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剧院讲座 --- 《战争与战役》

(2010-12-14 16:48:27)
标签:

大剧院

高屹

战争和战役

贝多芬

柴可夫斯基

李斯特

威廉姆斯

施特劳斯

分类: 观后感

    12月11日的讲座是“自然音画系列”——《战争与战役》,主讲人:高屹。  

   http://s13/middle/59b64892t965032d0852c&690--- 《战争与战役》" TITLE="大剧院讲座 --- 《战争与战役》" />  
    充满火药味的空气,冷兵器的肉搏厮杀,震耳欲聋的火炮,大兵团集结进

 攻,两军对垒,硝烟滚滚……无须身临其境,你就能在音乐中感受到刀光剑影的

 紧张气氛,那些极具冲击力的完美音响艺术甚至带给你远超过战场的刺激体验。

    战争和战役的音乐尤其考验作曲家的功力,伟大的作品能让你身临其境,也

 是对器材和心脏的考验……本场讲座我们还将引入影视作品中精彩的博弈和战斗场面,配合激动人心的音乐,带来最震撼的视听感受。
                                                                              ---- 高屹 

http://s6/middle/59b64892t97204ba2f075&690--- 《战争与战役》" TITLE="大剧院讲座 --- 《战争与战役》" />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战争这个怪兽就一直伴随着文明成长,所以在各种文艺作品中也就有了对战争的描写,音乐也不例外。但是过去我只知道咱们的“十面埋伏”和“秦王破阵乐”,还依稀知道“1812序曲”是描写战争的,其他的就不了解了。在本次讲座中,高屹老师带我们欣赏了自贝多芬到现代威廉姆斯那些描写战争与战役的音乐,受益匪浅。

    为了增加音乐的震撼效果,高老师动用了大剧院里为VIP会员准备的高级音响。这是此套音响的配置,看见那两条亮闪闪的导线了吗?那两条线共长4米,价格是1万多元钱!

http://s5/middle/59b64892t75833c2cfa84&690--- 《战争与战役》" TITLE="大剧院讲座 --- 《战争与战役》" /> 
http://s12/middle/59b64892t75833c31942b&690--- 《战争与战役》" TITLE="大剧院讲座 --- 《战争与战役》" /> 
http://s9/middle/59b64892t75833c3f4488&690--- 《战争与战役》" TITLE="大剧院讲座 --- 《战争与战役》" /> 
http://s8/middle/59b64892t75833c26cec7&690--- 《战争与战役》" TITLE="大剧院讲座 --- 《战争与战役》" /> 调试设备

     
       贝多芬的交响乐《威灵顿之役》   http://s13/middle/59b64892t9723f1ddbafc&690--- 《战争与战役》" TITLE="大剧院讲座 --- 《战争与战役》" />
     高老师先为我们介绍了贝多芬的交响乐《威灵顿之役》,这是描写英法战争的音

 乐。此次战役发生在1813年的西班牙维多利亚盆地,英国威灵顿公爵将拿破仑的哥哥,

 约瑟夫波拿巴(当时的那不勒斯国王,西班牙国王王)率领的5万法军逼入绝境,击溃他

 们,并缴获他们的全部辎重,造成法军在西班牙的统治全面崩溃。维多利亚大捷鼓舞了

 欧洲反拿破仑联盟,为此贝多芬专为此战谱写了胜利交响曲《威灵顿之役》来庆祝。

 

http://s13/middle/59b64892tde4df8a4b30c&690--- 《战争与战役》" TITLE="大剧院讲座 --- 《战争与战役》" />

  

   《威灵顿之役》又被称为《威灵顿的胜利》或《战争交响曲》,全曲分为“战争”和“胜利交响曲”两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贝多芬用充满冲突和对抗的旋律,以及充满“火药味”的配器营造出了一个逼真的战争场面。

     代表法国的音乐是著名的法国歌曲《乌尔布罗下了火线》。 

  

 

     在描写战争场景的音乐中加入了真实的枪炮声。 

  

 

