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课堂助力高效教学
(2018-09-09 09:17:59)
标签:
教育情感 |
开学巡课,发现师生进入状态较快。教师认真备课施教,学生学习投入,总体呈现出良好局面。但审视课堂会发现,教学效率还不高,离我们倡行的高效教学距离尚远。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课堂“四有”问题。
一、要上有氛围的课
观察我们的课堂,最大的发现是:没有氛围。什么是氛围?百度百科告诉我们,“氛围是指围绕或归属于一特定根源的有特色的高度个体化的气氛。”课堂,是作为学科教师施教的场所,无疑应是一个具有特定气氛与高度个性化的“场”。其对于学科教学的意义无异于人之于空气。生存离不开空气,教学离不开氛围。没有氛围的课堂,低效乃至负效就在所难免。
我们经常说要营造课堂氛围,这句话告诉我们,氛围是有意而为之才会有。作为课堂教学,教师第一任务是营造与学科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氛围,以利于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输。营造氛围,第一要素是教师本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营造利教利学的氛围。与学生比,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先知先觉。走进课堂,教师要以自身的情绪营造出与教学相应的氛围,作为课堂焦点的教师的带动是让课堂有氛围的第一要素。其次是借助教学工具营造氛围。多媒体的声光电技术为我们营造教学氛围提供了技术支撑。教师要以教学为中心,精心预设内容投放给学生,并通过恰当的设问引发学生,课堂氛围必将因此变得浓厚。第三是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氛围。让学生参与课堂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大的调度,何况是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参与。学习兴趣由此大增,课堂氛围显而易见。总之,只要我们有意识,有行动,课堂才会变得生动、鲜活有氛围,有氛围的课才会有效率。
二、要上有情境的课
审视开学初的课堂,大多数教学仍是照本宣科,少有个人的理解与建构;也有在开学最初的课堂上就在以习题分析作为教学知识的手段。——课堂教学没有情境。发过一篇《教学的四重境界》,批评了“从教材到教材”、“从教材到模仿”的教学,此之谓也!此等作为,已为自己以后低效乃至负效教学埋下了伏笔。因为,对于新老学生,刚开学,一切都还新鲜,大家都在慢慢适应新环境,新老师乃至新同学,同时还在积极适应新的学习要求,因而对于教师的低效教学尚能忍耐。我敢说,不出一月,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厌学乃至弃学行为当会频频发生!是啊,长期以来,我们把厌学、弃学归责于学生,但试想,哪个走进教室的孩子不想学好呢?只是学不得法、学无成效而已。关键还是在于教的成功与否。“学生要成功,教师首先要成功。有成功的老师才有成功的学生。”教师要实现成功教学,就要让自己的教学有情境。
首先要从知识的产生的过程说起。任何知识都产生于具体情境中,学习者学习知识,就需要回归到知识的情境中,去认知知识来源,经历其生成过程。在认知与经历的过程中,实现“学”。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照着教材转述结论性知识(模型与符号),学习就走上了死记硬背的老路,学习者就会毫无兴趣,感到为难,厌学、弃学在所难免。
其次,从新课程目标说起。新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三维立体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指向就是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去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会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里“知识的生成过程”就是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始终在情境中进行。
第三,从学习者的兴趣爱好说起。任何知识的产生过程都是生动鲜活、充满情趣的,而作为知识的“模型或符号”却往往是枯燥与乏味的。学习者会对什么感兴趣不言自明。我们的教学所能做的就是把模型与符号还原,使其生动、鲜活,充满灵动。这就需要教师调度自己的全部积累备课、上课,全身心浸淫于教育教学中。“以一棵树去推动另一棵树,以一朵云涌动另一朵云。”(雅斯贝尔斯)
课堂有情境是实现高效教学的不二法门!
