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挖掘教材
(2014-06-05 09:17:27)
标签:
情感基础教育 |
分类: 课堂建设 |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通过知识认知,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追求,是新课程必由之路,是现代教育的天职与良知之所在。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则需要通过师生对教材的挖掘来实现。
那么,教材的挖掘点在哪里呢?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教材的挖掘呢?
一、深刻理解课标与教材内涵,把握好教材的挖掘方向
教材是编者与课程标准对话的结果。要能做到理解与把握教材,作为教学者就必须首先深刻理解与把握课程标准,并以此为前提,反复阅读教材,与教材对话,从而准确把握教材的挖掘方向。比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总目标中的有这样一段表述:“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这里的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 ,并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进而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出如下要求:“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外国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当教师带着对课标中的相关理解接触初中英语教材就会发现,整个初中教材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呈现是多种形态的,其中关于西方文化的介绍,载体最多的还是西方节日,所以教材中关于西方节日的章节就较丰富,而在教学相关内容时,有了课标的指引,我们就知道了教材的挖掘方向在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若学习这些内容仅仅是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那就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品味。
二、紧扣教学目标,找准教材挖掘点
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参考依据还是课程标准,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我们所教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等,都是确立初步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我们还知道,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必须是立体的,多个维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中,若能紧扣目标,找挖掘点那是手到擒来的事。
这是八年级数学《探索勾股定理》一节,教师制定了这样的课堂“学习目标”:
1.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经历用测量和数格子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3.认识并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数学与现实的紧密联系,感受其价值.
研究这个目标,我们就可以明确教材挖掘的点是学科思想教育,并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引发更积极的学习。在明晰了这个挖掘之后,教师就要围绕着这个点的达成进行精心的课堂的预设,以实现课堂预期的达标。
这是九年级物理《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一节,教师设计的课堂“学习目标”:
1.知道比热容的概念和意义;能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破解自然的奥秘。
2.根据物质的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物体温度变化和吸放热问题,能用其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对城市热岛现象的解释,感受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培养科学保护环境的意识。
研究这个课堂“学习目标”就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挖掘点在从教学内容中生发出来的思想教育内容,包括科学教育、环境教育等思想。毫无疑问,这也是课程标准中赋予给学科教学的任务与责任。在这里,教师需要做的是要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并由此拓宽视野,进而认识到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树立科学发展观,形成正确价值判断。
这是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制定的课堂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能力目标:分析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目标: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敢于克服困难、自强不自息的精神;能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看情感目标我们就还会知道,这里的挖掘点多是教材本身蕴含着的思想内涵,教师一方面做出挖掘预设,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的思维就会实现教学的挖掘。
归纳一下:教学挖掘点集中在三个方面:学科思想挖掘;学科知识本身蕴含的教育内涵的挖掘;知识背后隐含的人文思想的挖掘等。
三、深入研究并遵循教学规律,实现教材挖掘高效率
“以学定教”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在以学定教的课堂上,要实现对教材的准确挖掘,的确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功力、较好的学科素养以及较丰厚的学养。这看起来会很难,但是其中有规律。
在竞业园“单元整体问题学导模式”的实践中,光看课型就会有“生成类”与“解决类”等,都需要教师对课堂做出精心预设。所不同的是,生成类课堂的教材挖掘预设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解决类课堂的挖掘预设则主要围绕着“课堂要解决的问题”即生成课上生成的问题进行。教师只有教学前的充分的挖掘预设,才会有教学中有效参与和成功挖掘。单靠课堂上的灵光一闪或妙手偶得,是不可能实现教学高效的。
教学上的成功挖掘是建立在拓展习思维基础上的。长期以来,我们致力于学生学习思维的训练,尤其强化了拓展思维的训练,很见成效。实际上学生有了拓展思维能力做基础,任何学习都可以从知识技能的学习走向对知识的应用。而这种拓展思维能力为课堂的挖掘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比如大家刚刚观摩了初一年级数学组慈老师的数学课《整式的除法》,学生有了课外的充分预习与课堂合作学习,很好的掌握了“整式的除法”基本知识与技能之后,思维开始拓展,他们惊奇的发现,整式的除法可以帮他们说服校长解决校园广场路面滑问题;可以使他们帮助家庭解决装修时地板面积的计算问题;可以帮助《熊出没》(一部著名的儿童动画片)中的猎人识破狐狸要多分菜地的诡计;还可以帮助年级解决同学们暑假图书借阅问题;······有了以上拓展做基础,全班很容易的达成了一个共识——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数学学习能使人变得更聪明,每个人都能学好数学,每个人都要学好数学。——而这些正是数学课堂孜孜以求的挖掘。,没有较为宽阔的拓展,是不可能实现这种挖掘的。以有效拓展促进有效挖掘是一条可资借鉴的规律。
在以上论述中,强调的课堂挖掘都是从教师的教学层面上形成的一些共识,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完全可以凭着已有的知识、能力与经验,对教材进行挖掘,很多时候,来自学生的挖掘是很惊人,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这也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理想,“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我们教学努力见到成效,我们的教育理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