     代表英军的音乐是《神佑吾皇》(《愿主保佑国王》),现在是英国国歌。 

  

 

     第二部分以英国国歌《神佑吾皇》(《愿主保佑国王》)为序引,国歌的曲调共反复四次,使气势愈演愈烈,尾奏中,英国国歌织入赋格曲主题,在华丽的赋格展开中结束。   

     高老师还为我们播放了此交响乐的精华部分,但比较长放不上来。听听我在网上找到的全曲吧,《威灵顿之役》,遗憾的是无法听到高老师在乐曲中间作的讲解了。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贝多芬描述战争还是很中规中矩的,就是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种结构在贝多芬的交响乐中比比皆是,如《第三交响乐》《第五交响乐》。这种“人经过斗争一定可以取得胜利”的概念是古典主义的理念,所以说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指的是在技法方面,“开浪漫主义之先锋”是指在精神方面。

 

      李斯特的《匈奴之战》

    接下来,高老师又为我们介绍了李斯特的《匈奴之战》(《第十一交响诗“匈奴之战”》Symphonic Poem No.11 "Die Hunnenschlacht" S.105 ),作于1856-1857年,于1861年出版,题献给卡罗琳•维根斯坦公主。

 
    这首交响诗是受德国画家考尔巴赫的一幅壁画《匈奴之战》启发而作。

    李斯特的信仰使他对考尔巴赫作品中的一系列历史题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本来还计划根据他的壁画创作《尼禄》、《耶路撒冷的毁灭》、《巴比伦之塔》和《希腊的荣耀》等管弦乐作品,但后来仅写出了这部《匈奴之战》。

    在网上没找到壁画《匈奴之战》,这是《耶路撒冷的毁灭》。http://s14/middle/59b64892t97429f36541d&690--- 《战争与战役》" TITLE="大剧院讲座 --- 《战争与战役》" /> 

     在讲解音乐之前,高老师先讲了一些历史。

     http://s9/middle/59b64892t97355aefb668&690--- 《战争与战役》" TITLE="大剧院讲座 --- 《战争与战役》" />
     中国人对匈奴人都不陌生,这些彪悍的游牧民族一直是历代中原政权的心腹

 大患。汉朝对付匈奴,先是“和亲”后是打击,最后将匈奴人打败。

     根据中国史籍记载,对北匈奴的最后一场战役,发生在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公

 元91年),“北(匈奴)单于复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

    “逃亡不知所在”,这六个字是中国史籍对北匈奴的最后一次记载。北匈奴到

 哪儿去了?

    在古罗马史籍记载中,公元374年左右,一支来自亚洲、从来没有见过的游牧部落,自东向西渡过伏尔加河和顿河,进入欧洲东部,并且带动、裹挟、逼迫许多欧洲原来的野蛮民族(汪达尔人,日耳曼人,哥特人),一起向罗马帝国边界涌去,一路扫荡破坏所遇到的一切。公元5世纪,这些蛮族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东部地区。公元476年,经历了蛮族长期沉重打击的西罗马帝国灭亡。
    这个游牧部落就是被中国人打败的北匈奴人!被中国人打败的北匈奴人到了欧洲成了不可战胜之师,他们的飞速运动的马队战术后来成了二战时希特勒闪电战的启蒙。匈奴人的首领是阿提拉,人称“上帝之鞭”的那位征服者。 

 

    阿提拉在征服了很多欧洲国家后病死,他死后由于他的儿子们争夺王位引起内讧,被欧洲原住民打败。其后裔后来定居于匈牙利,所以匈牙利是欧洲唯一一个名字的书写顺序与我国相同(姓在前,名在后)的国家,他们还保留有过年在窗户上贴窗花的习俗!

