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是一年芳草绿》教案

(2009-11-06 19:24:29)
标签:

杂谈

学习要点 :1. 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老舍先生的个性特点。 2. 注意从老舍先生达观乐观的人生态度中获得启示。 3. 结合课文,具体领会掌握老舍先生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风格。
作品背景介绍
  本文是1935年新年过后,老舍先生应报社有关“人生于世”话题的约稿而写成的,原载于1935年3月6日《益世报》。
思想内容
  作者运用自嘲调谑的幽默笔法,生动形象地为自己描绘了一幅自画像,谦虚而自信,踏实而勤奋,不自以为是,不趋炎附势,不哗众取宠,不拒绝批评,客观看待自己,和气友善待人,率真自然,达观乐观的个性形象,跃然纸上。作者于自我个性描述之中,表现出自己的人生观、处世观以及文学观等,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示。
  作者运用自嘲调谑的幽默笔法,生动形象地为自己描绘了一幅自画像,谦虚而自信,踏实而勤奋,不自以为是,不趋炎附势,不哗众取宠,不拒绝批评,客观看待自己,和气友善待人,率真自然,达观乐观的个性形象,跃然纸上。作者于自我个性描述之中,表现出自己的人生观、处世观以及文学观等,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示。
层次结构分析(具体内容略)
第一部分(1  4) 写人生态度
第二部分(5  9) 关于写文
第三部分(10~11)关于做人
第四部分(   12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
艺术特色 
1. 寓庄于谐,构思巧妙
  本文是作者向读者展现自我个性、阐明自己的为人处世态度之作,在表露个人见解时,作者并未板着面孔说教,而是将严肃的话题寓于谈笑之中,在谈笑中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其特有的人格魅力。文章从作者的“悲观”写起,到最后设想这篇文章也许会成为“史料”,始终贯穿着轻松诙谐的气氛,读来常常会使人忍俊不禁。
2. 语言生动,风趣幽默
  文章集中体现出老舍创作的幽默艺术风格,而这种幽默风格又是通过多种语言手段来实现的。有时使用比喻手法,如称自己不过是“脸上平润一点的猴子”,自己写作的时候“仿佛是蒸馒头”等;有时使用对比手法,如将自己与高尔基对比,说文学“不如一尊高射炮,或一锅饭有用”等;有时使用反语,如写自己“悲观”、“无大志”等;有时使用歇后语,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等;有时使用生动形象的方言俗语,如“笑毛咕了”、“稀松”、“死不要鼻子”、“虎事”等。多种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使老舍作品风趣幽默的语言特色体现得尤为突出。 
作家作品汇评
1.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
  1944年, 文艺界发起庆祝老舍创作20周年的纪念活动,在由郭沫若、沈雁冰等29人****的《缘起》的开头便指出:“中国新文艺的基础渐见奠定了,老舍先生便是我们新文艺的一座丰碑。” “先生在我们的文艺史上划出了一个时代, ……无论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各方面,他都表现了特别的成绩”,“他对于生活的认真,对于朋友的挚爱,对于事业的公正,对于国家的忠贞,一贯地流露着他的坦白真诚的性格。正因为有他这样的性格,所以才会有他的受人爱好的文章,受人尊敬的成就。”
2.杨义《老舍与二十****中国文学》
  老舍作品还有一个绝活, 就是它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学。白话取代文言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伟大贡献,但初期的白话文既来自口语,也来自话本,掺杂着欧化的翻译腔,以及书卷气的文言词。老舍的大本事,就是一下子把文学语言的根子扎到北京的老百姓的舌头根子上,散发着浓郁的京味魅力。他以京味的语言,写带着他的胎记的京味人生习俗。使二者浑融一体,语言也是习俗,习俗也是语言,达到新文学的语言学的新境界。最令人难忘的是老舍式的幽默,那是一种脱口而出、毫无修饰、本色自然的智慧。他开始写小说时,带着“写着玩,当笑话写”的轻松心态,其后追求当一种“笑的哲人” ,“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 。由于他把文化思考渗入幽默,遂使俗趣中包含深思,调侃中洋溢着诗情。老舍的幽默使用到精彩的地方,是荡漾着诗意的魅力的,是一种“非诗化的诗”。
3.温儒敏《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
  老舍性情温厚,其写作姿态也比较平和,常常处于非激情状态,更像是中年的艺术,他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具内蕴的“京味”。……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总之,是借笑声来使艰辛的人生变得好过一些。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幽默看成是生命的润滑剂。这样,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就具有了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市民的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 (说得严重一点,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贫”),这主要表现在老舍的早期作品中,老舍曾为此而深深苦恼,以致一度“故意的停止幽默”;经过反复思索、总结,从《离婚》开始,老舍为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追求更加生活化,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使幽默“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可不是从文字里硬挤出来的”;追求更高的视点,更深厚的思想底蕴,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而又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与分寸感。老舍创作逐渐失去了初期的单纯性质,产生了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渗透、结合,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读其小说往往不仅使人忍俊不禁,更令人掩卷深思。
4.王晓琴《老舍创作的文化批判精神》
  老舍是个非激情状态的文化型作家。 他认为文化乃民族的命脉,是立国之本,提出“有文化的自由生存,才有历史的繁荣与延续。人存而文化亡,必系奴隶”,因此,总是从文化视角探讨民族的命运。文化批判成为贯穿老舍创作的精神纲领。……老舍是以开放的眼光,博大的胸怀,超越封闭的文化体系,构筑起多元文化互识、互证、互补,“和而不同”的发展模式。他的这种独特的文化批判精神,在多元化多中心发展的21****,必将为世界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提供宝贵的镜与灯。

