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雨待晴亭——庐山建筑记忆(10)

(2010-01-14 07:48:34)
标签:

人与自然

分类: 张雷·庐山轶事

    庐山五老峰上有一座待晴亭,此地因风高雾重,晴雨尤不时,游者常为此苦。五老峰奇景云海为最,观云海必在雨过放晴时。有此亭,游者可坐而待已。

 

               风雨待晴亭

                     ——庐山建筑记忆(十)

                                                                  

                                                                        撰文  张 雷

 

                                   

    民国时期有一位诗人,名林尔嘉,他来到庐山,并仰慕五老峰,遂想登临游览。他还在此筑亭。现在,这座亭已是五老峰风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是庐山重要文化遗存了。美国友人罗伊.奥尔古德刻在待晴亭边上刻有《待晴亭记》,如今也成了这里的重要文物。

    庐山五老峰,为风景绝胜之地。因山峰绝壁千仞,陡不可攀,奇峦秀色,驰誉天下,它山水相连,下接鄱阳湖,登临送目,气象万千,为庐山最雄伟奇险之胜景。 唐代大诗人李白对它倍加赞赏:“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李太白集》)。自唐代诗人李白发现五老峰的胜景后,从古到今已有无数名人雅士纷至沓来,并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文,这些都成为了庐山宝贵的文化遗存。

    故事发生在1932年,诗人林尔嘉因为景仰李白《遥望五老峰》的诗,想亲临五老峰作一番探究。他约好友罗伊.奥尔古德先生(美国人)一起登五老峰同游。

    清晨,他们从牯岭出发,沿山道委婉而上,翻过大月山,再沿着崎岖山道才攀上峰顶,刚才还是云雾蒙蒙,转眼却是碧空万里。近处山峰突兀临空,远望山下鄱湖如镜,白帆点点,真可称得上风景绝佳处,林尔嘉见到眼前的一切,感慨万千。忽然听人说前面还有狮子崖,悬崖峭壁,景色更佳。于是,二人又往狮子崖进发。虽然林尔嘉有些体力不支,可他的情绪格外高涨。他与罗伊.奥尔古德一路前行,终于到达了狮子崖,正当他们游兴正浓时,突然,晴空万里的天空瞬时变得乌云密布,黑压压一片,接着,暴雨倾盆而下……

    周围因没有地方可避雨,二人浑身被大雨淋透,回家后,林尔嘉因受了风寒而大病一场。

病中,林尔嘉时常想,这样风景绝胜之地,天气又变化无常,来此旅游的人常会遭暴雨袭击,游人却没有可避雨之地,必定被动遭雨淋而生病。

    为了后来人不再遭受同样的痛苦,林尔嘉想在山峰上建一座避雨亭。虽然山高路陡,搬运建筑材料极为困难,造价也十分昂贵,可林尔嘉决心已定。

    第二(1933)年,亭子建成了,林尔嘉取名“待晴亭”。亭子的石柱用方石砌筑而成,四根粗大的石柱,被石匠雕琢得粗犷富有野趣,与精致的亭子屋顶互相映衬。林尔嘉在山的好友都前来祝贺。罗伊.奥尔古德为其撰写《待晴亭记》,吴宗慈书写“待晴亭”匾额,更有许多人前来为此吟诗和唱,一时间,此地热闹非凡,在牯岭传为佳话。

    林尔嘉更是为此兴奋不已,为了下雨时能容纳更多的人蔽雨,他又在附近的巨石下开凿了一个洞穴,取名“五老洞”,可容三十人之多。另外还在附近修路搭台(观云台),留下了许多他曾经活动过的痕迹。这位林尔嘉到底是什么人呢?

    林尔嘉,(1875—1951)字菽庄,福建龙溪人。少習經史,有經世之志。他熱心教育,曾巨款捐助廈門、漳州師範、華僑女校、同文書院、香港大學。民国十三(1924)年,因病赴瑞士等国養啃,去国7年,遊歷歐亞各國,1931年,回國後居鼓浪嶼。此时,与在厦门工作的罗伊.奥尔古德相识十分投缘,并结为好友。

                                 

