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我对卡尔维诺经典小说《黑羊》的另类解读
(2008-07-31 19:03:08)

因为依托着太平洋,夏威夷的海滨有一种独特的美。图为2000年9月我在美国的夏威夷。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经典小说《黑羊》,在一些人的眼中是一篇可以让他浮想联翩的作品,这话说得没错,我也有同感。但是,在如何看待这篇小小说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表述上,我却有着不同于“形而上”或“形而下”的另类解读。
我认为,《黑羊》首先不是一部审美的而是审丑的作品。因为,在卡尔维诺虚构的偷盗国里,从上到下流行的游戏规则和生存方式都是一种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丑陋的行为,包括政府对民众,民众对政府,民与民,商与商之间,这个国家里的所有人都在不折不扣地遵循着“从前”流传下来的这个潜规则,因此才“人人是贼”。值得注意的是卡尔维诺所描摹的这一奇特现象,只是一块“敲门砖”,他真正想关心的是当人人都是贼的时候,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三大变化:一是人人都是幸福的人,因为已经没有了不幸的人;二是没有了富人和穷人,因为大家的生存状态都一样,“所以日子倒也平稳”;三是随着一个诚实的人的出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游戏规则亦随之而来——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或者是“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这种与众不同的生存方式,顿时与整个偷盗国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冲突,而且导致了“混乱”。原因是那些人的游戏链从他这儿一下子中断了。更要命的是,这个诚实的人的新的生存法则,导致了穷人和富人的出现,而富人们也开始像诚实人那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于是,由于平衡被打破而造成的混乱局面不断加大,直至“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的更混乱的地步,整个国家的形势都变得让人人不安起来。而最后结果却是那个诚实人“饿”死了。这个意料之中却又是情理之外的结局,只能反衬出前者的脆弱——一个轻易就会被饿死的人,却可以导致一个国家的混乱,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其实,从小说的故事结构上就能够看出,卡尔维诺的立意十分明显,他是想通过对于现实生活的层层剖析,揭示出人类种种游戏规则的荒诞和脆弱,因而他所采取的不仅是一种批判的态度,而且是一种冷峻的审丑行为,也是对于那些正在被所谓的幸福感所包围所俘虏所征服着的人们的一种辛辣的嘲讽和鞭笞。原因倒也简单:当某种陋习一旦成为一国或一地的传统风俗之后,至少会造成三种以上的恶果:第一种恶果就是让所有人的神经都变得麻木起来,因为只有在集体麻木的状态下才会产生那种人人拥有的“幸福感”。而在事实上这种幸福感却是一种假象,一种顶替和遮盖了罪恶感后的自我精神麻痹;第二种恶果是它可以模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界限,让原本独立的生命异化为偷盗链上的一环,使之只能沿着恶性循环的轨道依靠自身的惯性身不由己地向前滑行,在这种巨大的惯性之中,独立的个性的生命自然会消失,每个人也不可能再拥有“自我”;第三种恶果是随着偷盗逻辑的泛滥并约定俗成,整个社会都会处在一种失衡的却又无人不适的畸形状态,从而导致社会秩序的整体性脆弱,一旦出现一种新的哪怕是“一个诚实的人”所带来的单一却又是前所未有的规则时,这条沿袭了多年并貌似稳固的“偷盗生存链”就会在顷刻间崩断,原来的所有被视为正常的、平衡的、均等的生存法则,都会随着链条的崩断而分崩离析,取而代之的则是混乱和更加的混乱。因此我认为,当卡尔维诺发现了这个在事实上就一直存在着的潜危机时,他那双能够透过人们视线背后的眼睛里就不可能是喜悦,而应该是悲哀与沉重。否则,他完全可以基于这一思路,换一种喜剧手法,写一篇有关“开心国”的故事。这是其一。
其二,卡尔维诺的审丑原则并非出自于他的幽默与荒诞,而是来自于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与思考。他发现,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横贯于人类文明史中的“偷盗链现象”比比皆是。由此可以证明,任何一项游戏规则的确立,都有其先天的不足,因而也不可能是完美的。正如小说中所列举的种种“集群现象”,它们虽然是逐渐地累积式地形成的,却又会随着它们的规模化、概念化、公认化和集体无意识化而形成一种新的生存法则。这个约定俗成的生存法则若是再被一代代人传承下去,就会不可避免地潜伏下整体崩溃的危机——就像一只小小的飞鸟误撞进飞机的涡轮发动机内也会导致机毁人亡一样,虽然飞鸟和飞机在体积上不可同日而语,却会在关键时刻迸发出巨大的破坏性能量。因此,作者在这篇小小说中实际上是在向全人类发出警告——他想告诫人们的是,一切规则都会被打破。因为,人是规则的主人,不是规则的奴隶。
其三,从小说的语言风格上看,卡尔维诺所追求的恰恰不是“形而上”,而是“形而下”。因为他在《黑羊》中所描摹的一切,貌似荒诞,实则却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近。因此,他所关心的并不是什么“距离产生美”,而是如何将覆盖着现实生活的种种假象一针捅破!因此,他不需要在语言上玩弄文字游戏。一切艰深晦涩华而不实的词藻,对他来说也全都是多余的,只有采用平实、朴素,甚至直白的语言,才能把他所想要表达的意图,清晰而又真实地浮现出来。因此,我认为,卡尔维诺写这篇小小说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让所有的人都能够看懂,从而毫不费力地看清躲藏在文字背后的宏大主题。人们常说的“大雅若俗、大巧若拙”,在这篇小小说里都能够找到清晰的足迹。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同一部作品会给不同资历和阅历的人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而且是千差万别,见仁见智。当然,这也是卡尔维诺这篇小小说的又一个过人之处,称他为“作家中的作家”虽有溢美之嫌,但《黑羊》却的确是一部不错的寓言类小说。
附一:卡尔维诺的小小说《黑羊》
毛尖/译
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家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家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该国政府也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国定居。到了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出门去偷,而是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有进去。
