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莎士比亚的一段著名独白的理解和翻译

(2009-05-15 20:07:54)
标签:

文化

分类: 外国诗精萃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有一段著名的独白,翻译的人很多,却很少有人能够发现这段独白的关键,能够从这两个关键词切入深刻理解原文含义。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to sleep.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 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 
——William Shakespeare: 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 William Aldis Wright ed., Four Great Tragedies by William Shakespeare,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1969, pp. 246-247

朱生豪的译文是: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上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朱生豪译,见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编选:《外国剧作选》

       (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276页

卞之琳的译文是:

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要做到高贵,究竟该忍气吞声

来容受狂暴的命运矢石交攻呢,

还是该挺身反抗无边的苦恼,

扫它个干净?死,就是睡眠——

就这样:而睡眠就等于了结了

心痛以及千百种身体要担受的

皮痛肉痛,那该是天大的好事,

正求之不得呀!死,就是睡眠;

睡眠也许要做梦,这就麻烦了!

我们一旦摆脱了尘世的牵缠

在死的睡眠里还会做些什么梦,

一想到就不能不踌躇。

   ——卞之琳译,见王佐良:《英国诗史》,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年第2版,第93页

 

问题:

这段原文有两个关键词,是哪两个?怎么理解?谁的译文更突出关键词、更突出核心问题?

比较两位译者对To be, or not to be和there's the rub的理解和翻译,谁的好谁的不好?谁译错了?为什么?

卞译的风格与这个作品风格一致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