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从根本上讲,运行的基础是心理面,而不是基本面。简单地说,基本面不等于股市,公司不等于股票。
金融市场的运行,如果对某个信息、某个事件(也许是黑天鹅描述的改变历史的极端不可测不可知事件,也许是噪声)将对市场的影响进行研判,必须考虑金融市场运行的五大机制:
1、贴现机制,金融市场与预期成反比,贴现的是未来,预期到多少,哪些没预期到;是否贴现,贴现多少,贴现的时机等;金融市场不是反映基本面本身,而是投资者对基本面的反映(其实是预期及修正机制)。经常看到很多似是而非头头是道的家伙,大谈特谈基本面,老调,都生锈了,结果分析起市场运作起来,根本不入门,老在检讨自己对基本面的理解或者根本没理解纯粹在不断复述大家都知道的宏观、行业公司估值等信息,却从来不从贴现机制角度分析,哪些东西已经贴现,哪些过度贴现,哪些没贴现,哪些可能就不会贴现了。根本上讲,还是思维框架有问题,根本不懂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
2、自我循环机制,金融市场一旦形成趋势,就会自我循环,中间可能有几次测试,但只要基本面的根本趋势还在,价格的上涨与下跌会自我循环,最后可能因为价格趋势过度依赖于信念,投资者心理可能会感觉离谱(就是主流偏见与根本趋势的偏离太大),会拐;但是否反向自我循环,得看基本面趋势是否也转来加强或者引导主流偏见反向循环。其最后就是泡沫自我繁殖,因为价格上涨导致需求增加(心理面)、供给减少的非理性繁荣。但很多看似非常努力的家伙成天在为上涨下跌找理由,其实这些所谓的理由一直存在,即使没上涨之前或者下跌的时候也客观存在,或者所谓的理由根本就是中性的事实,人类因果图腾的心理导致他们把这些理由解释为上涨的利好而已;看似成天忙碌打听消息、调研、阅读报告、讨论交流,其实都是自我安慰式的工作方式,只要各方面信息顺周期,主流偏见不过度(需要点市场感觉),就可以采取被动投资的方式;当然拐就是什么时候卖出的问题或者买入的问题,需要经验;比如顶上还有顶,2-3轮上涨,可能跟不断流入的资金量有关、跟政策基本面或者其他所谓的理由的强度与持续性有关;底下还有十八层地狱,2-3轮下跌,也是跟各方面因素有关;高估不一定下跌,得需要投资者观点的改变,低估不一定上涨,得需要投资者态度的改变,这些方面都需要很强的催化剂或者各方面因素的配合(信号!所以需要敏感,但不能随意,也许市场因人性过度调整,也许因催化剂引导),当然,区间意识得有!
3、联想、放大机制,比如A发生,市场就会联想其他类似的也会跟上,放大该事件或者信息,这可能导致短期的过度反映,如果最后证明不成立,那就修正这种联想放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对信号事实敏感,自己以前深受李驰但斌的傻冒长期持有思想影响,对信息不敏感,虽然有很多是噪音(比如趋势自我循环阶段);
4、系统、周期、完整机制,可能与1、2有重复,但单独列出来说明,是因为离开系统、周期、完整机制来分析,可能会陷入“形式因”;同一现象,在某个阶段反映了,某个阶段可能不反映,而且反映的力度也不一样。所以,必须坚持历史辩证系统完整的周期视角,才能想清楚。比如同样是牛股的要素,牛环境就牛股,不是牛环境就牛不起来;比如同样是政策道义劝告,行情趋势中途,没什么效果;但行情尾声,倒可能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呢,古语,拉不出屎,怪茅厕,究竟是哪个问题呢,还是那句古话,天时地利人和。看来,任何社会事件都是这样,都是唯一的啊。
5、利益机制,某某不同利益角度的人讲的话,并不代表事实啊,因为屁股指挥脑袋。可很多看似学识渊博、交友广泛的家伙却引用来作为自己的决策依据。真是奇怪,对自己的钱包不负责啊,哪谁会对之负责呢?决策的依据只有一条,那就是你推理正确,你推理依据的事实正确,没有其他,比如什么某人认可啊,什么大众共识啊,什么一致预期啊,那纯粹是装了一大堆东西,但都不是自己的书呆子思维!!
因为自己是慢性子,比较不灵活,所以,必须善待自己的决策,每次都晚上独自一人琢磨“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个人特质”。不要因为别人忽悠、劝说、利用自己的好斗好面子性格而冲动行动。错就是错,正如索罗斯所言,因为纠错而成功!
自己一直以来,认为对那么多行业、公司不熟悉,对汇率、商品期货、期权、黄金、房地产等工具不熟悉,所以每次一学到或者接触到这些新东西或者相关报告信息,就以为自己以前的是错的,却忽略了自己以前反思的都是从哲学高度层面,这些新接触的只是具体的工具而已,并没什么特别。任何资产或者商业模式,我想,背后的根应该是一样的,可以靠常识和自己以前的积累逐步探索出的,不要走极端就去否定自己的系统、原则、信仰或者否定常识,暂时短期的挫折亏钱是正常的比可避免的,关键是修正和有资本重战!
基本的投资分析框架算是初步建立起来了。以后就是运用之妙和不断在细节上完善和补充。只要保持上篇博客所说的心理,弱者心态和小心心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