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该国的人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干地过日子,可他没有理由妨碍别人干事。他天天晚上呆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不到一个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有任何东西可吃。但这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总之是他的行为使其他的人很不安。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家的一切却不从别人家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
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别的人家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糟糕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相互欺骗。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因此,在那个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惟一诚实的只有那个诚实的人,但他不久便死了,是饿死的。
附二:
伊塔洛·卡尔维诺人物介绍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6)毕业于都灵大学文学系。曾参加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路》(1947),用非英雄化的手法反映游击队的生活。五十年代问世的《我们的先人》三部曲:《分为两半的子爵》(1952)、《树上的男爵》(1957)、《不存在的骑士》(1959),既似现实中的童话,又像童话中的现实,把西方世界中人丧失自我本质的境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三部曲使作家获得世界声誉。随后发表的作品《宇宙谐趣》(1965)、《看不见的城市》(1972)、《如果一个冬夜,一个旅行者……》(1979),渗透对迷乱的现实的思索,颇具后现代主义的特色。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1956)是他长期搜集、研究意大利各地区童话的结晶,已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
作品一览
《意大利童话》,刘宪之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
《我们的祖先》,吴正仪、蔡国忠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89 年3月第1版。
《隐形的城市》,陈实译,花城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帕洛马尔》,肖天佑等译,花城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寒冬夜行人》,萧天佑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看不见的城市》,王志弘译,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93年。
《马可瓦多》,倪安宇译,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94年。
《未来千年备忘录》,杨德友译,香港,社会思想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杨德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巴黎隐士——卡尔维诺自传》,倪安宇译,香港或台北,出版社不详)其中,《我们的祖先》中的三部小说在中国内地有不同版本的单行本。(来自百度百科人物搜索)
附三:
《为什么读经典》——意大利文学大师卡尔维诺沙龙
2006年10月11日11:29
来自搜狐读书
译林出版社近日隆重推出卡尔维诺作品单行本,以全新打造卡尔维诺作品完备典藏版,力求在各方面还原世界文学大师的经典风范,辐射向更为广泛的群体。此次以单行本推出的15本卡尔维诺作品依据最为权威、完整的意大利原著版本修订增补,
尽数收录了卡尔维诺为每部作品撰写的序言、后记、注释和相关重要资料,
并在国内首次推出《为什么读经典》、《巴黎隐士》、《短篇小说全集》、《宇宙奇趣》(全本)、《疯狂的奥兰多》等中译本。重出单行本的文体不尽相同、风格变幻莫测,展现出不同时期卡尔维诺性格及思想的不同侧面。用阅读开启与智者的心灵邂逅,每一次都将是与卡尔维诺的全新接触。
此次重出卡尔维诺文集,是顺应了这位文学巨擘经典地位确立过程的水到渠成之举。卡尔维诺自上世纪80年代同一批欧美文学家一道被翻译引进我国,迄今已20余载。以王小波、阿城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在思想和创作上均深受其影响,并在各自的作品中屡屡提及,推崇备至。可以说,卡尔维诺业已在当代文坛树立起一个标尺,成为检验他们文学创作的重要尺度。
2001年9月,由吕同六和张洁主编的卡尔维诺文集五卷六册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进一步扩大了卡尔维诺对中国大众读者的影响力。随着卡尔维诺作品中译本的不断引进出版,人们对这一意大利现代文学大师文学成就及思想意义的不断发现,他在读者心中的经典地位逐渐确立。如今“卡尔维诺”这个名字已成为某种符号和象征,成为文学爱好者的必读书目,蕴含着无限的神奇魅力。诚如王小波所言,用意大利语朗读卡尔维诺的小说是一种乐趣,而中译本的推出,无疑将使更多的人享有这种乐趣。时至今日,完整、系统地出版卡尔维诺作品的时机业已成熟。
除了在原有基础上对这一世界级文学大师进行更为系统全面的介绍,此次以单行本方式重出卡尔维诺作品中译本,目的也是为了让卡尔维诺的每部作品都拥有自己的不同命运,不再让它们淹没在整部文集中。此外,每部作品增补的序言、前言、后记、注释等珍贵文字,都是其创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初读及重读卡尔维诺的读者均可从中看到一部经典的诞生过程,拉近与一个深刻作家内心的距离。从《帕洛马尔》的前言中,我们读到的是一本书的成长过程。在《看不见的城市》的前言里,读者触摸到的是这本书的灵魂。而《为什么读经典》的前言中,卡尔维诺用“我爱”开头的排比句感性直接却又诗意饱满地表明他的文学情感,可以说是让读者走进经典的入门书。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