(余光中)余光中,福建省永春縣人。民國十七年生於南京。余氏就讀大學時,已在報
刊發表新詩及短評. 大學畢業,出版詩集,四十三年,創立藍星詩社,並陸續發
表散文作品。
  余氏兼擅新詩與散文,風格多變,著作豐富,新詩集有五陵少年、白玉苦瓜、
與永恆拔河等,散文集有左手的謬思、逍遙遊、焚鶴人、聽聽那冷雨,分水嶺上
等。
「題解」
  本文選自聽聽那冷雨。作者身逢家國之變,作品常流露濃厚的家國之思。本
文以微寒潮濕的春雨象徵心情,並以雨聲、雨景為引子,回憶自己半生漂泊的經
歷,文中屢引古人詩詞,以襯托出對故國河山與傳統文化的追思嚮往之情。行文
時空交錯,句式多變,實驗性極強。
  主旨:藉雨聲雨景,回憶生平往事,以寄託對故國河山與傳統文化的嚮慕之
情。
「賞析」
  以描寫望著雨中的家的心情終,作者在中間各段採取時空交錯的寫法:忽而
過去,忽而現在;忽而故國,忽而異域,又隨時回到台灣,回到廈門街,文理知
錯綜,是作者企圖以此表達訴說不盡的複雜情緒;而其無礙的文才,足令讀者的
心情隨作者的心靈轉換而起落,卻不會感到凌亂無章。
  細讀之後發現主旨、內涵很簡單,都在表達作者的中國意識、對中華文化的
讚美與眷戀。該文特殊之處其實在於形式,解構文字,打破書寫的秩序,以敲打
樂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長短組合變化,達成絕對的音樂感。大量運用中文的長短
句,造成結構上的美感,又用同音異義的字造成錯綜變化。
  一氣呵成,不能中斷,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後一句「清明這季雨」
忽然收短,與之前的長句一同形成強烈的節奏感,以及無限的感嘆. 完全用作詩
的方法,句子的長正好表現出雨下個不停,形象上的淅淅瀝瀝呼之欲出。
  這篇文章是那個充滿著昔日家國憂愁之思年代的文字。時日久遠,但今日讀
之,仍然覺得是所讀過的音樂性韻律最強的一篇文字。詩人為文,文字特別凝斂
生動而富有韻律感。許多人評論感覺上喜愛余光中的散文更甚於他的詩。
  《聽聽那冷雨》的修辭技巧從聽聽那冷雨中可以學到最多的應該就是" 豐富
的修辭" 技巧吧(一)生動的比喻比喻是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有二件或
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類似之處,以「那」件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
事物的,就叫「比喻」。通常用" 像" 、" 如" 等喻詞來聯接兩件事物。
  例如:△美國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乾旱,天,藍似安格羅?薩克遜人
的眼睛,地,紅如印地安人的肌膚,雲,卻是罕見的白鳥. △據說住在竹樓上面,
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
  (二)勻稱的對偶語文中在形式上,上下兩句的字數相等,句法相似,結構
相同,平仄相對的,就叫「對偶」。就內容上而言,意義相近者為「正對」,意
義相反者為「反對」。
  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
潮潮地溼溼,即連在夢裡,也似乎把傘撐著。
  △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三)鮮明的轉化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其原來的性質,化為另一種本質截
然不同的事物,來加以形容敘述,叫作「轉化」,又稱為「比擬」。可以分為擬
物為人、擬人為物和擬虛為實三種. 例如:△索性把溼溼的灰雨凍成乾乾爽爽的
白雨,六角形的結晶體在無風的空中迴迴旋旋地降下來,等鬚眉和肩頭白盡時,
伸手一拂就落了。
  △雨來了,雨來的時候瓦這麼說,一片瓦說千億片瓦說,說輕輕地奏吧沉沉
地彈…………。
  (四)整齊的排比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
象,叫做「排比」。
  例如:△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后土猶如是。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
如是。
