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代名字说及命名文化研究(前言)

(2014-02-18 21:05:37)
标签:

宝宝取名

邓博士

诗意文化取名

育儿

名字说

分类: 教学相长

注:古人为人取名一般会创作名字说一名以赠名主,主要内容阐释名字寓意,教育训迪名主修德求学为人处世之道。古代许多著名文人学者都有创作名字说,如宋代大文豪苏洵为同样是大文豪的儿子苏轼(苏东坡)、苏辙所作的《名二子说》、宋代大文豪黄庭坚为门生著名文学家陈师道所作的《陈师道字说》、陈师道为朋友著名词人秦观所作的《秦少游字序》、清代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为外孙著名诗人龚自珍所作的《外孙自珍字说》、以及民国著名哲学家熊十力为学生现代大儒徐复观改名所作的《复观改字说》等都是其中的传世名篇。邓博士是中国第一位专门研究古代名字说的学者,其在暨南大学的博士后课题就是《宋代名字说及命名文化研究》,该课题已顺利完成并在商洽出版专著中,以下内容为该书的前言部分。

 

宋代名字说及命名文化研究

 

前言

 

一、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1969年,饶宗颐先生在为萧遥天先生《中国人名研究》一书作序时提出:“我个人主张在史学上应该开辟两门专门研究,一是人名学,一是地名学,双轨并进,对于治史将有极大的裨益。”他在序中以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为例明确提出了名字说这一文体对于人名研究之重大意义:“一般文集中往往有‘字说’一类,元代大儒吴澄的集里,字说竟占八十篇。陈援庵曾利用此种资料,畅论赵瓯北‘元代汉人喜作蒙古名’一说之不确,据他考证,适得其反,当时蒙古人向汉人儒者请名请字者,触目皆是,其人皆向慕华风,以取得汉名为荣。”宋代以来,士人命名取字,往往同时创作名字说一文赠与受名受字者,文中多为阐释名字之含义并致叮咛训诫之意。此外,由于名字说作者多为当时的著名文人学者,学识渊博而富有社会责任心,文中除阐释名字含义之外,往往或论述历代命名文化之渊源传承,或评点当时社会之命名风气,并从中抒发自己的命名主张,对后代之命名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可见,名字说是古人命名取字的最珍贵第一手材料,而且文中富含各种命名理念和主张,对古代命名文化研究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学术价值。

由此,我把眼光投向了宋代的名字说。命名取字,作为一种社会普遍的日常行为方式,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期间。然而,宋代之前人们命名取字时很少创作名字说,仅有零星数篇作品传世,宋代名字说的创作突然繁盛,据笔者个人钩沉搜集到的宋代名字说就超过五百篇(详见本文附录之《宋代名字说汇编》一文),其中宋代大部分著名文人学者如柳开、穆修、范仲淹、宋祁、石介、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李观、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黄庭坚、秦观、陈师道、晁补之、晁说之、刘子、韩元吉、陆游、周必大、杨万里、张孝祥、朱熹、吕祖谦、魏了翁、真德秀、叶适、陆九渊、游九言、刘克庄、欧阳守道、陈著、黄仲元、文天祥等皆有创作名字说,其中黄庭坚一人文集中收录名字说就五十多篇。为子女亲友命名取字并创作名字说相赠在宋代已经超出了个人行为的范畴,上升为一种普通的社会文化现象,成为了宋代文人文化生活中一项较为常见内容。宋代名字说名称不一而语体自由,可骈可散,或叙或议,多有佳作,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如苏洵《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遭为喻说明名字之含义及为文之关键,骈散结合而词气流畅,为宋代著名的文学、文论名篇。此外宋代名字说作者多为著名文人,且常互为取名命字,如苏洵为苏轼、苏辙创作《名二子说》,欧阳修有《章望之字序》、曾巩有《王无咎字序》、苏轼有《赵麟(赵令)字说》和《文与可(文同)字说》、黄庭坚有《陈师道字说》、陈师道有《秦少游字序》、刘子有《字朱熹祝词》、魏了翁有《高不妄(高斯得)字说》、真德秀有《王去非(王遂)字说》等等,作者和对象皆是当时著名文人,对于宋代文人交游研究无疑是珍贵的一手材料。宋代儒学复兴,理学大盛,宋代名字说中往往体现出浓厚的儒教思想,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大都是宋代名字说创作的领军人物、故宋代的名字说体现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宋代理学思想的研究亦有很大裨益。宋代名字说还与当时的家训文化密切相关,《宋代家训研究》一文就将宋代名字说视作宋代家训的表现形式之一加以专节研究。概而言之,宋人的命名取字现象是当时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文化活动,因此而产生的宋代名字说不仅仅是体现了宋代命名文化的一种纯文学体裁,更是融合了文学、文艺学、训诂学、理学思想、命名文化、家训文化于一体的泛文化文学样式。通过考察宋代文人的取名命字行为并研究由此产生的宋代名字说,有助于从更广的背景和更多的角度来深化对于宋代文学和文化的认识,此乃对于宋代名字说研究的深层次学术意义。