    罗伊.奥尔古德亲历了这个故事的整个过程,并为林尔嘉的善举而感动,林尔嘉如此豁达,遇事常为他人着想,这种“专为他人着想”的精神,是一种境界。

     罗伊.奥尔古德的《待晴亭记》是用英文写成,凿刻在待晴亭附近的岩石上,它是庐山唯一的一方英文摩崖石刻。

    林尔嘉上庐山,是因为罗伊.奥尔古德从厦门来庐山工作后,特邀请他来庐山旅游,林尔嘉应邀上了庐山,并立刻爱上了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他在庐山一住就是5年,要不是日本鬼子打来了,或许他还会继续住下去。他在这里很开心,庐山所有的景点都玩遍了,有些景点他是去了又去,一玩再玩。

    认识诗人林尔嘉,我是从庐山山里的摩崖石刻开始的。

    走在山野的风景里,看见一些奇特的巨石,或仰或卧,上面刻着一些文字。细细品味,其中或记载着某一件事,或抒发当时的感慨。发现林尔嘉的石刻,最早是在仙人洞内。后来,又在黄龙潭、五老峰、铁船峰等地也陆续有发现。

    1937 年,林尔嘉从庐山直接去了香港,抗战胜利后回台湾定居,1951年去世。他在庐山是住在哪一栋别墅里呢?我查阅了一些档案,访问了庐山的老人,没有发现任何资料。

    2007年5月,87岁高龄的奥尔古德的女儿(R.ta  Augood Tubbs)瑞塔.奥尔古德.塔博斯,从大西洋彼岸来到庐山,我知道她父亲和林尔嘉是好朋友,就试着问林尔嘉当年住在庐山哪一栋别墅里,她大声的告诉我:

    “林尔嘉住50#C。那时,她常常跟父亲上牯岭街时,会路过林尔嘉的别墅,经常会进去坐坐,碰到吃饭了,就在他家吃中国菜。然后再回到牯岭美国学校。”

林尔嘉知识渊博,通英文,是位很和善的老人。还有一天下雨时,瑞塔.奥尔古德.塔博斯和父亲专程去他家作客,他们聊得很晚,还在他家吃了饭。林尔嘉特意从柜子里拿出好酒,那一夜,父亲和他开怀畅饮达深夜。

    庐山的50#C别墅在月照松林的下方,别墅面对长冲河。别墅的主人名:Chen Fei Ching。据说,林尔嘉和这位主人也是莫逆之交,所以,每年夏季来山,都住在这栋别墅里。

                                

    这些都是80年前的往事了。

    如今的待晴亭还在,但已不是当年的待晴亭了。

    在五老洞的巨石上,署名明悟道人题写了一方石刻,内容是希望后来者对此建筑宜爱护(指五老洞及待晴亭)。“得以常保无恙乎”。可是,抗战爆发,这个至高点上的建筑物,对日本人来说,是一个眼中钉,他们从山下用大炮轰,没有命中,后来又出动飞机,将此亭炸毁。炸弹声中,待晴亭顷刻之间成了一堆废墟……很长一段时间,游人只有在林尔嘉建造的洞穴里躲蔽风雨。直到1994年,待晴亭才被修复。

    幸运的是,牯岭美国学校校长罗伊.奥尔古德的《待晴亭记》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林尔嘉的故事远去了,但他留下来的这种“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已变成了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正在一代代往下传承。

    这样的风景亭,庐山还有很多, “静观亭”“漱玉亭” “半山亭”“息肩亭”“欢喜亭”“望鄱亭”……它们立在庐山的山峦之间,相映成趣,成为庐山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摄影大师周剑生曾拍摄了400余处“世界遗产”,总行程加起来可以绕地球30周。当他2005年来到庐山,被这山巅的亭子深深吸引。他说,我去过很多世界遗产地,这亭子是其它遗产地所没有见到的,是庐山特有的。

    有一位深圳来的游客,名字叫罗冬蕊,她曾登上过庐山五老峰,她在网上发表感言说:“自从70多年前,有了‘待晴亭’之后,便再也没有像林先生那样的客人被雨淋湿,而且还能从亭中欣赏到美丽的雨中庐山。我登过许多名山,也有过不少山顶遭遇暴雨的经历。每次都是花钱临时买一件雨衣或雨伞,因而也没留下什么特别印象。因为‘待晴亭’,因为亭边平实而动人的碑文,我记住了庐山,记住了五老峰,记住了待晴亭,记住了林尔嘉和奥尔古德校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