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建东哥哥说我拍的《亲密爱人》在商洛日报9月6日周末版上发表了,我让他给我邮寄一份样报,他说你还在乎这个?我说当然在乎。
为什么不在乎呢?我和商洛日报接触大概有7年的历史了吧,我第一篇在正规出版物上发表的文字就是商洛日报。大概是2001年吧,具体的日期我记不得了。当时写的是一个读者来信:《村办学校该不该收学生住宿费》的稿子,以后也经常写点这样那样的豆腐块,基本上都是一些正面宣传的稿件。也正是这些不起眼的文字,成为后来我到现在报社上班的敲门砖,我第一天应聘时就拿着一叠这样样报来的,领导看了还比较满意。
到了2002年,我已经有了第一台胶片相机,以后每次回家都会拍点家里的风景或人,当时也就是为了拍一些照片纪念,在外面想家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看。大概是2004年刚过完年,我从郑州回老家送大姐的女儿出嫁,就拐到商洛去见见好友刘睿(那时他还是商洛电视台的记者,现在是商洛日报记者),顺便把一叠洗好的照片拿去商洛日报让周末版主编郝忠慧老师看,本来想让他老人家挑选几张,没想到他一看就说你把这些照片全都留下,在背面写好标题和拍摄地点,以后我慢慢发。这就样我留下了10张左右的照片,当时那真叫个高兴啊,没过多长时间,我在老家拍的一些蓝天白云,大山小溪的照片陆续发了一些。那时在商洛日报发的照片网上还没有记录。
到了2005年以后发的一些照片现在是可以找到一些电子版的。
这张照片是我站在我家背后的一个山梁上拍的,发在2005年1月14日商洛日报。

这张照片是2005年我回镇安老家过年拍的我哥哥的孩子,发在2005年11月1日的商洛日报

这张照片是2005年10月1我回镇安老家拍的我二姐的袁飞,发在05年11月12日商洛日报上的。
2006年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一年,06年7月15日,商洛日报四版用了半个版面的位置刊登了我拍的一组照片《母亲与故乡告别》,图片并茂的记录了我母亲从踏出家门的那一刻到上车的一段经历。

下面是文字:
“因为我的工作的缘故,年逾花甲的母亲要与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土告别,离开镇安乡下那个山清水美、民风淳朴的小山村,跟我去河南郑州生活。
在这个小山村里,母亲从一个大姑娘变成了6个孩子的外婆,这里留下了她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欢笑和泪水。这一刻,所有的一切都将永远成为历史,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
回头,回头,母亲不停地回头,向前行驶的车轮碾碎了所有人的泪水……
今年春天,母亲就这样与故乡告别了,告别了熟悉的老屋、放心不下的亲人和朋友、故乡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母亲少有地沉默着,同时也在送行的亲戚朋友面前强颜欢笑,但是仍然掩饰不了她内心的那份留恋和不舍。
06年11月4日,商洛日报四版同样用了半个版面的位置刊登了我拍的一组照片《镇安印象》,本来我起的标题是《梦中家园》,后来被编辑改了。

镇安,是我的家乡,是远在他乡的游子心灵深处最温暖的港湾。
记不清有多少故事遗留在那里,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让我魂牵梦绕。
多少次,思念化作一个馨香的梦,在梦里,我回到了那个久别的小山村,走在青石台阶上,看着竹子编制的篱笆和木窗上鲜红的窗花,捧一口清泉水,甜透了心房。
以前,当我身在故乡的时候没有感觉到家有多美好;现在,看惯了异乡都市的车水马龙,再翻开老家的照片,才知道这才是我真正的家,也是我目光所及之处最漂亮的风景。
家常在记忆中由清晰变得模糊,又从模糊变得清晰,总是反反复复折磨着我这颗漂泊的心。
镜头所及是我的思念之处,镜头未及也是我的思念之处。这是报纸上的图片说明。
商洛日报是商洛市委机关报,也是我们那个市唯一一份大家公认的正规报纸。我妈妈、姐姐、多个小外甥以及婶婶、邻居阿姨;我老家的房子,屋檐下的雨滴、站在我家门口拍的日落、窗户上的窗花,菜园边的篱笆墙和种地的家人,夕阳下的蒲公英等等我最亲近的人,我最熟悉的地方,通过我的相机都在这里被公开记录下来。我的好朋友刘睿在这里上班,我的舅舅孔祥发、还有建东等多位故乡的朋友都是这里的常客。每次见到他们的作品都让我感到格外亲切。不仅如此,现在只要打开这份报纸的电子版,我就可以及时了解家乡的动态... ...
这样一份故乡的报纸我怎么能不爱他呢。不管我发表过多少图片,发在商洛日报上的作品我最在乎。
现在是,这一生都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