此外,命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传承不断。今天,随着大家对于名字的日益重视,每个人、每家公司、每间店铺、每种产品都希望能拥有一个大气响亮而富于文化内涵的吉祥雅名,由此催生了日渐壮大的取名行业,各种取名馆、命名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于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和网络的各个角落,取名已经成为了今天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产业。然而,取名行业龙蛇混杂、良莠不齐,各种迷信愚昧、荒诞不经的取名主张充斥其中。如近年颇为流行的所谓“五格剖象法”,(逍遥天先生《中国人名研究》一书283-285页“名字与命算”条中已有介绍)传播者称此法来自日本,具体方法是计算名字中各字的笔画数,分为天、人、地、总、外五格,再辅以所谓的“81灵动数”,名字笔画数所属之五格数理为吉者则寓意名主人生吉祥如意,五格数理为凶者则暗示名主人生不顺而多灾多病,完全不看名字音形寓意,只看名字笔画数来判断名字好坏,如此荒诞至极的取名方法却迷惑了很多人,让许多不懂五格数理者不敢轻易自己取名而被迫付费求名于传播此法的所谓“取名大师”(实际上全部是风水算命先生)。我在学术科研之余以取名为副业,受聘为多个大型门户网站的取名专家,多年来为全国各地广大孩子取了不少富于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优雅名字,在赢得家长尊重赞可的同时也深为如今取名行业充斥各种愚昧迷信思想的现状担忧。如何更好地研究并学习古人博大精深的命名文化,去芜存菁、融会贯通以为今用,廊清如今取名行业中各种荒诞不正之风,并为广大百姓建立一种健康正确而行之有效的取名理念和具体方法,这是现实摆在相关文化学者面前的一份社会使命。古代文学的研究如何才能与现当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并对现实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这是古代文学研究者所面临的困惑和难题。蒋师述卓先生作为国内最大力提倡学术要“现实关怀”的著名学者之一,其对城市文化、社会文艺学以及消费时代文学样式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为学术研究如何结合当下生活产生现实价值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范例。作为蒋先生的学生,我也愿为古代研究与现实关怀的结合而进行自己的努力探索,并求教于方家。

 

二、当前研究概况


学界对于人名文化的研究颇有成果,其中马来西亚学者萧遥天先生的《中国人名研究》一书是里程碑式作品,人名文化是萧遥天先生三十年来研究专题之一,《中国人名研究》一书洋洋三十万言,乃集其大成之作,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对中国人名进行了纵面、横面和客观的研究,饶宗颐先生为该书作序并盛赞此书“撮其大凡,提纲挈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不愧为第一部‘人名学’著作”。此外,王建华《文化的镜像——人名》、郑宝倩《华夏人名与中国文化》、王泉根《中国人名文化》和吉长庆、吉发涵《古人名字解诂》都是关于中国人名研究的杰出成果,但较为遗憾的是,这些优秀的学术成果都没有充分利用古代名字说这种与古人取名名字密切相关的第一手材料。

