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摄影大概有10年了,从事专职摄影工作也有5年多了,但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慢慢的把摄影当成一个谋生的手段。
看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那些精美的照片,就幻想自己将来要是成为一名风光摄影师该多好,可以到处游山玩水,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拍很多很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当看到影楼拍出漂亮的艺术照就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商业摄影师;当看候登科的《麦客》等画册就想自己拍拍纪实也很不错,但总是没有下定决心给自己定位。日子一天天过,忙忙碌碌,碌碌无为。到了今天风景拍不漂亮,纪实也拍不出来效果,艺术人像更是没有拍过,连续三年跟着国际旅游小姐在郑州各地转悠,天天面对近百位勾人身材,迷人微笑的国际美女,可是到头来拍了近千张照片,除了报纸选几张发表,博客发几张让朋友饱饱眼福,几乎找不到几张有艺术感的照片。
现在我每天基本都是从一个新闻现场到另一个新闻现场,总在抓拍和摆拍中度过,不为别的,只为了迎合编辑选稿要求,只为一张照片能换几十元人民币。什么光影,什么思维,什么情感表达,什么艺术,能发稿子就是好片!不发稿子的全是垃圾。慢慢的没有了创新,思维在机械中一点点僵硬。灵魂深处的渴望在岁月中风干。
两个周前,我在郑州拍了一组马云的照片,当我把照片给省希望办朋友拷贝过去,他们让我把博客上的照片赶紧打上水印,防止别人盗用,季困哥哥说如果他们要出书有可能用我的照片,虽然当时有不少人拍,他认为我拍的最好。王芳姐姐也在博客上用了不少我拍的照片。
上次和一帮朋友去巩义旅游,帮其中一对情侣拍了几张照片,虽然那只是一些到此一游的留念,但他们当时那激动的表情,给我了很大感触,突然间感到了摄影的价值,拍人像的意义,不为别的,起码可以给自己的朋友拍好看点。
说来也巧了,前几天我在中国摄影报上看到一个消息,说《新周刊》284期作了100页摄影专辑《什么写在中国的脸上——肖像史里的中国表情》,我马上跑到最近几个报亭,毫不犹豫掏了15元钱买下一本。里面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一位法国诗人波德菜尔在1859年的感叹:“肖像啊!还有什么能比肖像更为简单、又更为复杂,更为显然、又更为深刻!”
现在我决定以后自己主要在肖像上下功夫,首先不需要像拍风光那样到处跑,家人、朋友、同事都可能成为自己的模特,锻炼自己,给会给别人留下一些不同的照片。
在中国我最崇拜的肖像大师是邓伟,转载几张他的作品当自己学习的资料和动力。

英国剧作家斯托帕特

基辛格

画家关山月

冰岛总统维格迪丝·芬博阿多蒂尔

冰岛总理大卫-奥德松

爱尔兰总统罗宾逊
图片选自《邓伟世界名人肖像摄影作品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