌硕喜欢在扇面的左上角题款数行,墨色凝重,收住阵脚。至此,画面形成大开大合,疏密有致的格局,使咫尺空间神采焕发,洋溢着抒情写意的气息,与历史上的画梅大家拉开了距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特征。吴昌硕曾经说过:“小技拾人者易,创造者则难,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这是他对艺术创新的深切体悟。
http://s10/mw690/001DSc8izy6K1ncuQSB39&690
http://s14/mw690/001DSc8izy6K1ncwhAx3d&690
http://s3/mw690/001DSc8izy6K1ncBfeGc2&690
http://s2/mw690/001DSc8izy6K1ncDh1Ta1&690
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颐并称为清末“海派四杰”。吴氏对写意花鸟画的传承和创新,直接影响了近现代许多杰出的艺术家。齐白石曾有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他将吴昌硕与徐渭、八大山人并列在一起,从而也可以看出吴昌硕在中国花鸟画上的历史地位。同时,吴昌硕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一起,被誉为近百年来中国画坛借古开今的四大名家。他的绘画传世代表作包括《天竹花卉》、《紫藤图》、《墨荷图》、《五月枇杷图》、《杏花图》、 《花卉十二屏风》、《梅花》、《花卉四屏》、《牡丹》、《兰石图》、《松石图》、《花卉》2幅、《紫藤图》、《杂画册(之—、二)》、《依样》、《天香露图》、《杞菊延年》、《泥盆菊草图》、《牡丹图》、《牡丹水仙图》 、《大富贵》、《佛像图》、《富贵神仙图》、《红梅图》2幅、《蔷薇芦桔图》、《秋艳图》、《三千年结实》、《人物》、 《三千年结实之桃》、《神仙福寿》、《石梅》、《石竹图》、《松梅图》、《岁寒交图》、《桃实图》、《瓜果》、《灯下观书》、《姑苏丝画图》等,蔚为大观。
http://s9/mw690/001DSc8izy6K1nlCatqc8&690
http://s3/mw690/001DSc8izy6K1nlEhZEa2&690
http://s15/mw690/001DSc8izy6K1nlFtlY2e&690
http://s7/mw690/001DSc8izy6K1nlHE8ef6&690
http://s7/mw690/001DSc8izy6K1nlJ9Eq36&690
http://s16/mw690/001DSc8izy6K1nlLG0fef&690
http://s2/mw690/001DSc8izy6K1nlQqDn01&690
http://s3/mw690/001DSc8izy6K1nlUN4Cd2&690
http://s9/mw690/001DSc8izy6K1nlWkZy18&690
http://s16/mw690/001DSc8izy6K1nlYn9B7f&690
《梅石图》多作于吴昌硕古稀之年,不止一幅。其中一幅作于75岁,梅为主,石为客,交相辉映。运用篆法,疏阔纵放,气势捭阖。点点梅花,疏密有致,极富节奏之变。焦墨枯笔,顺来逆去。枝丫纵横,曲中求直,苍劲之极。花以焦墨圈勾,精细而怒张,仿佛想要从枝上挣脱,凌空而去。观者仿佛置身于月色轻笼、花影横斜的意境之中。诗曰:“梅溪水平桥,乌山睡初醒。月明乱峰西,有客泛孤艇。除却数卷书,尽载梅花影。”
吴昌硕的楷书,始学唐代颜鲁公,隶书学习汉代石刻,篆书学习石鼓文,行书学习黄庭坚、王铎。虽然四面为师,求学若渴,却又总能“进得门去,出得门来”,如同出水荷花一般,头上脚下皆有果实示人慰己。这一独特的学习方法,很有些“师夷之长以制夷”的味道,用“青出于蓝胜于蓝”来形容已有落套之嫌。在吴昌硕的书法创作中,多以篆书、行草为主。史料显示,吴昌硕学习隶书的时间并不短,青年时期便临习汉碑,如“张迁碑”、“嵩山石刻”、“张公方碑”、等,同时又受到邓石如、吴让之、杨见山等人的影响,笔法近似杨见山,他在三十五岁时书的一幅隶书还是“张迁”的风格,结体方正,用笔尚拘谨、小心。到了晚年,他所书写的隶书,结体已经变长,专取纵势,如“奉爵称寿,雅歌吹笙”之书,用笔雄浑、饱满,线条上虽仍带有篆书的痕迹,却已将篆、隶溶为一体,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吴昌硕谢世之后,后代学他篆刻的人很多,包括海外。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庐从1898年开始就向吴昌硕请教,并将所学传达给日本篆刻界,影响同样深远而巨大。吴昌硕的楷书则是遍临《汉祀三公山碑》《张迁碑》《嵩山石刻》《石门颂》等汉碑。中年以后,又博览金石原件及拓本,然后刻意将石鼓文作为主要临摹对象,积数十年反复钻研之功,却不以刻意模仿徒求形似为满足,同时参以秦权铭款、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文字的体势笔意,故所作石鼓文“凝练遒劲,自出新意,风格独特。六十岁后所书尤精,圆熟精悍,刚柔并济。喜将石鼓文字集语书写对联。晚年则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
http://s3/mw690/001DSc8izy6K1nxvOhk72&690
http://s12/mw690/001DSc8izy6K1nxERth1b&690
http://s12/mw690/001DSc8izy6K1nxJmdl9b&690
http://s14/mw690/001DSc8izy6K1nxO6Atcd&690
http://s16/mw690/001DSc8izy6K1nxSNA33f&690
http://s4/mw690/001DSc8izy6K1nxU6Kn03&690
http://s6/mw690/001DSc8izy6K1nxW3mR35&690