  有关古代名字说的记载和评论散见于宋代及其后各个朝代的文献资料中,,数量不多,且都缺乏深入探讨。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首将“字说”列为一种独立文体,其云:“按《仪礼》,士冠,三加三醮而申之以字辞,后人因之遂有字说、字序、字解等作,皆字辞之滥觞也。虽其文去古甚远,而丁宁训诫之义无大异焉。若夫字辞、祝辞则仿古辞而为之者也。然近世多尚字说,故今以说为主,而其他亦并立焉。至于名说、名序则援此意而推广之。而女子笄,亦得称字,故宋人有女子名辞,其实亦字说也。今虽不行,然于体有据,故亦取之,以备一体云。”并将字说、字序、字解、字辞、祝辞、名说、名序、女子名字说皆列为“字说” 一类[1]。明代贺复征所编《文章辨体汇选》卷四百三十亦有“字说”一类并记徐师曾言。

  近人中较早关注名字说的是陈垣先生,其在《元西域人华化考》通过引用元人文集中的名字说作品指出赵瓯北‘元代汉人喜作蒙古名’一说的错误,据陈垣先生所引之名字说材料来看,当时蒙古人向汉人儒者请名请字者,触目皆是,其人皆向慕华风,以取得汉名为荣。当代学者欧明俊《秦观陆游名字考释》一文也是通过考察陈师道为秦观所作之名字说作品——《秦少游字序》来对秦观、陆游两人名字之由来作出分析推断。刘欣、吕亚军的《宋代士人改字及其社会文化分析》一文更是广泛地运用宋代名字说材料来考察宋代士人改字现象并分析其中蕴藏的社会文化信息。这些都是学界中运用名字说作品论证问题的不多见例子,而至于专门研究名字说的论著则更为少见。2006年曾枣庄《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一书第一部分“宋代文体研究”中有《君子尚其字——论宋代的字序》一文对宋代的字序做了专门研究,其在《论宋代的赠序文》一文中也论及宋代名字说,他认为“字序之序,又叫字说、字解,虽以序名篇,但实为杂说。”把字序和赠序明确地区别开,认为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但没有像徐师曾那样把名字说列为单独的一种文体,而且把字序归入了杂说类。曾枣庄对宋代名字说的文体研究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随后马黎丽的《名字序文体源流和特征》将名字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进行考察,研究名字序的文体渊源、文体形态、文体创作等方面的内容;此外,一些学者在研究其它文体分类时也论及名字说,如薛峰的《序体研究》和王琳的《序文研究》等,都是将字序列入赠序类;而赵厚均的《赠序源流考论》则认为虽然字序可看作赠序之别体,但两者差别很大,字序应当单列。这些研究主要是聚焦于名字说的文体属性,真正意义上对名字说这一文体进行较为全面研究的是2009年周方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宋代“名字说”》,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宋代的名字说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名字说的文体渊源、文体形态和文体属性,以及相关的名字文化。2010年刘欣的博士学位论文《宋代家训研究》第一章“宋代家训形式研究”中也有专节研究宋代名字说,对宋代字说的特征、宋人命字的主要原则及宋代字说的主要内容作了研究(该内容亦见于刘欣2009年发表的《父兄的叮咛——宋人“字说”解析》一文)。

