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香港作家《柳扶风散文选》作序

(2008-08-23 06:32:18)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艺

  为香港作家《柳扶风散文选》作序

  作家刘心武(左)与香港作家柳扶风(右)在我家中                               甄城 摄


一九九七年初,一个春阳高照的日子,我在光线充足的西柏坡某国有集团总裁办公室里(当时我为代总裁)正在忙碌,接到了椰林兄(柳扶风是他的笔名)从香港打来的长途电话。他告诉我,港英政府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在卸任之前,想给港人留下点念想,决定为小有成就的港界文人每人由政府资助出书两部,钱不用自己付,他在政府公示的名单之内。因此,想请我为其中的一本书《柳扶风散文选》写个序,因为我了解他。至于如何写,写什么,请我自便,怎么写都成。于是,我便一口承诺下来。

下午,忙完手边事务,快接近下班时间,我坐在大班椅里,破例点上一颗香烟,随着心潮的起伏而陷入了沉思。之所以“破例”,是因为在集团内部,由我提议并在总裁办公会上正式通过了一个内部法规:无论领导还是职工,无论在办公室还是车间,上班时间一律禁止吸烟。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防止火灾隐患,更多的用意是想借此杜绝久已成风的恶习,主要表现有三:烟蒂遍地是为一;张口脏话是为二;自由散漫是为三。因此,从我这个有着近三十年烟龄的一把手做起,表率作用可想而知。戒烟令颁布之后,确实也有人给我搞过“突然袭击”——趁外屋的秘书不在时,突然推门而入,看看我的办公室里是否烟雾弥漫或是有没有烟味儿。总之,我的“说到”能否“做到”,关系到那场整肃的最终结果,也关系到领导的权威。我当然十分清楚这一点,因而是“一诺千金”,带头戒除了抽烟的恶习,集团内部的风气亦为之一新。

但是,为椰林兄作序一事,分量很重,意义之大已不在二人之间。至少不能让这些笔墨在时间的长河上打了水漂儿。因此,我需要尼古丁的刺激与帮助,为的是唤醒沉睡多年的记忆。

十一年前,香港与内地之间尚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尽管回归之日迫近,却不能一下子就解决掉“两制”之下的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对垒,稍有不慎,字里行间的任何一个措词,都难免会有“出格”的嫌疑。兹事如此重大,自然会在下笔之前反复斟酌,迟迟不敢惊动笔墨了。

想来想去,腹稿也打了几遍,至夜幕低垂时,总算解决了下笔之前必须明晰的几个关键:一是“文胆”——文如其人;二是立意——人分六道,做文先做人;三是跳出“两制”,展现人类的共同“认知”——也就是说,即将成文的这篇文字,应该传递出一种人人皆能认可的人生存在价值,其中最为重要的分野是用真善美来区分假恶丑。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此言不虚。

思路捋清了,下笔也就容易多了。记得,那天夜里基本上是一气呵成写出了如下文字。为了尊重香港的书写习惯,我特意弃电脑于一旁选择了“手写”。第二天中午,就让司机把我载到当地邮局,用电传一页一页地将手稿发到了香港。还好,几乎没费什么周折,就了却了这一桩心事。

是年七月,椰林兄回京探亲,我正好也返京述职,我们相见之时便当面得到了他赠予的《柳扶风散文选》。虽然是平装本,封面上的清山碧水,倒显得朴实大气,而且符合椰林兄的一惯为人。

                                                                2008年8月23日凌晨

附:

 

《柳扶风散文选》序

 

 

我与椰林兄交谊,缘于一条泳裤。适值七十年代,君所供职的北京国际俱乐部,存有一池碧水,专供当时为数不多的驻华洋人嬉水之用,我则在毗邻的友谊商店,向洋人供应吃穿用品。两家外事服务单位,虽无一悬挂“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禁牌,地道的中国公民却只有门外张望的份儿,半步都不能跨入。