http://s6/mw690/001DSc8izy6K1nxZC7je5&690
http://s5/mw690/001DSc8izy6K1ny302w04&690
http://s7/mw690/001DSc8izy6K1ny4B2Sa6&690
http://s5/mw690/001DSc8izy6K1ny8Uok04&690
从题画诗文可以看出,吴昌硕的文笔修养同样卓尔不群。他为自绘《梅花》所题诗文“寒香风吹下东碧,山虚水深人绝迹。石壁矗天回千尺,梅花一枝和雪白。和羹调鼎非救饥,置身高处犹待时。冰心铁骨绝世姿,世间桃李安得知?”一举道出其如梅般的作人品格。
他为另一幅《梅花图》所题留言,更是直抒胸臆:“人遗纸数幅,光厚如茧,云得之东瀛。或曰:此苔纸也。醉后为梅花写照。梅之状不一:秀丽如美人,孤冷如老衲,倔强如诤臣,离奇如侠,清逸如仙,寒瘦枯寂如不求闻达之匹士。笔端欲具此众相亦大难事,唯任天机外行,似兴酣落笔,物我两忘,工拙不暇计及也。不知大梅山民挥之门外否?引为同调否?安得起而问之。”这些诗文,精神饱满,文气盎然,想像丰富,酣畅淋漓。充分体现了吴昌硕的旧学功底、文学涵养和艺术天赋。
吴昌硕一生偏爱诗文,“苦吟数十年,未尝间断”,所作诗篇皆以傲兀奇崛古朴隽永见长,虽然用典较多,不甚通俗,一些绝句亦不乏白描手法,风格上与民歌十分相近。所作题画诗则是寄托深远,气息浪漫,而他所评论的前人书画,也是见解独到。他的散文大都是序跋、考证和题画小品,写的都很朴质淳厚,平易近人。题画小品中的精心力作最为常见。读时犹如“与作者一灯相对,娓娓而谈,意味深远。”
http://s11/mw690/001DSc8izy6K1nR8aq6ea&690
http://s7/mw690/001DSc8izy6K1nRdBdk16&690
http://s15/mw690/001DSc8izy6K1nRipSSce&690
http://s16/mw690/001DSc8izy6K1nRnHOLef&690
http://s6/mw690/001DSc8izy6K1nRpzRr65&690
http://s7/mw690/001DSc8izy6K1nRvcma46&690
http://s5/mw690/001DSc8izy6K1nRAjMo94&690
http://s13/mw690/001DSc8izy6K1nRBJY8cc&690
光绪三十年(1904)夏,篆刻家叶品三、丁辅之、吴石潜、王福庵等聚于杭州西湖人倚楼,探讨治印艺术,发起创立一个研究金石篆刻的学术团体,定名为"西泠印社",邀请吴昌硕参与其事。1913年重阳节印社正式成立,各地金石学者纷纷参加,公推他为社长。当时他为印社撰联云:"印讵无源?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这正是他一贯的冲淡谦虚襟怀的具体表现。
http://s12/mw690/001DSc8izy6K1nW9fCj3b&690
点滴往事
吴昌硕身材不高,面颊丰盈,细目,疏髯。年过七十而鬓发不白,看去不过四五十岁的样子。这是他勤于劳作的结果。他每天早起,梳洗过后,就面对书桌,默坐静思约一刻钟,把当天的工作程序安排好,然后再进早餐,有时兴致来了,不及进餐即开始工作。他在作画之前,先要构思。有时端坐,有时闲步,往往要过很长时间。及至酝酿到一定程度,整幅画面的形象在心中涌现,灵感随即喷发,于是凝神静气,举笔泼墨,一气呵成,看去似乎毫不费力。等到大体告成之后,对局部的收拾,却又十分沉着仔细,惨淡经营,煞费苦心。常见他凝视沉思,笔头颤动,跃跃欲试,但很久不着一笔。他曾说过:“奔放处要不离法度,神微处要照顾到气魄。”一幅画作好之后,就张挂在墙壁上反复观赏,并请友人品评。大家提出意见,他就虚心听取,经过考虑之后,再着手修改,直到满意,才肯题款、钤印。万一画得不大满意,他就断然弃置,毫不顾惜。
吴昌硕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鄣吴村是一个峰峦环抱、竹木葱茏的山村,风景十分清幽。在这样的山村中度过他的童年时代。幼年时求知欲很旺盛,好学不辍。起初跟着他父亲念书,后来往邻村的一个私塾中去就学。每天翻山越岭,来往十多里路,虽遇风雨从不间断。他十多岁风韵犹存时即嗜刻印,磨石凑刀,反复不已;他父亲见他近于此道,加以指引,遂得门径,益乐此不疲。
十七岁那年,太平军从安徽直指浙西,清军尾随而来,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所不为,人民不堪清兵蹂躏,四处逃亡,流离颠沛,辗转于荒山野谷之中,此时,吴昌硕的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来他又与家人失散,独自一人到处流浪,替人家做短工、打杂差过日子,时常以野生植物和树皮草根充饥。他在湖北、安徽等省流亡达五年之久,历尽千辛万苦,到二十一岁那年才回到家乡,与老父相依为命,躬耕度日。
吴昌硕于耕作之余酷爱读书。但家里藏书不多,为了满足日益增强的求知欲望,他千方百计去找更多的书来读。有时为了借一部书,往往来回行走数十里路,也不以为苦。他借到了书,就废寝忘食,烯膏继晷,读了又读。阅读中摘了许多笔记,有时甚至把整部整卷的书抄录下来,以便反复研读。遇到疑难,必请教师友,绝不含糊过去。
正由于书籍这样难得,他对之非常珍爱。直到晚年,他看到一些残编断简,必设法加以收集和补订,慎重地保存下来,这个习惯正是在早年的艰苦条件下养成的。
他早年就极爱钻研与篆刻、书法有关的文字训诂之学,对于当时一般人视为做官"敲文砖"的八股文,却不大感到兴趣。二十二岁那年,在县里学官的迫促下,他勉强去应了一次考试,中了个秀才以后,就绝意场屋,不再赴考,一直依游幕和鬻艺为生。到了五十三岁那年,他一度被举为江苏安东(今涟水县)县令,因不惯于逢迎长官、鞭挞百姓,到任只一个月,便毅然辞去。从此他就厌弃官场生涯,专心致志地从事文学艺术上的深造。