  总的看来,目前学界对宋代名字说的研究相对还较为薄弱。主要欠缺之处在于:1、研究成果不多,且其大部分成果集中在对名字说的文体研究上。目前笔者能搜集到的有关名字说研究的论文篇目极少,出版专著更是付之阙如。2、尚没有学者专门对宋代名字说作出全面的考察和梳理。体现在没有出现相关专著,或专著研究范围不够全面,还有很多的研究空白。如周方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宋代的“名字说”》只有两章,分别研究了宋代名字说的文体渊源、形态和特征,以及宋代名字说的文化意蕴。而对于一些意义重大的问题,如名字说突然繁荣兴盛于宋代的表现形式和社会成因;宋代名字说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宋代名字说对后代名字说的影响;宋代名字说对当代取名文化的指导意义等等都没有进行探讨。3、很少学者对研究名字说所必需的基本材料,如具体名字说作品、题跋名字说作品、当时及后世的记载和评论等,进行收集和整理。马黎丽《名字序文体源流和特征》一文中曾对宋代字序数目作过初略统计,但没有列出具体作品篇目,而且所给出的数字远远少于真实数字。周方《论宋代的“名字说”》一文中也曾对宋代名字说作品进行统计,但统计范围仅仅依据《全宋文》一文,很多《全宋文》没有收录的宋代名字说作品都没有纳入统计。更关键的是该文只列出了统计篇目而没有收录作品正文,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资料汇编。虽然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辑录的《全宋文》一书的出版初步解决了宋代名字说作品的点校整理工作,但《全宋文》全书360册,名字说作品散见于各册各卷中,翻读查找极为困难,且《全宋文》失收之宋代作品颇多,宋代名字说还有很多辑逸补遗空间(笔者就在各家别集中钩沉辑录出近百篇《全宋文》失收之宋代名字说作品并加以点校整理,详见本文附录《宋代名字说汇编》一文);而对于各种史料中有关名字说资料的全面钩沉搜集并整理校订以资利用的工作更是亟待展开,这是名字说研究的文献基础,在这种文献积累整理工作尚未解决的条件下,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必然面临较大障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一方面,名字说正在受到有关学者的关注。学界当代对古代名字说尤其是宋代名字说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另一方面,对于被徐师曾列为独立文体,作者多为当代著名文人大儒,内容与当时社会价值观及各种主流思想息息相关,富有文学、文化、思想及文献价值的名字说来说,学界对其价值的重视和所进行的研究显得远远不够。有鉴于此,本文的写作意图在于:1、不仅对前贤措意未及之处有所开拓,而且在学界着力已深的地方也略加综述,力求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宋代名字说作出较为系统全面的梳理和探讨。2、通过查找宋代各种总集和别集,对宋代名字说作品作一次较为全面的考察和统计,不仅使本文的论述言之有据,也为日后学界对宋代名字说的深入研究提供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文献材料。详见本文附录。3、本文的论述重点放在宋代名字说的繁荣及成因、宋代名字说的取名文化、宋代名字说的历史价值和当代转换等这些相对深入而学界又研究不足的地方上,而对名字说的文体研究、形式研究等相对直观而学界论述较多的问题则从略综述补缺以备周全。

最后,冀望本文的写作能对当前研究的薄弱之处有所补益。

 