 

    考尔巴赫的壁画《匈奴之战》描绘了公元 451年,匈奴人在国王阿提拉的领导下进军信仰基督教的欧洲,试图夺去罗马的战斗。考尔巴赫描绘的战斗场面十分激烈,不仅在地面上有殊死搏斗的人,那些已经死去的战士的灵魂,在云端里还在继续战斗,为了保卫自己的信仰,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获得胜利的是基督教世界。

 

     为了体现战争的惨烈,李斯特使用了大量的音乐语言。

     这部长达十五分钟的交响诗“画面感”极强,在音响效果上也是极富特色。其中描绘激烈战斗的只有一半篇幅,在惊心动魄的厮杀拼搏达到高潮的时候,出现了一首辉煌的胜利凯歌,它代表这场战斗神圣的结局。

 

     这是李斯特的《匈奴之战》,视频背景是考尔巴赫的壁画《匈奴之战》。 

 

 

    3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描写的也是与拿破仑的战争,但是俄国库图佐夫打败拿破仑的那一场。《1812序曲》作于1880年,全名为《用於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在莫斯科红场上的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http://s7/middle/59b64892t9742ad27b426&690--- 《战争与战役》" TITLE="大剧院讲座 --- 《战争与战役》" />

    这首序曲除了运用正常管弦乐编制的乐器外(包括三个定音鼓、三角铁、铃鼓、大鼓、钹等),还动用了军鼓、大炮、钟等超常乐器在内,在序曲的结尾处还另加了一支军乐队,以期收到热闹和生动的效果。 

   这首序曲在第一次上演时,钟鼓炮齐声轰鸣,配合乐团的演奏,已令参加典礼的公众大为激动。

    今天的录音中有真实的加农炮的轰鸣声,在那套高级音响里放出来真是震撼。我听过此曲的现场演奏,也听过光盘,但却是第一次听到这样震撼的效果,怨不得据说由于此曲的特殊音响效果使得它成为了购买音响时的试音碟呢。

 

    乐曲从一段辽阔的慢引子开始: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个声部的方式(每个声部两人)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的旋律,它那安详的步伐象征著俄罗斯人民和平与安宁的生活。高老师为我们放的录音是人声的合唱,更有感染力。 

  

  

    随著一声定音鼓,会听到低声部出现一种惊惶不安的节奏,它带来骚乱而激动的情绪,象征法军的入侵已打破俄罗斯人民安宁的生活。这时可以听到一个柔和动人、如泣如诉的主题在双簧管、长笛、单簧管和大管声部轮流传递。 

  

 

    在战争阴云的笼罩之下,整个俄国进入战争状态。此时会听到急促的军鼓声,在小军鼓背景的衬托下,木管乐器和法国号奏出一个号召性的合奏主题,标志着军号在召唤民众,召集军队。这个主题经过几次反复,随後是一个短暂的休止左右,音乐转入快板部分。   

 

 

    像柴可夫斯基这样的善于塑造色彩的大师,他对于战争的描述技法非常精彩。这时的音乐和前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音乐的速度极快,开始描写两军决战的场面,从这主题特意加强的重音和切分音中,彷佛可以听到剑击声和马蹄声似的。 

 

 

    当这个主题逐渐遍传整个乐队并发展到最高潮时,会听到击鼓声,法国号和短号相继奏出《马赛曲》(后来的法国国歌),它的反复呈现用以作为法国军队侵入俄国的象征。   

 

 

    厮杀场景之后,接著出现的是同《马赛曲》主题相异的两个俄罗斯风格主题。一支流畅、辽阔的俄罗斯民歌,诉说著俄罗斯人民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及他们不畏强暴、准备给予来犯的敌人迎头痛击的决心。

  另一个出现的主题是俄罗斯婚礼歌曲《在大门旁》,先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具有一种热情的特性,会听到铃鼓的声音。这投歌曲充分表现出俄罗斯人民即使在危难时刻仍然不失去蓬勃的朝气和肯定自己力量的信心。和上面的俄罗斯旋律一样,舒缓了紧张的战斗情绪。   

 

 

    随後一段又是会战场面的描绘,音乐显示新一轮的搏斗。铜管乐器和弦乐器错综交织,打击乐器象征刀光剑影的搏斗,你会听到多次击鼓和击钹的声音,而《马赛曲》在後期会渐次减弱并逐渐消失,它的片断只是加快了速度,时断时续,後来在低音弦乐器的阴沉音衬托下转入低音区(大管、低音长号和大号)。  

