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咖啡豆
咖啡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121
  • 关注人气:7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观西汉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

(2012-08-05 22:20:23)
标签:

咖啡豆的博客

原创

摄影

行走记录

南越国

木构水闸遗址

生活

感悟

杂谈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上篇卖了个关子,为了隆重些请出两千年前的古迹——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

 

参观西汉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

咖啡豆

 

上篇卖了个关子,为了隆重些请出两千年前的古迹——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在脚下,哪有不去参观之理?看完景点介绍,我们进入商场后没有浏览商品,直奔位于商场负一层的遗址而去。

关于这个水闸的资料,百度百科有很详细的介绍,转贴过来,肯定要比我这门外女介绍的好: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简介:

  位于惠福东路光明广场下,为汉代水关”(水闸)基础。发现于2000年。经研究认定为是西汉南越国时期的城市排汲水利工程遗存。

  木构水闸距今地表约4米,其上叠压有东汉、晋、南朝和唐、宋等晚期的建筑遗迹。水闸位于当时的珠江北岸,南北向,闸口宽5米,南北长35米,闸口的南北均呈八字形敞开。其构造是:底部用方或圆形的枕木横放,形成基座,两侧竖木桩用榫卯嵌入枕木的两端,木桩内横排三块档土木板,残高1.70米,闸口中有两根木桩凿出凹槽,用来插板闸水,闸板仅留最底的一块。从发掘现场得知,水闸的底部北高南低,水是由北向南排入珠江的。当珠江潮水升高时,放下闸板可防止倒灌;提起闸板又可汲江水入城内。这是2000多年前城市防洪、排汲水设施的一座重要木构遗存。

  南越国水闸是目前我国城市考古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木结构水闸遗址。现已用文物遗址玻璃保护罩原地保护并开放给市民参观。面积约903平方米。

  20027月广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况:

现时广场整个负一层都开辟为遗址博物馆。水闸四周用钢筋混凝土墙进行全封闭处理,再由700平方米的玻璃防护层进行恒温、恒湿保存,供人们参观。四周为文物展示长廊,通过图、文、三维动画等多种方式展示遗址的发掘过程、出土的文物。由于水闸是全木质结构,因此对木材的保护尤为重要。采用了特制防腐剂,给水闸木料进行防腐、防虫处理。还在水闸周边打了两个抽水井,当地下水达到一定高度就会自动被抽走,防止水渗入到水闸中。

  20065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政府把该遗址与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一起以南越国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612月入选《中国文化世界遗产预备名单》。200769日起公开展出,为全国第一个在公共商业区内受到保护并开放的文物。

结构:

   水闸位于当时南越国都城番禺城的南城墙,遗址距今地表深约4米,水闸自北向南可分为引水渠、闸室和出水渠三部分。现存长20.1米。

引水渠:

  引水渠呈长方形,两侧斜坡至底,斜坡80度。残存约11.1米、渠宽约9米、残高1.1米。其修建过程是:先挖走淤泥,修成渠道,采用大小不同、长短不一的小圆木横垒,打木桩加固,筑成渠壁。渠底部先打下木桩,加固南北向大木条,然后用四排大木条每隔2.05米横放置于南北大木条之上,四排大木条的东西端底部有预先打下的木桩,通过榫卯结构进行加固。

闸室:

  闸室平面自北往南,向珠江呈字敞开,南北长3.7米、入水口宽5.33米、吐水口宽4.95米、现存高1.65米。通过换土固基防水压、防冲刷、防渗漏的设计。闸口中间有两根木桩凿出凹槽,用来插板闸水。

出水渠:

  呈长方形,残高3.65米、宽5.73米修建方式、工艺、构造与引水渠类似。

功能:

该水闸功能与现时水闸功能基本相同,即具有防潮、泄洪、引水多重功能。当珠江潮水上涨时,放下闸板防止潮水倒灌入城;而洪水季节则打开水闸,将城中废水排出;城中缺水时,提起闸板又可汲江水入城内。

  它的出土对了解汉代广州城区的防洪设施及当时城址的布局、结构以及南城墙的位置坐标提供了重要线索。该水闸在建闸材料的选择,松软地基的处理,总体布局,泄流处理,闸室稳定处理等方面都与现代的建闸原理基本相符。反映了秦汉时期的水闸建造在总体上已达到相当高水平。

其它文物:

除发现水闸遗址外,还有万岁瓦当及西汉云纹瓦当、板瓦、陶网坠等构件。还发现东汉城墙建筑的基础,以及东汉、南朝的水井、唐代房基、宋代房址和走道等遗址。

  在水闸南侧的东汉城墙基础内出土一批木材,是用来修建城墙的基础。根据木材上的榫卯结构,推测这些木材原为水闸上层建筑的木构件。水闸废弃后,被拆修下来修筑城墙基础。经鉴定这批木材主要是水松。

  水闸渠道淤内积土层出土阿平戳印文陶片,与1955年华侨新村西汉前期墓出土的陶器戳印一致,估计是姓名印。

 

看完介绍直接上图啦: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路面上的景点介绍牌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来到了负一层的遗址前,一眼望见遗址,却看不明白,所以先看看资料。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壁画上的人物当是李冰吧。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壁画挺长的,拍了些局部看看,上两图说的是李冰治水,左下图是四川都江堰,右下图是浙江绍兴三江应宿闸(明代)的微缩图。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水闸模型局部1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水闸模型局部2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遗址内灯光较暗,受环境所限,整个遗址状况看模型比较清楚。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整个遗址用大玻璃罩着保护起来,里面光线比较暗。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遗址实景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遗址实景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遗址实景

 

其它文物: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南越国的“陶井圈”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南越国时期的“陶水管”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南越国时期的“戳印文字瓦”,什么文字没说明。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晋·南朝时期的“青瓷碗”和“铜碗”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晋·南朝时期的“青瓷钵”和“青瓷盏”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唐代的“深腹碗”和“青瓷碗”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城楼原木上的编码刻字,都认识是什么数吗?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唐代的“称砣”和东汉时期的“木材”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南越国时期的“阿平”文字陶片,估计是姓名印。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结束语内容:现存的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是南越国时期城市和水利工程建造技术的重要历史物证,它凝聚了两千多年前岭南先民的智慧,今天,这处遗址是已发现南越国遗迹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广州人乃至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该遗址的保护体现了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城市建设中保护文化遗产的魄力和决心。这处遗址的发现并及时保护使古城广州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显丰厚;而它的就地保存原址展示,又将为现代化广州的文化建设增光添彩!

 

参观完遗址,我和萍不约而同地出声赞扬古人的智慧,这是2000年前的水利工程啊。我们不懂水利,但随即联想到广州每逢下雨就处处水浸的现状,现代化城市的排水系统功能实在让人有点遗憾,心里难免有些落差。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就地保存原址展示的意义,为现代化广州的文化建设增光添彩的同时,更希望能在改善广州的排水系统的决心上发挥积极的意义。

生活在这片天空下,愿未来广州更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水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