二十九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到人文荟萃的杭州、苏州、上海等地去寻师访友,刻苦学艺。起初他从俞曲园学辞章和文字训诂之学,为时约两年,为他后来的深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苏州,他结识了当时知名的书法家杨藐翁,向他请教书法和辞章。藐翁工八分书,尤善写擘窠大写;于汉碑能遗貌取神,著笔欲飞,而古茂之气溢于纸墨。博学多闻,对经学有精湛研究,所作诗文也简练凝重,为人尤耿介鲠直,不谐流俗。吴昌硕敬佩他的为人和治学,曾诚意备函要求列于门下。藐翁复信婉谢,表示愿以换帖弟兄相称。书中有"师生尊而不亲,弟兄则尤亲矣。一言为定,自首如新"等语,措辞极为恳挚。尽管藐翁这样坚决地谦辞,吴昌硕仍然以师尊之礼相待,在所作诗篇中有"藐翁吾先师"之名,并自称"寓庸斋内老门生",足见其尊师重道的热忱。
http://s13/mw690/001DSc8izy6K1o75UxS9c&690
http://s6/mw690/001DSc8izy6K1o79cmV25&690
http://s10/mw690/001DSc8izy6K1o7aNLPb9&690
http://s8/mw690/001DSc8izy6K1o7fIgve7&690
由于他待人以诚,求知若渴,各地艺术界知名人士都很乐意与他交往,其中尤以任伯年、张子祥、胡公寿、蒲作英、陆廉夫、施旭臣、诸贞壮、沈石友等人与他交谊尤笃,相互切磋,几无虚目。同时他又从知名收藏家郑盦、吴平斋、吴愙斋等人处看到不少历代彝器文物和名人书画真迹,临摹欣赏,摘录考据,经年累月,孜孜不倦,既扩大了视野,又开拓了胸襟,学术修养有了提高,艺事也随之大进。
吴昌硕早年学习刻印,初师浙派,后又融合浙皖两派之长,参以邓(顽伯)、吴(让之)、赵(撝叔)诸家,而归其本于秦汉,发扬秦汉人"胆敢独造"的精神,深得纯朴浑厚之趣;既能融会前人法度,又善于变化,绝不为清规戒律所囿。正如他自己所说:"铤险医全局,涂岐戒猛驱"。
http://s13/mw690/001DSc8izy6K1od5QDy4c&690
http://s5/mw690/001DSc8izy6K1od7h5y74&690
http://s15/mw690/001DSc8izy6K1od8ZIy8e&690
http://s5/mw690/001DSc8izy6K1odaynW14&690
http://s10/mw690/001DSc8izy6K1odch2F99&690
他于书法最重临摹《石鼓》文字,毕生精力尽瘁于此。他写《石鼓》常参以草书笔法,不硁硁于形似,而凝炼遒劲,气度恢宏,每能自出新意,而人寻味。所作隶、行、独草,也多以篆籀笔法出之,别具一种古茂流利的风格。偶作正楷,挺拔严毅,自始至终一笔不苟,尤见功力。 三十多岁时,他始以作篆籀的笔法绘画,苦无师承,后经友人高邕之介绍,求教于任伯年。伯年要他作一幅画看看。他说:"我还没有学过,怎么能画呢?"伯年道:"你爱怎么画就怎么画,随便画上几笔就是了。"于是他随意画了几笔,伯年看他落笔用墨浑厚挺拔,不同凡响,不禁拍案叫绝,说道:"你将来在绘画上一定会成名。"吴听了很诧异,还以为跟他开玩笑。伯年却严肃地说:"即使现在看起来,你的笔墨已经胜过我了。"此后两人成了至交,始终保持着师友之间的友谊。
在师友们的热心指引和鼓励下,吴昌硕对作画有了信心,根据他平日细心观察、体验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广泛欣赏与刻苦学习,他所作的画不断地出现崭新的面貌。
吴昌硕对作画虽着重创新,但也不反对模仿,不过他认为取法要高。他对青藤、雪个、清湘、石田、白阳诸大家极为推崇,每见他们的手迹,必悉心临摹,吸收它的精华。他又能熔合晚清各家长处于一炉,然后遗貌取神,加以创造革新,以极度简练概括的笔墨来表现深邃的意境,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他所作的画笔恣墨纵,不拘成法,外貌粗疏而内蕴浑厚,虚实相生,能纵能收,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这正是"大处着眼,小心收拾"的结果。
http://s14/mw690/001DSc8izy6K1oimoTr7d&690
1917年,吴昌硕的继配施氏夫人在上海去世。吴昌硕委托他一位姓陈的朋友从简办理丧事。除几位同道挚友和施氏的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吃了一顿豆腐饭,就命儿子扶施氏灵柩返回故乡,葬于安吉县鄣吴村附近的凤麟山上。丧事过后,那位姓陈的朋友交给吴昌硕一份奠仪单。吴昌硕接过一看,不觉惊得:“我不是说过一律谢绝吗?怎么还有这些奠仪?”再一看,奠仪中有一元、二元,也有七、八元,十多元的。送礼的大都是亲戚、挚友,还有一些左邻右舍,却没有过去曾向他要过书画的达官权贵的名字。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这些,吴昌硕早在逃难江淮皖鄂,流落苏州街头,幕游扬州盐运署,受任一月安东(今江苏连水)县令中饱受了。为了感谢亲朋挚友的吊唁和馈送的奠仪,照当时的做法,应当去书店买来“谢唁帖”,填上名字,按奠仪单每人一张作为回谢。但是,吴昌硕却拿来宣纸,亲笔用工楷书写谢唁,然后一一送上门去。
吴昌硕毕生从事艺术研究和创作,专心致志,数十年如一日。晚年,他在艺术创造等方面虽都有很高深的造诣,但他不仅绝不骄矜,反而比先前更加谦虚。他时常对人说:"我学画太迟,根柢不深,天资也不高,仅仅做到多看、多画而已。"他自谦地把所作的画比作"健药",又说:"学画未精书更劣,似雪苔纸拼涂鸦。"(《余疑庵草书。为一亭》)直到七八十岁的高龄,还以读书、刻印、写字、绘画和吟诗作为日课,乐之不疲。诚如他自己在一首题画诗中所描述:东涂西抹鬓成丝,深夜挑灯读《楚辞》;风叶雨花随意写,申江潮满月明时。古人常用"铁砚磨穿"来形容一个人为学的勤奋,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吴昌硕晚年却确实曾经把友人赵石农所赠一个虞山(江苏常熟)砂石制成的砚池磨穿一个小孔。
