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从镇安一老乡的博客看到了“子午书简”栏目对贾平凹关于《秦腔》的专访视频,上午我直接从家坐公交到中原图书中心买下了《秦腔》。我很少自己买书,更别说是长篇小说。一是我心疼银子,二是我感到看小说是个劳累活,要安静要专心最好还没人打扰,三是我们单位图书室里有很多书可看。今天特别,那是我听到主持人念的几段话让我感兴趣,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故乡啊,从此失去记忆。”
我买下这本书还没有看前面的文章,直接看完了后记,那里有作者对故乡的概念和定义。“我把母亲接到了城里跟我过活,棣花街这几年我回去次数减少,故乡是以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的,现在的故乡对于我越来越成为一种概念。我甚至有过这样的念头:如果将来母亲也过世了,我还回故乡吗?或许不再回去,或许回去得更勤吧。故乡呀,我感激着故乡给了我的生命,把我送到了城里,每一次想故乡那腐败的老街,那老婆婆在院子里用湿草燃起熏蚊子的火,火不起焰,只冒着酸酸的呛呛的黑烟,我强烈地冲动着要为故乡写些什么。我清楚,故乡将出现另一种形状,我将越来越陌生,它以后或许像有了疤的苹果,苹果腐烂,如一泡浓水,或许它会淤地里生出了荷花,愈开愈艳,但那都再不属于我,而目前的态势与我相关,我有责任和感情写下它...
...树一块碑子,并不是在修一座祠堂,中国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强大,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需要活得儒雅,我以清风街的故事为碑了,行将过来的棣花街,故乡啊,从此失去记忆。”
这些文字很美也很伤感,但他写出了很多游子共同的心声,对故乡的难舍、无奈、更多的是无助。看着一天天落寞的故乡,我们能说什么能做什么呢?
难道真像作者写的那样: 故乡啊,从此失去记忆吗?

故乡的河水留下多少孩童的身影,又冲刷了多少游子的记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