 

 

    又出现我们熟知的两个俄罗斯风格的主题,这段再一次强调俄罗斯人民对入侵的敌人的胜利,再听到熟悉的俄罗斯民歌。紧接在《马赛曲》主题之後,乐声的速度加快和加强,出现第一声炮响,接连出现五下炮声,音乐转入暴风骤雨般的下行乐句,描绘最後的搏斗和敌军的溃逃,形象鲜明、逼真。我们听到的炮声是真正的加农炮的声音,在高级音响中传来确实是震耳欲聋。 

 

 

  乐曲的尾声,从引子的赞美歌主题开始,这时候,整个乐团及添加进来的管乐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庄严而宏伟地奏出,你会听到加入的钟声,由於结合著管钟的特别新颖的色彩,显得更加威武堂堂,成为一首辉煌的胜利颂歌,象征著斗争的光荣结局。但是这首赞美诗的有力陈述屡次被会战主题的一些急速的乐句所打断,这些音阶式乐句的重现,使人们又回想起过去同敌人的搏斗。  

 

 

   最後,一个庄重而有力的主题响起来了,这就是《神佑沙皇》(当时的俄国国歌),配合十一响炮声和教堂响起的钟声,它是俄罗斯人民最後胜利的宣告,整个乐曲就以这凯旋的欢乐颂歌作为结束。 

  

 

    在柴可夫斯基的其他交响乐中曾多次引用了俄国国歌,这并不是歌颂沙皇,而是歌颂俄罗斯。这是高老师顺便介绍的《节日加冕进行曲》《斯拉夫进行曲》,也可以听到俄国国歌的旋律。 

 

 

    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的《1812序曲》全曲,是美泉宫音乐会版本。


    在讲解这一段音乐时,高老师还为我们补习了一下宗教音乐知识 -- 圣咏

    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都起源于中东地区,所以他们的圣咏风格很相近。

 

    这是东正教圣咏,它是基督教的一支,是俄国大多数人信奉的宗教。 

 

 

    这是基督教圣咏 

 

 

    这是伊斯兰宣礼 

 

 

     理查.施特劳斯的《英雄的生涯》

        这是理查.施特劳斯的《英雄的生涯》,是他的最后一首交响诗(OP.40),作于1898年,该年3月3日由他亲自指挥首演。

        这是描写个人奋斗时内心的挣扎,也可以理解为是战争。

 

 
     理查.施特劳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和歌剧,《麦克白》、《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英雄的生涯》为代表的一系列标题交响诗以及《家庭交响曲》等,这些作品对晚期浪漫派交响曲是极大的丰富。歌剧方面《莎乐美》、《厄勒克特拉》、三幕喜歌剧《玫瑰骑士》是现在经常上演的曲目。此外艺术歌曲《黄昏之梦》也深受世人喜爱。斯特劳斯的音乐以其华丽的色彩,新颖的配器技巧和生动的音乐形象而著称。他的创作丰富了浪漫派的音乐词汇,提高了管弦乐的表现手法,因而在晚期浪漫派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既有莫扎特歌剧洛可可式的精致装饰,又有瓦格纳歌剧的华丽恢弘气势,使歌剧创作又达到了一个高峰。
 
     照高老师的观点,理查.施特劳斯在音乐史上的贡献绝对不亚于马勒,但是马勒现在受到强烈的追捧,而理查.施特劳斯还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没准50年后,理查.施特劳斯的地位会超过马勒呢。

 

 

    现代音乐中的战争场面

       由于有了电子和声器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现代音乐中的战争场面更加热烈逼真。

 

       高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电子游戏《命令与征服》(III)中的音乐。

 

 

 

       还有电影《星球大战》中的音乐,威廉姆斯将表现战争的音乐手段用到了极致,堪称经典。

       开始曲

 

 

 

       战争场面

 

 

(根据记录整理,可能有错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