吴昌硕自小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反对奢靡,凡衣、食、住各方面都十分简单,对物力非常珍惜。在上海时,他住在北山西路吉庆里,住的是一幢极普通的三上三下的“弄堂房子”,当时有许多友人认为这样的房屋与他的名家身份太不相称,不止一人怂恿他迁往沪西一带的高等住宅区,或是建造一座花园洋房。从实力上看,吴昌硕这样做并不难,他却莞尔推辞,说:“我有这样的楼房住,已经心满意足了。想当初我刚到上海的时候,跟张子祥一道租一间小房住,连阳光也很少照到;里面摆了两张床和一张画桌,就塞得满满的,两个人没有回旋余地,那才真狭窄呢?”吴昌硕尽管自奉俭约,待人却毫不吝啬,乐于助人是他一生的本色。亲友有病,他会出钱帮助医疗;对朋友的身后之人,他会主动帮其料理丧葬和抚育遗孤。这样的事在吴昌硕身上数不胜数。
1912年,上海汇集了一大批前清名臣大吏,其中包括帝师太傅、大学士、尚书、总督、巡抚、布政使,名人有陈宝琛、沈曾植、张謇、陈三立、朱祖谋、康有为、曾熙、李瑞清、张元济、郑孝胥等。这些高官名臣、硕学鸿儒在上海完成了从封建末代官吏到近代书画家的华丽转身。他们已不是任伯年、蒲华、虚谷那样的民间画家,而是名流中的名流,一出山就带动了海派书画的市场行情。正是在这一年,吴昌硕定居的上海。1922年,吴昌硕的身价飚升为堂匾三十两;楹联三尺六两、八尺八两;横直整幅三尺十八两,四尺三十两,山水视花卉例加三倍;刻字每字四两……每两为银圆1圆4角。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每月收入为600银圆,吴昌硕的书画收入已远远超过北大校长及教授。
有大师之名却无大师之派的吴昌硕,对劳动人民和下层人士的态度与士大夫阶级迥然不同。他在寓居苏州时,一次从友人家里回来,途中遇雨,在一个废园中避雨时,邂逅了一个卖豆浆的人,闲谈中卖豆浆者得知他是一位画家,就求他为自己作一幅画,吴昌硕慨然允诺。过了几天,卖豆浆者到他寓所里取画,他早已为他画好了一幅,上面还特意题了一首诗,叙述与其邂逅经过,以为纪念。此事正可谓“身价再贵亦贵不过人品”,大师再大亦大不过人性。
吴昌硕对于青年人习艺的积极性,从来都是以鼓励为主,然后再中肯地提出一些明显的不足,为年轻人指明努力的方向。即使青年人的作品十分幼稚,他也不会全盘抹煞,一定会诚恳地加以诱导,不使他们灰心沮丧。他的诚恳真挚,不分贵贱高低,常常会让青年们终生受益,后来成为国画大家的潘天寿,当年就曾受过吴昌硕的言传身教。
对于出身贫苦的青年人,吴昌硕更乐于掖助,鼓励他们努力达成自己的愿望。他曾认识一个药铺里的学徒,得知其爱好刻印而苦于无人指点时,吴昌硕主动授其刻印要诀、并且把他介绍到老友沈石友家入住学艺,几年下来,那青年不仅见识大长、艺事也大有精进,加上自身的刻苦钻研,终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篆刻家,他就是别号为泥道人的赵石农。吴昌硕的及门弟子很多,造诣尤为突出的早期当属陈师曾,晚期则属王个簃。
1914年,吴昌硕寓居上海时,一天,靠贩卖鸦片和作房地产投机起家的英国冒险家哈同来到吴家,说是为了做生日,想请吴昌硕代画一张三尺立幅。吴昌硕是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平素最憎恶在中国为非作歹的洋人。因此,无论哈同怎样许以重金,他也不予理会。后来,哈同依仗自己是英、法两租界工部局的董事,一面指使爪牙去吴家威逼恫吓,一面托当时在上海画界声望略逊于吴昌硕的吴杏芬、沙辅卿等人上门说情。吴昌硕碍于同道情面,便磨墨提笔画了一幅柏树图,但柏树叶子却画得比正常的要大得多。在还没题款的时候,哈同就来取画了。他拿起画卷看了好一会儿也不明其意,于是说道:“先生劳神挥毫,敝人不胜荣幸之至,但不知所画何物?”当他得知画的是柏树时,不解地问道:“柏树叶子为何竟如此之大?”吴昌硕说:“你不妨倒过来看看。”哈同倒过来一看,说:“倒过来看像葡萄。”吴昌硕佯装认同地说“我也是这个意思。”哈同又问:“那为何要倒画呢?”吴昌硕忍不住笑道:“这是按照你们的办事逻辑画的,你们一向喜欢颠倒黑白,把好说成坏,把人吃人说成慈悲,当然我给你的画也只好倒着挂了。”哈同当即气得满脸通红,却又无可奈何,因为是他自讨没趣,怪不得吴昌硕。
吴昌硕是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日本著名雕塑家朝仓文夫酷爱他的书画金石,1920年慕名来华,特意与先生结下了忘年之交。回国后,朝仓文夫运用洗炼的手法,塑造了一尊吴昌硕的半身铜质胸像,并将塑像亲自送到杭州。吴昌硕观后,赞叹不已,并在铜像后背题字:“非昌黎诗,咏木居士;非裴岑碑,呼石人子;铸吾以金,而吾非范蠡,敢问彼都之贤士大夫,用心何以。辛酉八月昌硕戏题年七十八。”字里行间流露出艺术大师的宽广胸怀。之后,吴昌硕将塑像置于印社的小龙泓洞内。
http://s3/mw690/001DSc8izy6K1ox3Fnk82&690
一天夜晚,皓月当空,沿湖的亭台楼阁沉浸在一片幽静之中。吴昌硕吃完晚饭,与弟子王个簃出门散步。突然,吴昌硕惊呼“啊哟,我的头好疼。”
王个簃一怔,正想发问,却见吴昌硕手指前方。王个簃朝先生所指方向一看,只见幽暗的小龙泓洞里亮着数支蜡烛,微弱的烛光映出一位正在合掌跪拜的老妇身影。原来,这位老妇错把吴昌硕像当成佛像了。
如何鉴赏吴作真伪
吴昌硕是中国近代画坛承先启后的一代艺术大师,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文人画之大成者,又是继赵之谦、任伯年、虚谷诸家之后的“海派”大家,即“后海派”领袖之一。随着近几年艺术市场的日益繁荣,吴昌硕作品价格也在不断地攀升,与此同时,大量赝品亦随之而生。如今,吴昌硕作品的赝品已经出现在各大拍卖公司的拍卖图录中,因此,如何鉴定吴作真伪十分重要。前提是,一定要尽可能做到对于吴作真迹的熟知、真知,这样,才能在真伪作之间有所比较。掌握了真迹的特点,伪作自然就会露馅。基于此,可从荣宝斋出版的《吴昌硕画集》中挑选出一帧《菊石图》,对其艺术特点和风格进行分析,然后以此标准去辨识另外两幅《菊石图》(图二、图三),从而达到识真辨伪之目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吴昌硕的《菊石图》为立轴,纸本设色,纵173.8厘米,横47厘米,1922年作。在鉴赏之前,须对吴昌硕的绘画艺术特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吴昌硕的绘画以“苦铁画气不画形”“不似之似聊象形”为宗旨,以篆法入画,以金石入画,所谓强抱篆隶作狂草,极力发挥书法中“写”的表现性,以“意造”为法,“惟任天机外行”以达到“心神默与造化通”的境界,“宣郁勃开心胸”以泄胸中浩荡之气。因此,他的画总有一种排山倒海、气势磅礴、气脉贯通、富于节奏的气势,如此气势,非一般画匠身上所具。
