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死的悉尼歌剧院之父——约恩·乌松

(2009-04-13 13:20:29)
标签:

杂谈

分类: 往事历历

 

不死的悉尼歌剧院之父——约恩·乌松 

2008年11月29日清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设计者、90岁的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家中去世。

他走的很安详,是在睡梦中走的。当时,他的家人都在他的身边送行。因此,他走的并不孤独。但是,没人能够断定他在前往“天堂”途中,会不会去看一眼那座给他带来巨大荣誉和一生伤痛的不朽建筑——悉尼歌剧院。

1957年,39岁的约恩·乌松从两百多位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竞标者中脱颖而出。此前,他只完成过一些私人住宅的设计,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他的中标,完全得益于他那惊人的想象力。这同时似可证明,那次竞标的公开与透明,没有任何的黑幕。

当然,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突然成了命运的宠儿,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是金子总要发光——这也是杰出与平庸的根本不同所在。反过来也是一样,尽管沙砾会淹没“金子”,却左右不了金子的命运。正如后来的一位伟人曾经说出过的另一句名言:“尽管鹰有时候飞的比鸡低,但鸡却永远也飞不了鹰那么高!”

乌松在被确定为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师之后,“充分显露出他那与众不同的想象力,在无数次试验和探索之后,最终拿出了屹立在新南威尔士州悉尼港便利朗角海边,并名扬世界的贝壳型悉尼歌剧院造型设计。”由于他那超前的设计理念,需要耗费巨额的资金,而当时新南威尔士州州政府又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因此,该工程一直在修修停停中“蜗行”,加上反对派的鼓噪,约恩·乌松与州政府之间的矛盾分歧也日益深化,终于在悉尼歌剧院完工7年前的1966年,约恩·乌松忿懑地离开了澳洲大陆。在他动身离开的那一刻,这位哥本哈根艺术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曾向上帝发誓:今生今世决不会再踏上这块土地半步!

哀莫大于心死。

这句来自中国先哲的古话,只有人格和心血被同时侮辱与蹂躏时,才会有着由衷的体验。我猜想,那一刻的约恩·乌松虽然还活着,心却已经死了——因为绝望是对希望的最大反叛。令人惊叹并折服的是,美的事物的客观存在,常常是超越时空的.后来的事实也的确证明了这一点。

今年3月,我曾到澳洲大陆观光访问。当我于第一时间来到悉尼港便利朗角海边,与悉尼歌剧院隔海相望时,事先就已经听到了导游讲的有关约恩·乌松与澳洲“结仇”的故事。看着对面那座不朽的建筑,想到他的设计者从未在有生之年看过它一眼的超凡经历,心中怎么也平静不下来。那一瞬间,在我的情感起伏中,不知为什么,总会让人联想起某种父子关系——当然是不和睦的父子关系,难道是“误会”造成的隔阂吗,还有没有其他的什么原因没被人发现?否则,他为什么多次拒绝“父子相见”?

建筑是“无声的音乐”,也是凝固的画作。它的使命常常脱身于实用的规制,于风雕雨琢的历练中,传递出一种特有的神奇之韵——这种神韵,无论是线条还是色彩,乃至于它与周边环境的无声匹配,都是一种艺术的再现和升华,因而才会在泥瓦沙石的团聚之后,将其粗壮的身躯挤进艺术的殿堂,与一切的审美主体与客体,展开面对面对话。一座建筑的实用价值,也只有在这种时候才会悄然淡出,任其不死的灵魂呼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向它走近,走近……

悉尼歌剧院的建筑之美,不仅在于它的贝壳式造型与白色风帆之间的美丽转身,更多的还在于它有一种不可违逆的能够穿越时空的美的力量。这种力量的突出体现,就是能够在时光流转中一次次击溃来自于四面八方的无知和愚昧,让永恒之美永立于世。也只有经历过一次次“突围”的美好事物,才会光芒四射,令人长久地回味!约恩·乌松就是创造了这样一种永恒之美的人。

而且,这种美一旦横空出世之后,任何想象都会变得无比的苍白。只有亲自站在它的身边,用心去聆听它的喃喃细语和强劲的呼吸,认真去感受它那壮硕的肌体所带来的强大生命力,你的心灵才能够与它的心灵真实地碰撞在一起……也只有在这时,你才会真正地懂得,一件杰出伟大的作品,为什么只能是它,而不能用其他任何的东西来代替。

当我轻轻地一遍遍触摸着这位风韵长存的“美神”时,指尖上能够清晰地感觉到约恩·乌松的血液,正汩汩地流进我的心田,然后像长江黄河般奔腾起来,一往无前地冲向神圣的彼岸。那一刻,我与他之间等同于父子而不是情人,因为那是一条由血缘亲情浇铸起来的“生命链”,不论谁企图或生硬地割断这种彼此之间的联系,都是对美的一种深深的伤害——至此,我完全读懂了约恩·乌松,为什么至死都不再踏上澳洲半步——当一个人把全部的心血浇铸到一个希望上时,这建筑就拥有了与他一样的人格尊严!

