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守望者
守望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55
  • 关注人气:1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情境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

(2018-10-07 16:50:15)
标签:

教育

情感

文化

分类: 人在旅途

             在情境中学习 在生活中成长

           ——小学部荣代兵老师《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课评

 刚开学,小学部组织了“一师一优课”活动。荣代兵老师开设了一节二年级数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汇报课。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认识。

一、在情境中教学,激发积极地学习思维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搜狗·百科】  

很显然,荣老师的教学深受其影响,在新授开始之际,就是在由学生参与的情境中进行的。他拿出准备好的算珠,让学生参与到拨算珠的游戏中。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亲眼见证了一个“比一个数多几”的知识生成过程。无疑,教师的课堂实景创设充分考虑到与新知的联系,起到了引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接着,课堂进入新授阶段。荣老师播放了一个视频,视频内容是班级红旗竞赛活动,各组得红旗的数量是这个视频的焦点。于是,荣老师在这个情境下做出如下设问:“观看这个视频,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从这些信息中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果然,视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学生踊跃作答。我以为,引发学生的原因在于这个视频与学生的班级活动太相像了,思维很容易对接起来。荣老师选用这个教学材料正是考虑了视频情境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正是这种关联度,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提出的数学问题无不令人惊讶!一直以来,我校的教学强调“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无他,就是要对学生的学习做积极引领,对思维进行激发。有了学生思维的参与,教学才会有效。在情境中“教”,这也是新课程三维目标达成的必由之路。小学如此,其他各学段教学依然。在应试思维笼罩的教学氛围下,荣老师的实践显得尤其可贵。

二、以学定教,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有多年“教学考一体”的实践,成效斐然。理念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就考什么”,而“教”的前提则是学生的“学”。这就形成了教学的良性循环圈——学什么-教什么-考什么。

   荣老师的“教”,正是从学生的问题开始的。在视频情境的激发与教师有目的的启发下,孩子们提出很多数学问题。荣老师把学生的问题都一一写在黑板上。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于是,教师的“教”就从这里开始了。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还只是学习的第一步。分析与解决问题才是训练思维品质,教会正确思维的关键所在。下面是师生的课堂问答。

老师:我们先把一班得的12面红旗画出来(边说边画在黑板上),请同学们在你的笔记本上画出12面红旗。

学生:动手在本子上画了12面红旗   

老师:再把二班多得的3面红旗画出来,请你跟着画出来。

学生:动手在12面红旗的后面画上3面红旗。

老师:现在请大家看看二班得了多少面红旗?

学生:二班得了15面红旗。

老师:你是怎么得出的呢?

学生:把一班得的12面与二班多得的3面合起来就是。

老师:你能把这个数学式子写出来吗?

学生:边说边写12+3=15(面)

老师: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呢?把你的思路告诉大家。

学生:因为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所以要有加法。

老师:怎么才能证明二班得的15面红旗是正确的呢?

学生:把二班得的15面减去一班的12面等于3面,正是二班多出来的3面。

老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年级的孩子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神贯注,积极参与,保持着思维的连贯性。就此,稍加观察就能发现,在荣老师的问题引领下,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个从生活到数学,从文字到数字的转化过程,同时还经历了一个由数字到算式的数学建模过程。这已经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教给学生属于学科的思维,作为教师其功至伟!

三、积极拓展,学以致用,在生活中成长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中国教育传统。教学若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何等的肤浅!应用是教学的一种境界,否则,甭管你怎么教、怎么学,都是“没用”!尤其是在学生刚刚经历了认知过程之后的应用显得弥足珍贵。

在此,荣老师做了这样的设置:投影图片显示,一篮子鸡蛋,一篮子鸭蛋,鸭蛋有25个,鸡蛋比鸭蛋多了4个,鸡蛋有多少个?就这张图片,荣老师依次做出这样的设置:

(1)从图片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请就这张图片提一个数学问题。

(3)把图片中的数学信息在本子上画出来(先画鸭蛋,再画鸡蛋,再画多出的4个鸡蛋)

(4)把这个图画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请两个学生上黑板)。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这个富于生活意味的情境中把认知思维演练了一遍。

以此为基础,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拓展思维训练。这个拓展与学生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刚过中秋节,教师的拓展思维就伸展到这里。荣老师的拓展设置是:中秋节分月饼,我们班分到豆沙的16个,五仁的比豆沙的多了3块,五仁月饼有多少块呢?——这一预设一下子就触动了学生,很快即以规范的数学思维完成了这个训练。荣老师大大的表扬了全班同学的聪明能干。此时的课堂,连空气都是愉悦的。接着,荣老师话题一转,“从以上的学习可以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你生活中有没有发现类似的数学问题呢?”一会儿,就有同学举手了,接着就有很多孩子举起手来。王欣然说:“过节的时候妈妈给了我和妹妹每人5颗糖,后来又多给了妹妹3颗,现在我知道妹妹得了8颗糖,我都不高兴了。”刘红嫣说“我们班女生5个,男生比女生多1个,总共有11个人。”······学生的拓展虽然大都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应用,并能实实在在的用数学解疑,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生不只是在学数学,而是从学科走进生活。学习的动力就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出来的啊!

四、结构课堂,力争教学效益最大化

    放眼我校课堂,大都是教师独霸话语权,从头讲到尾。单一的课堂结构,哪来高效率!荣老师的课之所以效率高,在于他重视结构自己的课堂。他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沿用了传统的复习导入法;第二步通过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在问题的引领下循序渐进,一步步进行教学;第三步进行知识应用教学,巩固学生思维;第四步则是拓展教学,在教师示范拓展的基础上,学生拓展思维;第五步,进行纸笔训练,对知识技能进行迁移;第六步归纳所学,结束课堂。整个课堂的的结构较为匀称。匀称的课堂结构带来较高的课堂效率。我们看到的是二年级的孩子在45分钟的课堂上始终积极投入的参与学习,看到学生的思维从书本走向生活,积极而开阔,看到孩子们的纸笔训练的完整与规范,更感受到始终充满课堂的愉悦的学习氛围。

    问题与不足

一、对回顾复习的看法。我以为,讲究45分钟的效率,当堂教学就不要以复习旧知为前提,而应该最快的进入新授内容。建议删除较为冗长(5分钟)的复习旧知的过程,以精准的情境创设直接进入本节内容的教学。

二、对课堂训练的建议。这节课上我们看到了教师精心设计的纸笔训练。事实是为了将纸笔训练完整呈现,荣老师不得不把孩子们的拓展思维过程打断了。我建议,作为低年级教学更要重视无形的思维训练,若能把学生的拓展思维打开,引导孩子们把所学知识朝着高大上的数学情境中拓展,对于今后的学科教学就更有意义。

以上是我对小学部荣代兵老师二年级数学汇报课《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基本看法,写出来,敬请各位批评!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