http://s14/mw690/001DSc8izy6K1oFNZ9P9d&690
再从布局风格上看,吴昌硕的画风,正如潘天寿在《谈谈吴昌硕先生》一文中所说:“不论横幅、直幅,往往从左下面向右面斜上,间也有从右下面向左面斜上。它的枝也作斜势,尤喜欢画藤本植物,或从上左而至下右角,或从上右角至下左角,奔腾飞舞……其题款多作长行,以增布局之气势”。
吴昌硕画作的布局大起大落,常取对角斜势,用枝干衔接,注重画面错综回应,枝干交插,以顺应逆,以拙藏巧。题款纵横长短,用印的多少、大小、朱白、位置都于布局气势的统盘讲究之中。吴昌硕本人也说:“奔放处离不开法度,精微处照顾到气魄”。吴昌硕的绘画布局,还得益于金石篆刻的修养。从《菊石图》中就能够感受到上述美学因素。
吴昌硕的书法是经历了师钟繇、王觉斯、石鼓文、隶书等过程,最终形成的“昌硕体”。他的书法作品,内涵丰富,风格独特,苍劲遒韧,力透纸背。在《菊石图》中,题有一首行书七言绝句,经研究得知,吴昌硕早期的行书是在写钟繇的楷书基础上形成的,而到了六十岁左右时,已将篆书注入行书之中。中锋运笔,雄健浑厚,得乱头粗服,无籁自鸣的真率之趣。晚年的行书更是老笔纷披,生辣苍劲。再看这七言绝句,笔力苍劲,一气呵成,有一种慑人心魄之力量。
据邢捷《吴昌硕书画鉴定》中记,吴昌硕六十九岁时弃吴俊卿之名不用,专用吴昌硕题名款,直至病逝,故图中所题作画年份,亦与作者时年岁龄应无大的出入。其次,再来辨识图中的花卉。因菊在绘画中属“四君子”题材,故吴昌硕也多画菊。吴昌硕画菊基本有两个阶段。在中年画菊时多为双勾,到晚年出现了双勾瓣和点瓣两种。中年花瓣细长,晚年略宽,在布局方面也有“馗肩”的现象(所谓馗肩即一个角低,一个角高,正如他所写石鼓文中的左右结构之字,多为左低右高,这样在一个字当中就形成两个重心,一个左下角,一个右上角,参差不齐,遥相呼应,错落有致,美在其中。在绘画方面,吴昌硕也多用此法,两个重心,有主有次,高低有别,舒展大方)。用笔更为辛辣、苍虬,以“作篆之法”而为之。至于叶、梗,更有特点。叶子水黑氤氲,淋漓饱满,以中锋用笔,以作篆之法写出叶筋和叶梗。图中的菊花和枝梗,行笔毫无轻盈飘浮之感,笔笔扎实、沉着而力透
纸背,菊花的表现技法和布局安排也与吴昌硕晚年之绘画风格如出一辙。
再次,吴昌硕画花卉喜以巨石辅之。吴昌硕曾说:“画牡丹亦俗,画水仙易碎,唯佐以石,可免二病”,这正是他以石辅之的原因。当然,除水仙、牡丹外,巨石也常出现于梅、松、菊等等花卉中。
http://s4/mw690/001DSc8izy6K1oNuyrx93&690
吴昌硕画巨石的主要特点是:从中年画巨石来看,仍有与八大山人暗合之处,亦有同时期任伯年、胡公寿、薄华的身影;到了晚年,吴昌硕笔下的巨石则自成一格,虽脱去八大山人之外壳,但仍有八大山人之精神。吴昌硕在中年时虽也曾画过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但也有不少出于自然,未经雕饰的巨石,此特点到晚年越为突出,这时期,吴昌硕笔下的巨石不具“瘦”、“露”、“透”、“皱”,只有“古”、“拙”、“苍”、“丑”。
丑极为美。在吴昌硕大写意花卉的掩映下,石的出现极为和谐,反见其美。想必这巨石的表现手法与他的以“篆籀”入画的美学主张不无关系。图中的巨石,特点是淡墨调上赭石、花青,以大笔铺写,行笔无棱角,柔中带刚,酣畅淋漓,给人以古朴、雅拙之感,此石的表现手法与用色习惯正是吴昌硕晚年画巨石的风格。此外,在此图上方有一组交插错综的枝干,这些枝干的用笔遒劲、老辣,飞白处见精神,虽乱头粗服,却气脉贯通,以顺应逆,干湿浓淡,交相辉映,内蕴浑厚,多草、篆意味,极富金石之气。
吴昌硕绘画风格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对颜色的运用。他使用的西洋红斑斓古厚,配合其得益于金石治印的古厚朴茂的绘画风格,潘天寿说他“以金石治印方面的质朴古厚的意趣,引用到绘画用色方面来,自然不落于清新平薄,更不落于粉脂俗艳,
能用大红大绿复杂而有变化,是大写意花卉最善用色的能手”。吴昌硕用色妙处在于红而不露火气,艳而不俗,原因就在于用色协调,相互制约。吴昌硕惯以墨调赭石、花青、腾黄点叶,画花头和果实时也常以复色为之,画面的色彩既丰富又统一。
http://s16/mw690/001DSc8izy6K1oUcm8Tdf&690
吴茀之说:“吴昌硕善用复色,而在复色中起制约和协调作用的是红与黑,加上利用宣纸的白色,画中的红与黑正是在复色的作用下起着变化,在变化中得到统一。“所以使人感到既丰富,又精穆”。
《菊石图》下方的菊花,色彩浓艳,给人以斑斓浑厚之感,加以上方白色的菊花相调合,菊叶以复色自然点就而成,配以一组赭墨的巨石,整幅作品的色彩搭配极具匠心,且不失自然变化之统一。在协调中求丰富,是吴昌硕用色的一惯特点。
有了上面的标准,便可以此来比较其它的《菊石图》。如1996年北京翰海拍卖行成交的《菊石图》。此图题款吴昌硕,具有其晚年题字的特点,但除此之外,图中的疑点甚多。其一,构图杂乱无章,有悖于吴昌硕讲究的构图特点。其二,菊花行笔轻盈、飘浮、匠气、刻板,上方白色菊花的表现毫无吴昌硕信手拈来的书写之味,叶子的颜色也非吴昌硕惯用的色调,全图的设色并无古厚之感。其三,图中的巨石圭角横生,形状、运笔全无吴昌硕的身影。因此,这幅《菊石图》可断定为他人代笔之作,这也是赝品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再如中国嘉德2001年的拍卖成交的《菊石图》,属于典型的赝品。其一,题款无吴昌硕的“馗肩”风格,更无吴昌硕晚年行书的老笔纷披、生辣苍劲的特点。其二,菊花的表现同样僵死刻板。枝干的运笔欠讲究且无金石之气。巨石的形状、运笔也给人以支离破碎、拖泥带水之感,与吴昌硕笔下巨石的浑厚华滋、酣畅淋漓不相符合,全图显得杂乱无章,气脉不通,缺少节奏,全无法度,与吴昌硕的艺术风格相去甚远,此幅《菊石图》无疑是伪作,即使印章是吴昌硕所用也无济于事。