……

从1959年3月破土动工,到1973年10月竣工,悉尼歌剧院历时14年,前后耗资1亿多澳元,终于走完了一个美神的自我完善过程。

有意思的是,歌剧院落成之后,开幕式虽然请到了英国女王依莉莎白二世,约恩·乌松却果断回绝了对他的邀请。

2007年6月28日,悉尼歌剧院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澳洲政府再次向约恩·乌松发出庆功邀请,依然没能得到积极的回应。

2008年4月9日,是约恩·乌松的90大寿,为了给他祝寿,悉尼歌剧院250名员工,特意在悉尼交响乐团的伴奏下为他举行了一场名为《生日快乐》的音乐会,希望他能亲自到场接受祝福,同时看一看他为澳大利亚设计的这座惊世骇俗的地标式建筑。遗憾的是,约恩·乌松为了他的诺言,还是没能答应。事后,悉尼歌剧院只好把《生日快乐》的录像带寄往丹麦,间接转送到约恩·乌松的手里。几个月之后,这位倔强的天才建筑师就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同年11月30日,就在约恩·乌松辞世的第二天,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公开发表了他对约恩·乌松的哀悼之情。这位会讲一口流利中国话的澳洲元首在悼词中说:“乌松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建筑师,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其中就包括悉尼歌剧院。歌剧院不仅是悉尼在世界上的标志,也是澳大利亚在世界上的标志……他是丹麦的儿子,但我要说,就他的精神而言,也是澳大利亚的儿子。”

与此同时,悉尼歌剧院的全部灯火亦为之熄灭,用一种沉默无声的“黑暗”方式,向“悉尼歌剧院之父”,表达了他们的崇高敬意。

12月1日,与歌剧院毗邻的悉尼海湾大桥上的澳大利亚国旗,也为约恩·乌松降半旗志哀。这种近似于“国葬”般的追思仪式,让人看到了不死的约恩·乌松,以他那不可亵渎的人格尊严,最终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充分理解和由衷的尊重。

约恩·乌松万古长青!

 

 

附:悉尼歌剧院简介

 

悉尼歌剧院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动议,1955年起公开徵求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至1956年,共有32个国家233幅作品参选,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的设计屏雀中运当选,是年39岁。

在悉尼歌剧院“马拉松”式的建设周期中,澳洲政府为募集建设基金,曾於1959年单独发行过悉尼歌剧院彩券。

悉尼歌剧院建筑在一座高高的混凝土平台上,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一座20层大厦。整个建筑被八个壳片屋顶分成三组,一组覆盖音乐厅,一组覆盖歌剧院,另一组覆盖贝尼朗餐厅。音乐厅、歌剧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各由4块巨大的贝壳状屋顶覆盖。这些“贝壳”依次排列,一个盖着一个,并面向海湾敞开它们的怀抱,只有最后一个是背海而立,总体看上去犹如两组开盖倒放着的蚌壳。

1973年10月20日,悉尼歌剧院正式开幕。作为英联邦成员国,英国女王依莉莎白二世的亲临开幕式。但有关该剧院的第一场演出却惹出了争议,因为有人认为悉尼歌剧院的第一场演出,是1960年由PAUL ROBESON为工作者献唱的那次。那位黑人歌手当时爬上了兴建中的建筑架引吭高歌。而他的生日与约恩·乌松是同一天,可谓“冥冥之中自有天数”。关於悉尼歌剧院的传奇远不止这些。因此,也有人把它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悉尼歌剧院落成以来,每年平均表演约3000场,观众总数逾二百万,是全世界久负盛名的几大表演艺术中心之一。歌剧院内部的音乐厅可同时容纳2679名观众,通常用於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等多种表演。最特别之处是位於大厅正前方的管风琴,被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由10,500个风管组成。歌剧院拥有1547个座位,主要用於歌剧、芭蕾舞和舞蹈表演;此外,悉尼歌剧院里还有一个小型戏剧厅和剧场,可分别容纳544与398名观众。通常用於戏剧、舞蹈、或讲座和会议举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