三、对本文重要概念的界定


    在正式行文之前,有必要先对本文两个重要概念作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

1.对“名字说”的界定

  《中国文学大辞典》对“字说”的定义为:说明名、字含义以及名与字之关系的一种文体[2],多表达作者的祝福、勉励、叮咛、训诫之意。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首将“字说”列为一种独立文体,其云:“按《仪礼》,士冠,三加三醮而申之以字辞,后人因之遂有字说、字序、字解等作,皆字辞之滥觞也。虽其文去古甚远,而丁宁训诫之义无大异焉。若夫字辞、祝辞则仿古辞而为之者也。然近世多尚字说,故今以说为主,而其他亦并立焉。至于名说、名序则援此意而推广之。而女子笄,亦得称字,故宋人有女子名辞,其实亦字说也。今虽不行,然于体有据,故亦取之,以备一体云。”并将字说、字序、字解、字辞、祝辞、名说、名序、女子名字说皆列为“字说” 一类。明代贺复征所编《文章辨体汇选》卷四百三十亦有“字说”一类并记徐师曾言。其实此类文体名称甚多,不一而足,据笔者所作附录《中国历代名字说汇编》一文统计,除了徐师曾所列举之字说、字序、字解、字辞、祝辞、名说、名序、女子名字说八种,还有名字说、名字序、字训、名训、字叙、名叙、名述、字词、祝词、字箴、字赞、字跋、字铭、字记、冠记、冠说、字后说、字后语、字说序、字说跋、字解序、字辞序、祝辞引、冠字词,冠义序、冠字祝辞、冠字祝词、字说并序、字辞有序、名系并序、祝辞有序等等十多二十种。不同的名称,往往标示着内容上的差别,比如“说”、“解”、“述”注重解说阐述;“序”、“叙”、“记”多交待命名取字原由;“辞(词)”、“祝辞(祝词)”、“箴”、仿古礼用韵语;“训”重训诂或训迪,而带“冠”字则表明是及冠取字,大多名称是可以见名而思义。但概而言之,此类文体以 “说”或“序”为题者占十分之八九,故一般概称为“字说(名字说)”或 “字序(名字序)”,但并没有统一公认的通称,如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把此类文体单独列为“字说”一类,而清代姚鼐《古文辞类纂》则将此类文体归入赠序类,明代贺复征所编之《文章辨体汇选》更是在卷三百二十九“序四十九名字类”收录10篇字序,而在卷四百三十“字说一”又收录10篇字说,把此类文体分录于两种不同的类别,各代文人别集中此类文体之归类更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其中苏询《仲兄文甫字说》一文又称《仲兄郎中字序》。现代学者对于此类文体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如曾枣庄、张静称“字序” 、马黎丽称“名字序”、周方称“名字说”、陈戍国、刘欣称“字说” ……这无疑会给此类文体的研究带来混淆和误解,为了论述方便,本文将上述诸文类统一称为名字说,在具体论述其中一种时,则准确称之。至于将统称定为名字说而非字说、字序或名字序,理由略陈如下:1、从作品客观数量来看,宋代前期此类作品以序为名者最多,但中后期则逐渐以说为名者为多,整体而言,宋代名字说作品以说为名者最多,其次为序,而宋后各代的名字说作品也是以说为名者最多。2、从文体学定义来看,参看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吴讷《文章辨体序说》等文体学权威著作对“说”及“序”两种文体的定义和阐释,可见名字说作品无疑更接近“说”这一文体。曾枣庄在《君子尚其字——论宋代的字序》就明确指出“字序实为杂说,说明取名取字的理由以及名与字的关系。”其在《论宋代的赠序文》一文中也论及宋代名字说,认为“字序之序,又叫字说、字解,虽以序名篇,但实为杂说。”把字序和赠序明确地区别开,认为是两种不同的文体,而且把字序归入了杂说类。由此可见,此类文体统称为“说”无疑比“序”更为准确和适合。3、此类文体观其内容可以分为命名、取字和同时命名取字三类,各占相当比例,故题名除了以字说、字序为主外,以名说、名序、名字说、名字序为题名的也颇多,故从包容性和准确性的角度来看,统称为“名字说”也无疑比“字说”更为适合。

   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历代文人别集中,还有一类为建筑取名的文章,如斋说、堂说、楼说、亭说等等,屡屡可见,尤其是最为常见的斋说、堂说,往往是文人雅士为自己书房取名或向身边学识渊博之师友求名,此类文章也往往记载取名之缘由,名字之寓意及作者对求名者之勉励祝福和叮咛训诫等,无论形式及内容思想都与名字说作品有许多相近甚至共同之处,但此类作品暂时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类,特此说明。 

 

2.对宋代下限的界定

古代史上对各个朝代的起始界限较为明确,而文学史上对于朝代的分界往往较为模糊,争议也较大。这是由于文学发展与政治发展的不同步性,政治上的一次政变可以改变一个朝代,而文学的发展则相对稳定,各个发展时期以较为统一的文学风格和稳定的文人群体为特征。故笔者以为,应该以文学风格、文人群体的变替而非政治突发事件作为文学史分期的依据。宋代文学乃中国文学的高峰,对后代影响深远,南宋亡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文学仍在宋代文风的影响下发展;宋元之交,与其说是元代的前奏,不如说是宋代的尾音。故本文把生活在宋元交替之时的文人及且名字说作品都归入本文研究的范围之内。

 

四、关于注释


  本文是在考察和统计宋代各种总集、别集收录宋代名字说作品的基础上探讨宋代名字说兴盛的风气和成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故文中引用的作品及有关材料的数量都很多。由于在附录中已注明作品及材料出处,故文中引用的作品及材料已为附录所收时就不再作注释,读者可参看附录;当不在附录所收范围时,则注明出处。至于其他引文,由于笔者在主要参考书目中已详细注明版本,故文中引文出自主要参考书目时,只注明出处,不再注明版本,读者可参看主要参考书目;而当引文不属于主要参考书目时,则出处和版本都注明。

-----------------------------------------------------------

[1]《文体明辨序说》一四七页,(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2]《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