http://s16/mw690/001DSc8izy6K1oZn1RZ6f&690
吴昌硕年谱
1844年 甲辰 1 岁 9月12日(农历八月初一) 出生于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当时隶属孝丰县)。
1865年 乙丑 22岁 是年中秀才。
1866年 丙寅 23岁 与父迁安吉城内居住。
1869年 己巳 26岁 赴杭州,就学于诂经精舍, 从名儒俞樾习小学及辞章。编成《朴巢印存》。
1872年 壬申 29岁 赴上海,得识高邕之。
1873年 癸酉 30岁 在安吉从县教谕潘芝畦学 画梅。再赴杭投诂经精舍。在杭识吴伯滔。
1874年 甲戌 31岁 秋,赴嘉兴客杜筱航(文澜)曼陀罗馆,识铁老金 树本,与谈诗及识古器之法。
1875年 己亥 32岁 赴试武林。
1879年 己卯 36岁 集拓所作印成《篆云轩印存》。携往杭州就教于俞樾,俞极赞许,为之署端并题辞。
1880年 庚辰 37岁 寓吴云(平斋)两礨轩,以《篆云楼印存》请教,吴云为之删削,更名为《削觚庐印存》。识吴秋农、金心兰、顾茶村、胡三桥、方子昕等。与杨岘(见山)订交。
1882年 壬午 39岁 居苏州。友人荐作小吏以维持生计。与虞山沈石友订交。
1883年 癸未 40岁 因公赴津沽,在沪识任伯年。在大兴县识杨香吟。回沪后与虚谷、任阜长缔交。任伯年为作《芜菁亭长小像》。是年在苏州由潘瘦羊之介,与收藏家潘祖荫纳交。
1887年 丁亥 44岁 至沪,任伯年为作《棕荫纳凉图》。
1889年 己丑 46岁 在苏州。时伯年来访,为 之作《酸寒尉像》,自题诗。施旭臣、谭复堂为《缶庐诗》作序。
1890年 庚寅 47岁 居上海。识吴大澄。
1891年 辛卯 48岁日该国书法家日下部鸣鹤(名东,字子暘,江州人,1838--1922)来华,与先生纳交。
1892年 壬辰 49岁 任伯年又为作《蕉荫纳凉图》。
1893年 癸巳 50岁 在上海编选壬辰以前所作 诗三卷刊行,题名《缶庐诗》。
1894年 甲午 51岁 在北京以诗及印谱赠翁同龢。中日战争爆发,参佐 吴大澄戎幕,北上抗日。
1895年 乙未 52岁 任伯年为作《棕荫忆旧图》、《山海关从军图》。十一月任伯年病殁沪上,作诗哭之并联。
1899年 己亥 56岁 十一月,得同里丁葆元保举,任安东县令,一月即辞去。
1900年 庚子 57岁 日本河井仙郎投先生门下。
1903年 癸卯 60岁 自订润格。编选壬寅以前所作诗为《缶庐诗》第四卷,连同前三卷又《别存》一卷合为册。
1904年 甲辰 61岁 移居桂和坊19号,名其斋曰“癖斯堂”。赵子云投 入门下。
1909年 己酉 66岁 在沪与高邕之、杨东山发起成立上海豫园书画善会。
1912年 壬子 69岁 至杭州与西泠诸友宴集。始以字行。
1913年 癸丑 70岁 西泠印社成立,任社长。秋,梅兰芳来会。重订润格。王一亭投拜门下。迁住北山西路吉庆里923 号。
1914年 甲寅 71岁 参入九老会。上海书画协会成立,任会长。
1915年 乙卯 72岁 上海“题襟馆书画会”推先生为名誉会长。
1920年 庚申 77岁 日本长崎首次展出其书画,东京文求堂继刊《吴昌硕画谱》,长崎双树园刊行《吴昌硕画帖》。诸乐三列为门弟子。
1921年 辛酉 78岁 赴杭西泠印社宴集。《汉三老碑》被日商购去,与西泠同仁奔走呼吁,作画义卖,终募款八千大洋将碑赎回。日本朝仓文夫为范铜像。
1923年 癸亥 80岁 潘天寿由诸闻韵引见来谒,撰联以赠。门弟子陈师曾 卒。
1925年 乙丑 82岁 沙文若(孟海)由王贤引列为门弟子。
1927年 丁卯 84岁 11月29日逝于沪寓。
齐白石评说吴昌硕
在《白石诗草》中,齐白石称赞吴昌硕:“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吴昌硕语录
1、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
2、今人但奢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
3、嗟予学术百无就,古人时效他山攻。蚍蜉岂敢撼大树?要知道艺无终穷.
4、读书破万卷,道行志不二。
5、老学师何补,英年悟最宜。
6、小技拾人者则易。创作者则难。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拾者只多半年,可得皮毛也。
7、十指参成香色味,一拳打破古来今。
8、画之所贵贵存我,若风遇萧鱼脱筌。
9、或拟温日观,应之曰否否,画当出已意,摹仿堕尘垢。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后。
吴昌硕著作
《朴巢印存》,施旭臣(浴升)撰序为同治九年,岁在庚午(1870年,时吴昌硕二十七岁),吴瑶华跋。扉页吴氏自题篆书“朴巢印存”四字,另题“金钟玉磐山房印学”八字。谱中有先生早年手抄的五言八韵“试帖诗”六首墨迹。共钤印103方,皆无边款,线装二册,未出版。
《苍石斋篆印》,自题日:“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十一岁)甲戌春仲题于芜园逸光。”
《齐云馆印谱》,自署“吴俊昌石著。1876年(三十二岁)。
《篆云轩印存》,1879年(三十六岁)。《铁函山馆印存》,1881年(三十八岁)。
《削觚庐印存》有二册、四册本及一册本,为平时治印后随手钤拓的散页印稿,故今所见装订的佳本,印数多寡不一,内容亦不尽相同。成书在光绪癸未1883年(四十岁)。有徐康光绪九年(1883)二月题识。
《元盖寓庐诗集》,1885年(四十二岁)。
吴昌硕用他的传世之作,活脱脱地再塑了一个长生不老、万世留芳的“新我”。此“新我”非一人也,而是代代新风的高歌劲舞,无数新人的潮起潮落!
