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州日报》:过从容而美好的日子

(2020-11-20 00:21:49)

                    过从容而美好的日子

                  ——读王太生散文集《人如青苇》

                          陈爱兰

几年前,陆陆续续在扬子晚报“繁星”副刊读到作家王太生的不少文章,《骑驴去洛阳》《扛花提酒去看你》《你有多久没笑》《气味小馆》等等,均耳目一新,更有“惊艳”之感。

后来一次在白羽毛书吧参加活动,展台一摞子书里,发现了王太生的一本散文集《人如青苇》,当即买了下来。我看书有点随性,不是认真的那种,常常看到一半可能就丢下,但《人如青苇》完完整整读了下来。

作者有一双沉静而睿智的眼睛,常常从我们熟悉的日常里选景,一城一村、一草一木、一物一景、一饭一蔬,信手捻来。那些俗得不能再俗的人间烟火,或许我们从来没留意过,但在他的生花妙笔中,亲切自然,充满诗情画意,成为一幅幅不俗的画卷,令人会心一笑,沉浸其中。其散发的气息与气韵,如清流宛转,浸润心田,涤荡肺腑,由内而外得到“天朗气清”式的享受,以及“润物细无声”的触动。

例如开篇《拜访100座村庄》:“拜访100座村庄,想象我是一只鸟,借风的气流,从高处抵达,飞落在不知谁家的屋檐?或者,跟着一头牛的屁股后面走进村庄,我看到牛的脊椎,在一摆一摆有节奏地扭动。一条牛弯弯曲曲踩过的路径,是一条弧线,将荒烟蔓草与村庄连接。有时候,农舍在水的中央,船帮印一道浅浅的吃水线,划一条船慢慢靠近芦荻深处的村庄。”读着这样鲜活灵动的文字,仿佛置身其中,勾起一幕幕美好回忆,一缕缕乡愁。

文章除了让人共鸣,还耐人寻味。村庄,追溯起来,或许是所有人的衣胞地。作者凝练入骨的语言,从名人的村庄写到凡人的村庄,字里行间流溢对村庄的崇敬之情。村庄的质朴、宁静与安详,其实正是身心疲惫的人们,可以释怀的地方,是一个人精神的村庄,灵魂安放处。

本书分四个章节,“月白”“天青”“昆虫•草木”“知味”,共85篇文章,篇篇构思独特,画面感强,丽质天成,张力十足。作者不单有一双沉静而睿智的眼睛,更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他带着温暖的情怀,写出人生真滋味。

以《老墙》为例,一面司空见惯的老墙,在我眼里就是一面老了的或者斑驳的墙,没什么内容好写。而在作者笔下,老墙风生水起,别有洞天。

“老墙首先是诗墙,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红酥手,黄藤,满城春色宫墙柳......’诗言志,墙载诗,老墙成了中国最早的媒体。

老墙又是花墙,墙上爬满凌霄、蔷薇,有一位老板娘正慵懒地站在一面爬满牵牛花的老墙前晾晒衣裳,清凉的风撩起女子的发丝。”

婺源的老墙,扬州何园的老墙,“敬惜纸张”的老墙,暖心的老墙......一个个画面,穿越时空,像蒙太奇,叠现眼前。最后一个画面,文中是这样写的:“在乡村,看到一个老者,倚着一面墙,在晒太阳。他倚在墙上都想些什么?老墙是不是他的精神拐杖?一个人年老了,也许什么都不想,倚在老墙,是靠在从前的时光渡船上。”老墙是时间打磨出来的印章,内涵饱满,意蕴深刻。一个老者,或许有过沧桑,但背倚老墙,却是那样的怡然自得,从从容容。

书名《人如青苇》,是书中一篇文章的题目,想来作者比较看重这篇文章。

青苇是水中之物,水做的植物干净有韧性,风一吹会摇曳,会窸窣发声,有浪漫有风情。青苇还有秉性,不自卑,就像他欣赏的三位写过青苇的人孙犁、汪曾祺、德富芦花,可以看出作者便是一个极爱青苇之人。文中写到的三碗,是他外婆的堂侄,一个没有爹的苦孩子,生在青苇浩荡的地方,更是一株不向命运低头的青苇。

“许多人是苇,浸淫在自己的水边。有的人跻身密匝匝的芦荡深处,绿浪翻滚,涛声回荡着大欣喜;有的人,只是孑然一丛,站在浅浅的水边,那里面,也有鸟儿栖息、做窝带来的简单快乐。”这段话舒缓有力,显露出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恬淡的性情。人如青苇,但苇与苇也有不同,我想作者或许更愿做水边孑然的一丛,拥有自己简单的快乐。

然文章最后的描写又气宇轩昂,彰显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意味深长。“以天空为背景,勾画着旺盛生长姿势,我仿佛看到,青苇的根,鹰爪般四下里张开,紧攫膏泥。那年夏天,我的记忆里满是风中摇曳的青苇。”恬淡不等于没有追求,与世无争地追求人生,过自己从容而美好的日子,是我读此文最大的领悟。

最喜欢“昆虫•草木”这一组文章。

昆虫,最渺小的存在,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它们寂寂繁衍,努力活着;草木虽卑贱,更是顽强地生长着。人与虫,人与草木何其相像,似乎悲体同运。

《一只有思想的虫子》写得极好。

“一岁虫鸣,我清晰地听到这只虫子翕动浑圆孔隙,一声悠长,一声短促地吟唱,到了来年再听虫子叫,就不是今年这只虫子了。

今年的这只虫子,它去了哪儿?轻触弹唱,消失在一片扶疏草木之中,虽然草木清香依旧,但像从前遇到的人一样,再也遇不到了。

那些虫子,大概是蝈蝈儿、纺织娘、银铃子......那种浑然天成,流畅舒卷地对天鸣叫,哪怕是在无人的旷野,仍然不知疲倦。它们是瓜叶豆蔓下的俏皮居士,始终怡然自得。当然,有些虫子叫不出声,就像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只是不擅表达,你能说它不是一只虫子吗?”

这三段精彩描述,就像是为芸芸众生代言,打动人心,直抵灵魂深处。很显然,那些虫子,蝈蝈儿、纺织娘、银铃子.....是一只只有思想的虫子,在天地间踽踽独行,不管未来怎样,做我喜欢的事情不停地吟唱,哪怕无声无息,哪怕生命不再。虫子身上有着和人一样的精神内核。一只怡然自得的虫子,不知疲倦地鸣叫,就是一位怡然自得的人,一直行走在路上。借物喻人,形象贴切,生动精妙,令人折服。

《人如青苇》一书语言魅力极其突出,那些自然又独特,浅显又深邃,绮丽又灵性的文字,让每一篇文斑斓四起,韵味无穷,读来既是一种享受,又让人掩卷沉思。其味最终似可归于一个主题: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过从容而美好的日子吧。

作家毕飞宇发现当代的中国是没有耐心的,热衷于快。为此他说:“我们人心惶惶,我们汗流浃背,我们就此失去了优雅、淡定、从容和含英咀华般的自我关照。”当下的快已背离了我们的天性,而手捧《人如青苇》会让我们远离喧嚣,重拾高贵的生命。

http://sz.tznews.cn/tzrb/pc/col/202011/30/content_37889.html

《泰州日报》:过从容而美好的日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