  △那裡面是中國嗎?那裡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
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
  (五)秩序的層遞凡要說的有兩個以上的事物,這些事物又有大小輕重的比
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秩序,所以在說話行文時,依序層層遞進的,叫做「層
遞」。
  例如:△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
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
  △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一打少年聽雨,紅
燭昏沉。兩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
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裏,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六)和諧的類疊同一個字詞或語句,接二連三反複地使用,稱為「類疊」。
  例如:△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
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氣空濛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
  (七)鮮活的倒裝語文中故意顛倒文法上的順序的句子,稱為「倒裝」。
  例如:△因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樂從記憶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樂
器灰濛濛的溫柔覆蓋著聽雨的人,瓦是音樂的雨傘撐起。
  △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裏風裏,走入
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窗外在喊誰. 「感想」
  散文要引起讀者的共鳴,不像小說可以借助故事情節的變化多端取勝。不過,
作者在行文運筆之際,可以引起讀者各種感官的刺激,使讀者如聞如見,如履其
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散文具有引人的魅力。余光中的散文常常要讀
者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同時「享受」所以,聽聽那冷雨便是一篇富有
「感覺性」的文章。既然寫文章時,要引起讀者的各種感官刺激,所以在閱讀散
文的同時,也要將自己的心境融入文章作品中,用感官的感覺去了解散文真正的
用意,從這一課,讓我體會到了散文的維妙維肖之處,不再有古板或是死氣沉沉
的感覺,散文的目的不一定是要闡述什麼大道理,作者或許也只是因為一時的突
發奇想合靈感湧現,這樣子寫出來的文章擁有「真實感」。
  不愛看書的我,對余光中的現代詩和散文卻有幾分的興趣,到底是哪些特點
吸引我,我想大概是因為他的作品給予我輕快活潑且充滿生命力的感覺,在近代
作家中,有誰能像余光中一樣,將他那像萬花筒一樣變化多端的想像力詮釋給讀
者。縱使是同一篇文章,每次的讀後感總是不一樣,如果我能學到他一絲一毫運
筆的巧妙,那一定是受用無窮. 最近的我,學會了將自己的感覺寫下來,一方面
可以抒發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可以讓自己的好同學好朋友了解" 我" 是一個怎
樣的人,有時候有些話可能說不出口,所以" 寫" 變成了一種最好的表達方式。
中國歷史文化五千年的傳承不就是靠一個字一個字累積下來的嗎?如今的世界變
的多采多姿,那也就代表著有更多的空間等著我們去著色呢!

 

                                                              猪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听听那冷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