http://s14/mw690/001DSc8izy6K1miGalLbd&690
图为吴昌硕生前的老故居
http://s12/mw690/001DSc8izy6K1mzDL1Vab&690
图为吴昌硕八十三岁时写的书法
http://s11/mw690/001DSc8izy6K1moRsaS6a&690
http://s12/mw690/001DSc8izy6K1mu163x4b&690
http://s11/mw690/001DSc8izy6K1mGEQzg3a&690
http://s16/mw690/001DSc8izy6K1mGGyYL0f&690
http://s2/mw690/001DSc8izy6K1mGKwG561&690
http://s8/mw690/001DSc8izy6K1mGMQqHe7&690
http://s15/mw690/001DSc8izy6K1mGNVhQce&690
http://s5/mw690/001DSc8izy6K1mGReaE44&690
http://s13/mw690/001DSc8izy6K1mGSDRW1c&690
http://s10/mw690/001DSc8izy6K1mGYpXbf9&690
http://s4/mw690/001DSc8izy6K1mOBLizb3&690
http://s3/mw690/001DSc8izy6K1mODgYO62&690
http://s15/mw690/001DSc8izy6K1mOH0Tkae&690
http://s7/mw690/001DSc8izy6K1mOIBDw66&690
http://s13/mw690/001DSc8izy6K1mOLmjy3c&690
吴昌硕一生酷爱画梅,自称“苦铁道人梅知己”。他谓画梅为“扫梅”。单这一个“扫”字就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画家画梅的特点,“以作篆之法写之,师造化也”。他主张画梅取出世姿,要得古逸苍冷之趣,曾有诗云:“卅年学画梅,颇具吃墨量。醉来气益粗,吐向苔纸上。浪眙观者笑,酒与花同酿。法疑草圣传,气夺天池放。”该诗体现了画家突破古法、气度豁达的胸怀。古人云:“唐人尚巧,宋人尚法,元人尚意,明清尚变。”从此画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吴昌硕“纵横破古法”的艺术追求。其焦墨重彩,老笔纷披,正所谓“笔走龙蛇,左右逢源”。
http://s16/mw690/001DSc8izy6K1mZzmuX0f&690
http://s13/mw690/001DSc8izy6K1mZBOlm1c&690
http://s10/mw690/001DSc8izy6K1ncuQSB39&690
http://s14/mw690/001DSc8izy6K1ncwhAx3d&690
http://s3/mw690/001DSc8izy6K1ncBfeGc2&690
http://s2/mw690/001DSc8izy6K1ncDh1Ta1&690
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颐并称为清末“海派四杰”。吴氏对写意花鸟画的传承和创新,直接影响了近现代许多杰出的艺术家。齐白石曾有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他将吴昌硕与徐渭、八大山人并列在一起,从而也可以看出吴昌硕在中国花鸟画上的历史地位。同时,吴昌硕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一起,被誉为近百年来中国画坛借古开今的四大名家。他的绘画传世代表作包括《天竹花卉》、《紫藤图》、《墨荷图》、《五月枇杷图》、《杏花图》、 《花卉十二屏风》、《梅花》、《花卉四屏》、《牡丹》、《兰石图》、《松石图》、《花卉》2幅、《紫藤图》、《杂画册(之—、二)》、《依样》、《天香露图》、《杞菊延年》、《泥盆菊草图》、《牡丹图》、《牡丹水仙图》 、《大富贵》、《佛像图》、《富贵神仙图》、《红梅图》2幅、《蔷薇芦桔图》、《秋艳图》、《三千年结实》、《人物》、 《三千年结实之桃》、《神仙福寿》、《石梅》、《石竹图》、《松梅图》、《岁寒交图》、《桃实图》、《瓜果》、《灯下观书》、《姑苏丝画图》等,蔚为大观。
http://s9/mw690/001DSc8izy6K1nlCatqc8&690
http://s3/mw690/001DSc8izy6K1nlEhZEa2&690
http://s15/mw690/001DSc8izy6K1nlFtlY2e&690
http://s7/mw690/001DSc8izy6K1nlHE8ef6&690
http://s7/mw690/001DSc8izy6K1nlJ9Eq36&690
http://s16/mw690/001DSc8izy6K1nlLG0fef&690
http://s2/mw690/001DSc8izy6K1nlQqDn01&690
http://s3/mw690/001DSc8izy6K1nlUN4Cd2&690
http://s9/mw690/001DSc8izy6K1nlWkZy18&690
http://s16/mw690/001DSc8izy6K1nlYn9B7f&690
http://s3/mw690/001DSc8izy6K1nxvOhk72&690
http://s12/mw690/001DSc8izy6K1nxERth1b&690
http://s12/mw690/001DSc8izy6K1nxJmdl9b&690
http://s14/mw690/001DSc8izy6K1nxO6Atcd&690
http://s16/mw690/001DSc8izy6K1nxSNA33f&690
http://s4/mw690/001DSc8izy6K1nxU6Kn03&690
http://s6/mw690/001DSc8izy6K1nxW3mR35&690
http://s6/mw690/001DSc8izy6K1nxZC7je5&690
http://s5/mw690/001DSc8izy6K1ny302w04&690
http://s7/mw690/001DSc8izy6K1ny4B2Sa6&690
http://s5/mw690/001DSc8izy6K1ny8Uok04&690
从题画诗文可以看出,吴昌硕的文笔修养同样卓尔不群。他为自绘《梅花》所题诗文“寒香风吹下东碧,山虚水深人绝迹。石壁矗天回千尺,梅花一枝和雪白。和羹调鼎非救饥,置身高处犹待时。冰心铁骨绝世姿,世间桃李安得知?”一举道出其如梅般的作人品格。
他为另一幅《梅花图》所题留言,更是直抒胸臆:“人遗纸数幅,光厚如茧,云得之东瀛。或曰:此苔纸也。醉后为梅花写照。梅之状不一:秀丽如美人,孤冷如老衲,倔强如诤臣,离奇如侠,清逸如仙,寒瘦枯寂如不求闻达之匹士。笔端欲具此众相亦大难事,唯任天机外行,似兴酣落笔,物我两忘,工拙不暇计及也。不知大梅山民挥之门外否?引为同调否?安得起而问之。”这些诗文,精神饱满,文气盎然,想像丰富,酣畅淋漓。充分体现了吴昌硕的旧学功底、文学涵养和艺术天赋。