三、要上有结构的课
材料学中说“结构决定性能”。课堂实践的规律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课堂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课堂结构决定课堂效率”。课堂45分钟,教师要在这里做加减乘除,争取最大效能。反观开学初我们的课堂,几乎无一例外的缺乏结构。有的“平铺直叙,一讲到底”;有的“一张试卷,先做再讲”;有的“一问再问,先讲后练”等等不一而足。“满堂灌”成为我校课堂的基本特征。课堂单一的结构,决定了课堂是低效的。——看学生在课堂上恹恹欲睡的状态就能判断一二。
新课程历来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式教学”,做过一个《发生在课堂上的教学事件》讲座,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结构课堂的方法与规律,似乎并不能被多数人所接受,或者接受了却不能行动。很大原因是积习难改。长期以来“光脚走路”,一旦穿上“皮鞋”,甚至都不会走路了。很显然不是“鞋子”有问题,是人的习惯使然。新课程倡导了近二十年,眼下新高考实施在即,大家要发奋致力于改变自己,否则,不论自己还是集体,皆无出路。
课堂结构源自于教师的设计。首先,设计理念当然是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关注“新课程三维目标”,要关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实施通道,还要关注学情,以此为基础设计我们的课堂,打破“满堂灌”的低效教学。其次,设计思维要与学习者的认知思维对接。根据认知思维设计教学课型,认知经验设计教学工具,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认知效果设计课堂训练等等。第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培养“学力”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来抓。成功的教学需要教师科学的设计,更需要对学生“学力”的培养。在学习中培养“学力”,要作为教师始终不渝的教学信念。
有结构是课堂的属性。精心结构自己的课堂,上有结构的课,是有效教学的需要,是教师责任与天职,需要每个教师做出最积极的努力与实践。
四、要上有机制的课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由散漫状态,常使一些教师感觉头疼,当然也是导致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开学巡课即发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是站立上课的,甚至有的被赶到走廊里,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坐不住。事实上那些坐在座位上的学生就是在听课学习吗?观察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东倒西歪,七零八落。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昏昏欲睡,还有的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插科打诨,引人发笑。——低效乃至负效不言而明。 说到这里,课堂管理的概念就会出现在我们的思维里。
是的,我们的课堂需要管理。声色俱厉、赶出课堂、停课罚站,甚至开除学籍等等,显然都不是管理,也不是教育。教育的本质“上施下效,长善救失”是祖训,作为职业教育者什么时候都不要丢掉。在这个大原则下,我们所要做的是:
首先建立学习制度。班级要建立班级学习制度,学科要建立学科学习制度,在这里偷工减料,投机取巧都会导致教学无效。学期伊始,各班、各任课教师要带领全班同学围绕班级学习、学科学习等建立自己的学习制度,做到人人明白、清楚班级或学科对学习的目标、任务与要求,师生再也不能浑浑噩噩的教与学。
其次是建立学习组织。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建立与学习相应的学习小组,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起来,为生生互动搭建平台。以为学生凑一起就会违纪的思维是局限的、狭隘的,不能因噎废食。
第三,建立管理运行机制。小组、学科、班级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小组学习要发生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要与班级管理联系起来。建立评价机制,重视过程评价,日常管理中不断总结,形成竞争机制。在期中或期末的终结性评价中纳入过程内容。建立班级量化评价表,把每个学科、每个小组、每个人作为评价对象。定期开展讲评活动。
第四,以班级为平台,开展各类学习活动。班主任与学科教师积极合作,开展活动。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开展与学科教学关联密切的演讲、写作、阅读等竞赛活动;体育则可以开展竞技类活动,其余各科都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班级学习活动。既促进学科教学,更浓厚班级氛围。由此,促进班级学习机制建设。一个教学过程中有机制的课堂,就少了随意,多了参与,少了散漫,有了纪律,少了无序,多了有效······这样的课堂,当然是有效甚至是高效课堂。
各位同事,课堂之对于学校,是微观,微小到你都不用在意,却一切如常;而课堂又是宏观,学生在校的主要时间都是在这度过的,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因而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课堂的样子就是学校的品质。所以,抓住课堂才是办教育的关键之所在。今之所谓“四有”,还仅限于课堂的外在形式。有形式,方有内容。个人以为,苍龙教育追求教学有效,应从以上“四有”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