这就显示出我们这些“洋”职工的一些特权。彼此之间少不得礼尚往来,我去他那里游泳,便是一例。不妙的是首次兴冲冲跑过去,竟然没带泳裤。

大概是我的尴尬被椰林君洞察了,微微一笑说,如不介意的话,就用我的吧。

彼此便有了来往,也成了彼此家中的常客。更难预料的是,这个“泳裤之谊”竟然延伸了二十余年,其间虽然因君去港十六年而行走不便,却丝丝缕缕牵挂着使默契愈深,亲如兄弟般的情谊中,还多了层思君的“光环”。

在君赴港前的几年里,我们是一齐离开了“洋门坎儿”,一齐跨进了新闻专业的考场,又一齐被一位新闻界的老前辈看中,双双踏进了北京科技报的大门,成了在当时满目萧条、青黄不接的北京新闻界中令人称羡的新闻记者。那时,我们均二十几岁,还属于涉世未深的“毛头小子”。

在笔墨生涯中,椰林兄的才华,很快便在杂文及评论等文体中展露出来。他的文笔清新,思路开阔,文锋酷似谈锋,寥寥几百个字,即可以讲透一个深刻的道理;短短一席话,便能令人茅塞顿开。这也是我们二人之间的一大乐趣。每每得暇相聚,古往今来的话题便似开闸洪水般挡不住,一任泄尽而后快。

古人有人分六道之说,阴阳二界各占三道。阳界分为佛、仙、人;阴界分为鬼、畜、修罗。依此之说,椰林兄当在仙道之列。与之长处,不仅能感其仙风道骨不染俗尘,亦能从其言谈举止中窥见其“岸然道貌”。诸如,宁可饥肠响如鼓,也决不在食摊上屈就的积习,足以见其清高的一面。椰林兄的这种“清高”,对他人并无妨碍。他也从不盛气凌人;或受宠若惊;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或桌上拉手桌下踢脚,其清高之“清”,原本是透明的意思,这些均可从其各类文章中见其端倪。

椰林兄之为人,可用不骄不躁不虚不滑几字概括。文里文外,真情毕现,很少浮光水滑的痕迹。读其议论类文章如是,读其散文随笔亦如是。令人惊诧且感慨不已的是,在君严谨冷峻的逻辑思维中,竟然也有旖旎委婉柔肠寸断的一面,一些咏叹山水人情的文字,堪得小女子的细腻之美。

灯下伏案或独对明月时我常想,一个修过马路,当过洗衣工和放映员的“毛头小子”,缘何会有今日之成?恐怕离不开一个“悟”字。这使我想起了椰林兄那个大而阔的额头。

君不仅天赋极高,后天亦极善汲纳,凡与君有益的知识,均能不动声色地攫为己有。更常见的是“灵犀之动”,一句话甚至一个不经意的字眼儿,便会引起椰林兄的一连串的思索。这时的他,眼帘微垂,眼前仿佛悬起一道水幕,让人捉摸不透他此时的心绪。然而,当他的一双明眸重归清澈时,一种新的认识或见解,便会沿着他那缜密的思维轨迹,悠然驶来。

常言道,做文先做人。人品高贵则文章精美。做人如何,又当离不开悟性,在自然归类的法则中,于真善美中不断开悟,方能愈见和愈得大真大善大美。基于此,再去做文,文以载道使命便昭昭然了。老子讲“道法自然”,是包含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有道理在内的。其实,人生的许多大道理讲来讲去,也不过道法自然这四个字。无论凡人与伟人,做文还是经商,有谁能够背离生命的规律——当你拥有生命的同时,你也就拥有了死亡——人生这一短暂过程呢?

剩下的就是如何走完这一过程了。

椰林兄恰到好处地找到了自身的社会定位,以文养生,以文济世,在体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同时,也给他人一些亮丽人生的鼓舞,或是警醒和鞭策,从而避免一些曲折和徒劳,少去一些活着太累的感叹,这人生焉能不多一些赞美呢?

我不太赞成“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说法。椰林兄在港十六年,辛勤笔耕,不分昼夜,俨然筑起一道大家风范,确也到了该出几本书的时候了。闻知港府资其出书,又应兄之约写点文字,便于欣欣然惴惴然中,写下如许一些话,是为序。

                           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八日于西柏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