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作用
(2018-10-06 14:13:16)
标签:
教育情感 |
分类: 人在旅途 |
走进课堂,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状态。教师要么是考试前讲试题;要么是考试后讲试卷;要么就是在考试。—— 应试教学一览无余。而且这种教学正从高三蔓延到高一高二,进而到初中乃至小学的课堂上。我从未反对教师教学中教给学生应试,却反对一贯的应试教学行为带来的直接后果——没教会学生。这一点,在随便一间教室内就可以看得见:学生课堂状态散漫,时常会有人走神、瞌睡甚至交头接耳、东张西望;教师偶有提问,全班如惊弓之鸟,避之不及。一群在课堂上连参与学习都困难的人,怎么能期待他学会呢!应试教学反映出来的问题很多,潜在的问题更多。一直以来上下口诛之、笔伐之,不是没有理由。若还任其像瘟疫一样在课堂上流行,学校就危险了!若给课堂做大手术不是不能,是眼下条件不允许。那就从最基本的改变开始。——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认识教材是什么?说教材是“教学之本”“课堂之本”,是因为教材中有学生成长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以文字、数字、符号、图片、表格等形式次第呈现给出来,其知识情境具有典型性,使学习者更直观的了解到知识生成的过程,易于引发学习兴趣与拓展思维。尤其是每一篇教材的选择无不直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目标。——这是新课程极力倡导的最高教学目标。事实是教材是一群中国顶级大脑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精心选编而成,既体现了国家意志,又符合当代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需要。教师的任务是与编者对话,深刻领会课标要求与编者意图,精准施教。“万丈高楼平地起”。能立足于教材,从教材走出去,实施拓展、连接学习,把教学思维延展到千里万里,才是教学的需要,认知的需要,也是教育规律使然。所谓“本立而道生”。妄言高考、中考不考教材,故而束之高阁的做法,既不顾及国家意志,也不了解课程标准,教学过程忽视教学与认知规律,唯中、高考马首是瞻的做法,实在短视而功利的可以!
怎样发挥教材的作用呢?
首先,备课备教材。教师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备教材是实现教学的第一步。通过备教材,既要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教?更要知道怎么做?即所谓新课程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目标。“永远学做教师”的于漪老师教了一辈子语文,80年代,她的语文课在电视上播放,上海出现万人空巷的盛况。在那个崇尚知识的时代,于漪老师绝对称得上是全民偶像。她无数次告诉教育同行自己是这么备课的:首先要在通读整册教材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课文,直至教材上的每一个字都能在自己眼前立起来与自己说话。其次,才开始翻阅名家备课,看人家是怎样理解教材的,以取长补短。最后才看教学参考书。以此为基础写成详案,让这个详案在自己大脑中过电影,找得失。如饥似渴、如琢如磨。如此精心的备课,怎能不吸引学生的学习呢?
由此,我们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有对教材有不少于十遍的阅读,真正理解教材在说什么?理解作者的意图,理解编者的意图。参阅“课程标准”找准教学的通道及带领学生去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的策略与方法,在反复拓展中直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而实现要用教材教学的要求。
其次,预习读教材。备课中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是“学情”,而教学中常被大家忽略的常规是“预习”。通过预习读教材是教师了解学情的绝佳通道,而了解学情则是有效施教的前提条件。在此不谈这些教学要素为什么被忽略,重点说预习中怎样读教材。要让学生带着任务读教材,所谓任务驱动法。为了达成阅读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设计。本着“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原则,把蕴含在教材中知识要点转化成问题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读教材回答这些问题。当然回答问题不是任务的终结,而是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预习的情况(问题解答及个人质疑)就是学情的再现——这为教师的课堂施教提供了基本信息。怎样的问题才能引领学生走上预习之旅呢?前面发文《例谈教学问题的设计》已提及,此不赘述。以此为基础,大家把教学管理的触须延及到这里,像对待课下作业一样管理学生的预习,教材的作用就此得到有效发挥。若考虑操作上的方便,可以把预习问题以“导读工具”的形式呈现出来交给学生做预习之用,进而更有效的发挥教材的作用。
第三,上课用教材。就是要求教师课堂上要用教材去教学,而不是别的。当然,若教师备课备教材,学生预习读教材,就不太可能有上课不用教材的问题。这也就体现了教学中要“依纲据本”的基本原则。
目前我校课堂上出现的不用教材教学,“一张试卷打天下”“从头到尾讲试题”的做法,不仅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原则性问题,更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与态度问题。以中、高考不考教材为由,上课带着学生做考题的言行可以休矣!要求有这种认识或行动的同事,加强对中、高考的学习与研究,尽早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把自己的工作言行规范到我校教学的要求上来。
教育不能打着“为了学生明天的幸福”的旗号而去牺牲其今天的幸福,虽然这样做很容易得到一些人尤其是家长们的认可。人生来是追求幸福的,人只有在幸福的情绪体验中才会笃信真理的价值。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幸福的,成长是快乐的。为此,作为教育者付出怎样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而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的作用”仅仅是这种努力的一个发端。
老师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