http://s11/mw690/001DSc8izy6K1nR8aq6ea&690
http://s7/mw690/001DSc8izy6K1nRdBdk16&690
http://s15/mw690/001DSc8izy6K1nRipSSce&690
http://s16/mw690/001DSc8izy6K1nRnHOLef&690
http://s6/mw690/001DSc8izy6K1nRpzRr65&690
http://s7/mw690/001DSc8izy6K1nRvcma46&690
http://s5/mw690/001DSc8izy6K1nRAjMo94&690
http://s13/mw690/001DSc8izy6K1nRBJY8cc&690
http://s12/mw690/001DSc8izy6K1nW9fCj3b&690
点滴往事
http://s13/mw690/001DSc8izy6K1o75UxS9c&690
http://s6/mw690/001DSc8izy6K1o79cmV25&690
http://s10/mw690/001DSc8izy6K1o7aNLPb9&690
http://s8/mw690/001DSc8izy6K1o7fIgve7&690
http://s13/mw690/001DSc8izy6K1od5QDy4c&690
http://s5/mw690/001DSc8izy6K1od7h5y74&690
http://s15/mw690/001DSc8izy6K1od8ZIy8e&690
http://s5/mw690/001DSc8izy6K1odaynW14&690
http://s10/mw690/001DSc8izy6K1odch2F99&690
http://s14/mw690/001DSc8izy6K1oimoTr7d&690
http://s3/mw690/001DSc8izy6K1ox3Fnk82&690
如何鉴赏吴作真伪
http://s14/mw690/001DSc8izy6K1oFNZ9P9d&690
纸背,菊花的表现技法和布局安排也与吴昌硕晚年之绘画风格如出一辙。
http://s4/mw690/001DSc8izy6K1oNuyrx93&690
http://s16/mw690/001DSc8izy6K1oUcm8Tdf&690
http://s16/mw690/001DSc8izy6K1oZn1RZ6f&690
吴昌硕年谱
1844年 甲辰 1 岁 9月12日(农历八月初一) 出生于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当时隶属孝丰县)。
1865年 乙丑 22岁 是年中秀才。
1866年 丙寅 23岁 与父迁安吉城内居住。
1869年 己巳 26岁 赴杭州,就学于诂经精舍, 从名儒俞樾习小学及辞章。编成《朴巢印存》。
1872年 壬申 29岁 赴上海,得识高邕之。
1873年 癸酉 30岁 在安吉从县教谕潘芝畦学 画梅。再赴杭投诂经精舍。在杭识吴伯滔。
1874年 甲戌 31岁 秋,赴嘉兴客杜筱航(文澜)曼陀罗馆,识铁老金 树本,与谈诗及识古器之法。
1875年 己亥 32岁 赴试武林。
1879年 己卯 36岁 集拓所作印成《篆云轩印存》。携往杭州就教于俞樾,俞极赞许,为之署端并题辞。
1880年 庚辰 37岁 寓吴云(平斋)两礨轩,以《篆云楼印存》请教,吴云为之删削,更名为《削觚庐印存》。识吴秋农、金心兰、顾茶村、胡三桥、方子昕等。与杨岘(见山)订交。
1882年 壬午 39岁 居苏州。友人荐作小吏以维持生计。与虞山沈石友订交。
1883年 癸未 40岁 因公赴津沽,在沪识任伯年。在大兴县识杨香吟。回沪后与虚谷、任阜长缔交。任伯年为作《芜菁亭长小像》。是年在苏州由潘瘦羊之介,与收藏家潘祖荫纳交。
1887年 丁亥 44岁 至沪,任伯年为作《棕荫纳凉图》。
1889年 己丑 46岁 在苏州。时伯年来访,为 之作《酸寒尉像》,自题诗。施旭臣、谭复堂为《缶庐诗》作序。
1890年 庚寅 47岁 居上海。识吴大澄。
1891年 辛卯 48岁日该国书法家日下部鸣鹤(名东,字子暘,江州人,1838--1922)来华,与先生纳交。
1892年 壬辰 49岁 任伯年又为作《蕉荫纳凉图》。
1893年 癸巳 50岁 在上海编选壬辰以前所作 诗三卷刊行,题名《缶庐诗》。
1894年 甲午 51岁 在北京以诗及印谱赠翁同龢。中日战争爆发,参佐 吴大澄戎幕,北上抗日。
1895年 乙未 52岁 任伯年为作《棕荫忆旧图》、《山海关从军图》。十一月任伯年病殁沪上,作诗哭之并联。
1899年 己亥 56岁 十一月,得同里丁葆元保举,任安东县令,一月即辞去。
1900年 庚子 57岁 日本河井仙郎投先生门下。
1903年 癸卯 60岁 自订润格。编选壬寅以前所作诗为《缶庐诗》第四卷,连同前三卷又《别存》一卷合为册。
1904年 甲辰 61岁 移居桂和坊19号,名其斋曰“癖斯堂”。赵子云投 入门下。
1909年 己酉 66岁 在沪与高邕之、杨东山发起成立上海豫园书画善会。
1912年 壬子 69岁 至杭州与西泠诸友宴集。始以字行。
1913年 癸丑 70岁 西泠印社成立,任社长。秋,梅兰芳来会。重订润格。王一亭投拜门下。迁住北山西路吉庆里923 号。
1914年 甲寅 71岁 参入九老会。上海书画协会成立,任会长。
1915年 乙卯 72岁 上海“题襟馆书画会”推先生为名誉会长。
1920年 庚申 77岁 日本长崎首次展出其书画,东京文求堂继刊《吴昌硕画谱》,长崎双树园刊行《吴昌硕画帖》。诸乐三列为门弟子。
1921年 辛酉 78岁 赴杭西泠印社宴集。《汉三老碑》被日商购去,与西泠同仁奔走呼吁,作画义卖,终募款八千大洋将碑赎回。日本朝仓文夫为范铜像。
1923年 癸亥 80岁 潘天寿由诸闻韵引见来谒,撰联以赠。门弟子陈师曾 卒。
1925年 乙丑 82岁 沙文若(孟海)由王贤引列为门弟子。
1927年 丁卯 84岁
齐白石评说吴昌硕
吴昌硕语录
1、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
2、今人但奢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
3、嗟予学术百无就,古人时效他山攻。蚍蜉岂敢撼大树?要知道艺无终穷.
4、读书破万卷,道行志不二。
5、老学师何补,英年悟最宜。
6、小技拾人者则易。创作者则难。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拾者只多半年,可得皮毛也。
7、十指参成香色味,一拳打破古来今。
8、画之所贵贵存我,若风遇萧鱼脱筌。
9、或拟温日观,应之曰否否,画当出已意,摹仿堕尘垢。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后。
吴昌硕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