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2013-06-12 16:29:21)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古之山阳城,因“焦家的陶瓷作坊”而得名焦作,这里有千年的陶瓷历史文化,是唐宋时期的瓷都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工业文明的地方,以当阳峪窑系为特征的南太行陶瓷产区久负盛名。

端午假期,我与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古典家具专委会会长郭桦女士和新浪河南编辑王新锋同学一起,轻轻踏上这块传奇土地,探寻绞胎瓷的前世今生。

当阳峪宋代瓷窑遗址记载了当年当阳峪窑业繁荣的盛况,特别是焦作当阳峪窑系用绞胎、绞釉、剔花技法装饰的瓷器,以剔花著称,绞胎取胜,其风格独树一帜,闻名于世界。 宋“靖康之变”后,烧制中断,技艺失传。目前,国内外博物馆中绞胎瓷器存世量仅60余件,焦作当阳峪宋代古窑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阳峪古瓷窑遗址”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真正的遗址,我们只可隔着玻璃相望,历史就在眼前,止于一步之遥。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我们一行有幸得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绞胎瓷传承人的柴战柱先生的接待,绞胎瓷的前世今生尽在其胸,他向我们娓娓道来。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绞胎瓷起于唐,这就是焦作绞胎瓷金谷轩复古的唐代柴窑。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绞胎瓷兴于宋。“靖康之变”后,烧制中断,技艺失传。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窑内洞天。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郭桦女士一边听,一边拿手机记录,生怕错过一点精彩。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绞胎瓷的辉煌有碑文可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绞胎瓷传承人、焦作金谷轩绞胎瓷创始人柴战柱先生为我们解读碑中奥秘。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近年来,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绞胎瓷传承人的柴战柱,他承担了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焦作绞胎艺术瓷”的研究课题,聘请省内外陶瓷艺术专家共同研讨开发焦作绞胎瓷,在绞胎瓷发源地修武县当阳峪村建立了绞胎瓷博物馆,开始专门从事对绞胎瓷工艺的研究和开发,立志重燃熄灭近600年的绞胎窑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成百上千次的研究试制后,2002年4月28日一个值得永远记忆的时刻,第一件完整成型的绞胎瓷作品在柴战柱的手中来到了人间。他也因此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央视一套对此作了题为《焦作绞胎瓷重获新生》的专题报道。

以下是绞胎瓷制作流程。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未烧制前的留念。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窑中的绞胎瓷。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焦作当阳峪宋代古窑址旁边的非遗园。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如今可见的绞胎瓷。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绞胎瓷其制作原理是,利用不同色调的坯土料分别制成坯泥,并把不同色调的坯泥擀成板块,相互叠合,再进行绞揉、切片、拼接、贴合、挤压,制作成型,然后上釉烧制。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这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做到表里如一、内外通透、一瓷一品、不可复制的陶瓷品种,故有“瓷中君子”之称。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在金谷轩前留念。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看蒙了?嘿嘿

探访“绞胎瓷”的故乡——焦作当阳峪
     短暂的探访结束,绞胎瓷,这个曾经没有概念的名词,一下子让人有了这么多记忆。一个被玻璃笼罩的遗址,一块薄薄的瓷片,一块小小的碑文,把我们引向时间的深处,穿越600年,这里曾经处处窑火旺盛,客商云集,是何等的繁花似锦。不过还好,在遗址的旁边,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工人们忙碌的身影,虽然经历了600多年的漫长等待,虽然规模不可比肩。因此我倍感幸运,也特别感谢为此付出半生心血的柴战柱先生,是他让消失的绞胎瓷涅磐重生,是他让我们可以此窥窃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不可缺少的中华文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