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心理学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
(2011-02-12 16:59:11)
标签:
孙权东吴宋体皮格马利翁效应登门槛效应教育 |
分类: 教育叙事 |
随着初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心理学知识越来越多的渗透尽我们的教学中。深入学习我们会发现运用心理学规律来搞好教学工作,是一个既有趣味又有实际意义的工作。这个话题涉及的内容很多,下面就心理学中的“激将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和“牧羊犬效应”、“登门槛效应” 等在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激将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
俗语有云:“树怕剥皮,人怕激气。”在心理学上,通过反向刺激促使被刺激者做正向行为的心理效应,叫做“激将效应”。
在《三国演义》中,就有诸葛亮对孙权使用激将法的记载。曹操大军即将进攻东吴和刘备。诸葛亮会见孙权,劝他投降。孙权反问诸葛亮:“你们的刘皇叔为什么不投降?”诸葛亮说:“刘皇叔是皇室正统,即使战死,也不能投降曹操狗贼啊!”一句话大大刺激了孙权的自尊心,发誓要与曹操决一死战。
案例:“水的浮力”知识点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一开始就学得非常投入和认真,物理老师采用了“激将效应”。上课时对学生说:“今天大家要学的是初中阶段物理学中最难的问题——浮力,所以我估计会有很多同学不能跟上不进度。”听了笔者说的话后有些学生立刻很不服气地说:“还没学呢,怎么知道我们会跟不上。”这时全班进入了学习探究新知的状态,整堂课下来,学生都表现出了特别的认真和专注,效果很挺不错。
反思:中学生的好胜心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以“激将法”以激起学生“不服气”情绪和进取的内驱力,从而达到促其进步的教育目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激将法的效能,须做到:
1.了解学生的能及度,确定适宜的期望目标。
2.研究学生心理的承受度,采取恰当的激将方式。
3.把握教育情境的变化度,选择最佳的激将时机。
4.还要学会对待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激将方法。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8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个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案例:初二年级某班,期末成绩很不理想。在开学前,新任班主任就找上届教师询问情况,了解到班级里有很多学生虽然学科成绩不理想,但他们脑子很聪明。此时,这位班主任想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于是在开学初的第一周就特别关注这些学生,并分别找他们谈话,让他们知道自己都是很有潜力的学生,只要紧跟着教师的步伐,严格按教学要求学习,成绩肯定会突飞猛进。在班级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这些学生,让他们时时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与信心。在课外也不忘跟他们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慢慢地,他们的学习兴致真的浓起来了,学习特别认真。在此后的月考中,一大批后进生的学科成绩均达到了80分以上。“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这几个学生身上发挥了效应。
2.赏识学生,了解学生并充分发掘其潜力和特长。
3.适时适度的进行暗示和激励,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
4.提高教师本身的各种素养,使教师具备更高的威信。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人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正是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最好见证。
三、“牧羊犬效应”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牧羊犬是负责牧羊、畜牧的犬种,作用就是在农场负责警卫,避免牛、羊、马等逃走或遗失,也保护家畜免于熊或狼的侵袭,同时也大幅度的杜绝了偷盗行为。它不仅作为赶回家畜的看守者,而且负责将牛羊运到市场进行交易,是农场主不可多得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好助手。
根据新课程理念,科学课中应注重探究式教学,但是到底怎么探究?是一味地放开让学生自由活动,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完成一些指定的任务?从教学的效率和最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来看,肯定是后者更佳。所以教师要做一只优秀的牧羊犬,不仅要管理好羊群的正常生活秩序,还要让羊儿吃得饱、吃得好。
反思:在这堂课中出现一个意外,即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预想发生矛盾,在此时,笔者没有严厉的批评和断然否定,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亲自探究自己的结论,引导他自己得出回答错误的原因,并给予鼓励表扬,激发了该同学的积极性。这种做法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参与实验,参与探究结论的新理念。
1.教师应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甚至还应补充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
2.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学生探索活动的情绪和表现,从他们的言语、表情、眼神、手势和体态等方面观察他们的内心活动,分析他们的思维状态和概念水平,捕捉各种思维现象,以便随时调整教学进程。
3.教师要做到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创设适于学生创新和动手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使学生的设想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得以发展。
四、“登门槛效应”
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他的助手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让两位大学生访问效区的家庭主妇。其中一位首先请家庭主妇们将一个小标签贴在窗户上或在一个关于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小的、无害的要求。两周后,另一位大学生再次访问这些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在今后的两周时间里在院内竖立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这是一个大要求,结果答应了第一项请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了这项要求,而那些第一次没被访问的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要求。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登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对人的影响
案例:某教师新接手的一个班级,平均分很明显的低于另外的班级。他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后,首先先对学生进行了鼓励,说“路遥知马力”,大家都是有很大的潜力的,然后问学生是否有信心在下次考试中成绩能提高两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容易实现的目标。学生都异口同声答应下来。同时,还跟学生约定如果达到目标了,笔者还要全班表扬并将结果以短信的形式通知到家长。
有了这个目标过后,同学上课确实认真起来了,包括原来基础很差的。有些人还越学越有兴趣,在第一次考试中果然我班的平均分还高出了平行班两分多,全班45个人有38个同学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此后,笔者又对同学提出了下一步的目标还是增加两分,并设立小奖品,达到目标的要给予奖励,这下学生们更来劲了,因为有大部分同学已经尝到了进步的喜悦。
反思:在教育教学管理中,
运用“登门槛效应”对学生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使每个人都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为此要做到:
1.教师制定目标时,要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根据不同素质、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的基础与表现,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即“跳起够得着”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将较高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不同的小目标,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